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味

悠然自得

<h3>  过了农历腊月初八,街上的人和车就逐渐多了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快过年啦。我们这里有个老说法,说是人们喝了腊八粥,就开始赶年集,准备过年了。谚语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h3><h3> 我所生活的小城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比较丰厚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尊崇传统的农耕文化,经济欠发达,为了生计,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小城的民风淳朴,人们乡土人情味很浓,每到过年,外出务工的人们都要从四面八方返乡回家团圆过年。城里的街道比较狭窄,平时街上也没有太多的人和车,进入腊月以后,街上的人和车就会一天天在增多,你看那车牌号,北京的、广东的、黑龙江的、新疆、西藏的,全国各地的都有。再看车的品牌,高档的、低档的,基本上各种品牌都有,特别是农村没有停车场,车都停在村头、路边,五颜六色、品牌齐聚,吸引老人和小孩们象看稀奇、看热闹一样,一辆一辆品摹。城里的街道更是承受不了一下子涌进的这么多车,到处是车的洪流、到处都在堵车,上街办事开车还没有骑自行车快,有的人干脆弃车步行,有时比开车还方便、来的快。</h3> <h3>  外出打工的人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在外奔波,挣钱养家,不能在身边孝敬父母,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孩子也得不到关爱,成了“留守儿童”,他们感觉心里很愧疚,挣了钱回来了,好像要把一年的亏欠的情感都弥补起来似的,开着车把老人和小孩都拉上,进城赶集逛街,为老人小孩子买新衣、置办年货,车厢里挤的满满的、后背箱里塞的满满的,后盖子都盖不住了。很多年轻人回来了,父母急着给他(她)们说对象,见面没谈多长时间就订婚,差不多了就张罗着选日子结婚,过年天天都是好日子,每天上街就会遇上迎亲的车队浩浩荡荡、川流不息,满街的大酒店都是爆满,彩门高耸、礼乐高奏、宾朋满座,小城到处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h3> <h3>  我是在这个小城生长大的,一直感受着小城过年的气息,感到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记得小时候过年也很拥堵,但不是现在车辆多的拥挤,而是人多的拥挤,那时候,小城真小,就一条主要街道,集中了县城的国营百货、糖烟酒、日杂商店,广大的农村除了集镇上有两家国营的、集体的小商店,经营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商品流通。农村人赶年集、买年货都要进城。人们要起早从家里出发,自行车都很稀少,说汽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有的人家拉着两个轮子的架子车进城,车上坐着老人和孩子,有的人可能是一年就进这一次城,逛百货大楼、看稀奇、看热闹。有的人家离城几十里路远,得起早走、摸黑回,中午在十字街的国营食堂全家人花上一块来钱,喝一碗糊辣汤、吃块锅盔馍,那滋味美的能回味一年。四面八方、各乡各村的人都要进城赶集,汇集到小城狭窄的街道上,于是,城里平时人车稀少的街道被乡下进城赶集的人车挤的水泄不通,人挤人,进入到人流之中,只能随波逐流,被动地随着人流缓慢地移动。过年就在这拥挤的状态中开始了。</h3> <h3>  小时候,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也是最快乐。可以做新衣服、有很多平常吃不到的好吃的东西,还发压岁钱。就说吃的吧,那时候,物资都很匮乏,粮食布匹、油盐酱醋等生活有品都是每人每月凭票限量供应的,那我们家来说吧,四个孩子四张嘴,为填饱我们的肚子,父母可以说想尽了千方百计了,更何况广大农村的孩子了,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平时能见点腥荤太难了,小孩子的天性吧,最盼望的就是有好吃的。平时缺衣少食,缺吃少穿,只有过年时,家里来客了、走亲戚呀,七个碟子八个碗,大家就可以放开肚皮,吃到很多平时吃不到的食物。为了过年,父母们平时要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油一两两、布一寸寸节省下来,粮食了、糖了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留到过年用。为了能买到粮油和副食,要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冒着严寒去国营粮店或副食品店排队,过年了很多家都是把平时节省下来、积攒了一年的票呀、券呀拿出来买东西回去过年,因为商店每天供应的数量是有限的,去的晚了就买不到了,只好第二天再去排队买。</h3> <h3>  过年走亲戚拜年都要拎上礼物,我们叫“果包子”,故名思义就是包些饼干之类的糕点,我们这里把糕点叫果子,也有的是包些白糖。这种“果包子”从外观上看,讲究点的是把糕点装在用黄色的草纸制成的盒子里,盒子上面蒙一张印有精美糕点的彩纸,不讲究的就直接用包糕点的草纸包起来,再用纸捻的细绳子绑起来就可以拎着走亲戚了。有的人家穷,为了俭省,就少称些糕点,可是为了讲样子,就先用一张硬纸把这少许的果子包起来,捏的有楞有角的,再用包糕点的纸包好绑起来,外表看着果包子很大、鼓腾腾的,其实里面的内容很少,我们把这戏称为“果裱子”,意思是纸糊的,表里不一,有骗人的意思。记得有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孩子去外婆家走亲戚,走时他妈让他拎一个果包子,走在路上,孩子嘴馋,也可能是路途遥远,累了饿了,忍不住就从果包子的缝里往外掏果子吃,越吃越想吃,等到了外婆家,果包子里面被掏的空空也,外婆又气又疼,虽则为笑话,说明那时人们生活真贫困呀。走重要的亲戚或是送礼要带两瓶水果罐头、两瓶白酒之类。到了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那种果包子里包的东西也没人爱吃了,逐渐演变为走亲串友交流的形式,一个果包子从我家送到你家,你家再送到他家,有的到最后可能原封不动地又转了回来。再到后来,这个代表一个时期礼尚往来交流的物品就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h3> <h3>  我们这里过年每家都要炸很多食品,预备着过年来客了招待。俗称“下锅”,有的地方叫“过油”,有的人家要准备从年三十吃到过正月十五,因此食品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根据各家的经济状况和来的客多少而异。下锅时间一般都在年三十晚上,后来能看春晚了,时间是在接近年关的腊月二十八、九以后。我们家的经济比较拮据,但父母也尽量把过年的食物准备的丰盛一些,要提前很多天准备,把攒了一年省下来的肉票、油票都拿出来,发面、割肉、杀鸡、剖鱼,我们帮着择菜打下手,各种原料都准备齐了,就开始下油锅了。很小时候是在家里的小煤火炉上,炸的食物也很少,到后来我们长大了、生活改善些了,父亲就自己动手,找些砖头,和泥巴在院里垒个简易灶,放上大黑锅,拾些废旧木料、树枝烧柴锅,我们用完了,别的邻居家也可以用。面食有炸油条、麻叶是必需的,荤菜有炸稣肉、鸡、鱼等,素的有炸莲菜、豆腐,干豆角之类等。我们还自己动手制作糕点,买来核桃、花生,剥出仁来炒熟捣碎,伴上白糖,用包饺子的面皮包起来,捏出像麦穗一样的花边,或者捏成圆形,我们把它们称为元宝、聚宝盆,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的,摆在盘子里做点心,看起来好看,吃起来酥脆香糖,受到来客的称赞。到了下锅的时候,我们兄妹们围坐在小火炉周边,看着父母们在劳做,盼着每一种食品出锅,每炸出一种食品,他们就先拿出来分给我们品尝,刚出锅的很热,我们也不怕烫嘴、不停地吃,这个时候父母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吝啬,让我们吃个够,我们也感觉一年只有这一天能吃到这么多最好吃的东西,真的很开心,这种情形现在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回味起来真是余味无穷啊!</h3> <h3>过年孩子们最开心的是长辈给发压岁钱了,俗语说“初一躬脊”,就是说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给长辈们鞠躬拜年,他们会掏出准备好的换的崭新的钱发给我们,尽管当时只有一元、两元钱,农村甚至只有一角、贰角,在现在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我们都很开心,随后走亲戚,去爷爷奶奶、外婆、舅舅、姑姑家拜年,他们也会给压岁钱,回来后我们都会找个隐秘安全的地方藏起来,舍不得花,有的孩子买烟花鞭炮放,我的钱主要用来买书看了。现在过年也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只是人们富有了,给压岁钱,动辄数百甚至上千,感觉变了味,看不出他们有我们那个时代的兴奋样子了。</h3> <h3>  过年孩子们的开心事还有放鞭炮、放焰火了。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每家过年至少要放五挂鞭炮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晚上、年三十晚上阖家团圆下饺子、三十晚上新旧年更替辞旧迎新时、初一早上迎新年和初五晚上送年都要放一挂鞭炮的,特别是三十晚上辞旧迎新时的鞭炮是最激动人心的,全家人守在电视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主持人串说辞旧迎新的台词时就急忙跑到门外拿出火来准备着点炮,当辞旧迎新的倒计时数起来时,就急忙点燃了挂在大门外那挂最长的鞭炮,这时四面八方、大街小巷都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这阵炮声持续的时间最长,大家就在这欢快的炮声中辞别了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孩子们有了零花钱,就买鞭炮和烟花放,路两边摆了许多卖烟花爆竹的小摊,吸引着孩子们去选购。到了正月十五、十六还要放鞭炮和放焰火的,当地政府还举办焰火晚会,有的年还挂花灯,举办灯展,各单位分配制作花灯任务,挂在县城的主要街道上。十五的晚上,十里八乡的人都进城逛灯展看焰火,县城里到处人山人海,再次变得拥挤起来了,人们吃着各样的小吃零食,逛街赏灯,其乐融融,非常热闹,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近年来,说是为了流治理空气污染和消防安全等原因,各地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过年了城乡一片寂静,越发感觉过年的味淡了许多,再也没有小时候过年喜庆的感觉了。</h3> <h3>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到这个时刻,普天之下,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要共同祝贺新年,远在他乡的游子都要尽可能赶回家去与家人团圆。“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音”,过年,维系着亲情、维系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家过年,是孝老爱幼,表达亲情的最好方式,在眼前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中、在荡漾在老人小孩脸上的笑意中、在古老的村庄农舍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中、在宴席上人们敬酒让菜的欢快中都自然、充分地表露出来,过年就是要的这种氛围。不管时光流逝,无论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虽然人们过年的感觉改变了,但其中的亲情味是不会改变的,怀旧惜今,就是要人们把亲情传递下去,在这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刻,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珍惜眼前的幸福,有老人的牵挂、爱人的思念、孩子的盼望,有爱有家就是最大的幸福。</h3><h3> 悠然自得写于戊戊年腊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