【过年 】 作者李文平

深度好文

<h3><b>  简叙 </b></h3><h3><b> 文平大爹在我很小的记忆里就是个有名的赤脚神医,小时候只要有了病,不管多晚,敲开大爹的门,拿点药,总是药到病除,听村里的人说他还能治疯病,十里八乡的病人都爱找他,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大爹。</b></h3><h3><b> 现在的大爹爱写诗,在我出来的十几年里,先后出了三本诗词,每次出书都会送我一本,虽说有的诗词看不懂,但还是喜欢后续里的小故事,好多都是大爹亲身经历的,有他的影子,故事生动的让我感觉发生在我身边,让我不禁慢慢品读。</b></h3><h3><font color="#010101"><b> 这几年有了微信,时常翻翻大爹的朋友圈,看他用亲身经历所书写的动人诗篇。前几日,大爹微信给我发来的【过年】这篇文章,让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过年的情景,为了让大家好读,我给配了音乐和图。下面让大家一起走进大爹记忆中的年,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年,只属于他们那一代的</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情怀。……慢慢的那些年也渲染着我们的童年.……</b></h3> <h3><font color="#ed2308"><b>   过年</b></font></h3><h3><b>我已年逾古稀,在我的记忆中,过年依然让我感觉是件趣事。不得不引起我对儿时的回忆,勾起一连串的话题,使我又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b></h3> <h1><b> 这还得从腊八说起,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成一家”,这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日子,也标志着寒冬将去春将来临,小伙伴们又开始了过大年的准备。过年前夕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年集时,大人们也会给孩子们几个零钱去赶年集。到集市上,随意买些零嘴外,让我们最高兴的事还是去炮市,为避免发生火灾,炮市一般设在村外。远远就会闻到火药的味道和一些零星的鞭炮声。卖炮人用沙哑的嗓子大声喊着:“又着了,听这个响吧”!接着灯炮、小鞭、二踢脚乱响,我们边看边东躲西藏。玩够了,便买些灯炮、小鞭揣到怀里,到街上再买几只小蜡,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最过瘾的还是自做小土花和小灯笼,做小土花,先是将胶泥做成窝头状,在顶部扎一个孔,晾干后这便是花筒。接着我们找些碎碗片,将老房下面砖基上的那层白碱刮下,再将烧成的木炭在砖上轧成粉面,按比例加上硫磺粉,拌合均匀便成了花药,再将花药填进泥花筒里,在顶部的小孔里栽上纸稔,便大功告成了。到天黑时,将它点燃,火花喷射而出,小伙伴们高兴得欢呼跳跃起来。做小灯笼,先是用芦苇或高粱杆扎成五星形或八角形灯架,外面糊一层灯笼纸,灯笼的底部绑一根横棍,在横棍上从下向上钉一根小铁钉,用来插蜡烛。每到晚上,里面插上小蜡,点燃后用木棍挑起,小伙伴们每人一个穿街走巷,高兴极了,时常玩到很晚才回家。</b></h1><h3></h3><h1></h1><h3></h3> <h1><b>  老百姓认可的过年是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小年是正月十五和春节前夕的腊月二十三。自二十三开始,村里已有了较浓的节日气氛。这天也是人们俗称的小年夜,是祭灶神的日子,也是一项在民间影响极大流传很广的习俗。差不多家家都有灶王爷的神位,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神位一般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墙面上有一灶王龛,中间供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一男一女,女的被称为灶王奶奶,神像下面印有新一年的日历。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上面印有“一家之主”四个字,足以表明了灶神的地位。灶王爷自上年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作为保护神。到二十三这天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的善恶行事。送神的仪式称之为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一家新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灶王爷这一汇报实在是有着重要的利害关系。送灶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先在灶房摆上桌子,供上用饴糖做的糖瓜等。再向灶王爷敬香跪拜,供饴糖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多说好话别说坏话。便将神像揭下和纸烟一起升空了。</b></h1><h3></h3> <h1><b> 俗话说:“二十四家家忙,又烝饽饽又扫房”。从这天起大人们也开始忙活起来。男人们挑水劈劈柴,准备炖肉,老娘们赶集办起了年货。最累的还是女人们,那年月村里没有电,碾米磨面都是靠的人推。每到过年时,村里的碾子磨便不分昼夜的转动起来。推碾子推磨是一件劳动强度很大的事,一两个人转上一会就会满头大汗,所以一般都是全家出动。年前因为家数多,时常排起长队,轮流使用。有时晚了用的是煤油灯照明。接下来便开始扫房了,扫房每年基本一次。一年下来,屋里早已脏得不成样子,到处都是灰尘,屋顶旮旯布满塌灰,这件事大部都是男人为主。早饭过后,屋子里的旧东西包括桌椅板凳等,全部搬到院子里。便拿起扫帚将屋里的每个角落清扫起来,顿时屋里尘土飞扬,让人喘不过气来。女人们再把所有的家具擦洗的一接下来便开始扫房了,扫房每年基本一次。一年下来,屋里早已脏得不成样子,到处都是灰尘,屋顶旮旯布满塌灰,这件事大部都是男人为主。早饭过后,屋子里的旧东西包括桌椅板凳等,全部搬到院子里。便拿起扫帚将屋里的每个角落清扫起来,顿时屋里尘土飞扬,让人喘不过气来。女人们再把所有的家具擦洗的一干二净,排列整齐。一天下来,已是焕然一新!</b></h1><h5></h5><h1></h1><h3></h3> <h1><b>第二天,女人们又开始忙活起来,发面蒸馒头,炖鱼炖肉,摊烙子,糗豆馅,蒸豆包。一锅又一锅,一直到大年三十。从早晨开始剁馅蒸包子,直到下午包完过年的饺子,接着又煮起了揭年豆。揭年豆的做法是:“先将黑豆黄豆用水浸泡好放在锅里,加上水和五香调料,一起燃火煮熟便大功告成。”揭年豆是准备给第二天来拜年的乡亲们吃的。据说一年之中,街坊邻居的难免有时会闹些别扭斗点气,吃了揭年豆就等于这一页掀了过去。从此会重新和好共同团结起来向着新的一年迈进!天近黄昏,人们抓紧贴完春联,便开始上坟爎星了。村外大洼里早已是硝烟弥漫,鞭炮声响成一片。爎星是男人们拿着绑好的柴火把,在自家坟上先是将柴火把点燃,用它再燃坟头周围的杂草,接着又放起了鞭炮。是对死去的长者的一个祭祖活动。爎星回家后,若本家有当年老(死)过人的则挨家挨户的給乡亲长辈们去拜孝年。到晚上家家户户都点起了蜡烛,灯火辉煌!鞭炮声不断。一直到正月初三后晚上才能停灯。除夕夜开始“守岁”,送旧迎新,全家人共吃团圆饭。(年尾最后一顿饭)为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这天要早起,俗称起五更。女主人起床梳洗完毕便开始煮饺子,男人在院内燃起了鞭炮。吃饺子之前晚辈要先给长辈磕头。吃完饺子便开始拜年了,拜年是民间古老的传统习俗,是春节时交流感情的一种活动,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一般是本族人集合在一起,家族大的分成两拨,男人在前,女人在后。拜年的队伍会挨家挨户持续不断,主人则以糖果瓜籽类热情待之!往往到午后才慢慢结束。在拜年的同时,有的老人们要给年幼的晚辈压岁钱。压岁钱是用来镇恶驱邪的,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来压岁驱邪,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据说破五前春节的诸多禁忌到此日皆可破。比如初一至初五这几天不串亲访友,不准杀生,做事要细心,不能摔碎东西等。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称此日为破五。这天家家户户要吃水饺,要燃放鞭炮。以表庆贺!新年过后,又迎来正月十五第一个月圆的日子,俗称小年。大地便开始复苏,和风煦煦,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小伙伴们又一次兴奋起来!亲自动手做起了风筝,风筝的做法很简单,但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先是用劈开的竹子,包下外皮扎好架,风筝架的种类很多,可扎成人形、鱼形、蝶形等,然后再糊上窗户纸,根据形状画上各种图案,在风筝的上边拴上三根细绳,上边两根,下边一根,合并在一起,再接到一条长绳子上,然后逆风跑去,边跑边送绳,风筝便会高高升起,如绳子拴得不对,风筝便会连折几个跟斗摔倒在地。大人们为迎接小年的到来,从十三开始,一些文艺爱好者就自动组织起了秧歌队和大鼓队,正月十五为人们演出。到十四日晚又重新燃起了蜡烛,不断听到零星的炮声响起。女人们便开始剁馅包好了过小年的饺子。十五到了,鞭炮声又响了起来,如果说大年初一的炮声是迎接新年的礼炮,小年正月十五的炮声则是引导人们从年味中走出来的奋进炮。放了假的小学生要开始上学,大人们也开始以新的步伐向前迈进。这天也是人们最兴奋最欢乐的一天!人们吃完饺子,有人看扭秧歌,有人去看敲大鼓,最过瘾的是看跑驴子,逗得十五到了,鞭炮声又响了起来,如果说大年初一的炮声是迎接新年的礼炮,小年正月十五的炮声则是引导人们从年味中走出来的奋进炮。放了假的小学生要开始上学,大人们也开始以新的步伐向前迈进。这天也是人们最兴奋最欢乐的一天!人们吃完饺子,有人看扭秧歌,有人去看敲大鼓,最过瘾的是看跑驴子,逗得人们哄堂大笑!也有的全家人玩起来麻将牌。村里有位老人名唤张长安,他心地善良,好讲善书,人们都称他大善人。这天他说起了评书《济公传》,人们听的十分入神!天近黄昏,人们才慢慢散去。</b></h1><h3></h3> <h1><b> 年过完了。随着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无奈,寒来暑往,我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童年已随着时间的年轮不可挽回的逝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更美好的东西,但童年的记忆还牢牢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小土花、小灯笼、煤油灯、碾子、磨、说书人······这些均已作古或荡然无存,但记忆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冲淡,我怀念这一切。</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