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涿州城内粉子胡同路北,涿州市三义小学的南大门。从大门向里望去是一座教学楼,教学楼的北面有一所大房子,约500平方米,就是“党中央、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决定将驻地从西柏坡迁往北平。1949年3月24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乘汽车到达涿县,并于当晚住在城内粉子胡同路北的天主教堂。当时,这里是第四野战军42军军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2004年辟为涿州市三义小学分校时,原建筑群仅存毛主席住过的一座平房,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2005年涿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文管所立碑。2007年涿州市政府投入40万元资金进行整体修缮。2009年“党中央、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揭幕。纪念馆内陈列着涿县革命史、抗日战争史及党中央、毛主席“进京赶考”的图文展览。房子的东头有三个相通的小套间,约60平方米,是毛主席的卧室,秘书工作室。室内陈列有会议桌、书桌、木椅和床。桌子上放着笔筒,砚台,搪瓷缸子,煤油灯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设立让三义小学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队。涿州市教育局、共青团涿州市委等单位均以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家庄市委党校还把这里设为“教学实践基地”。本市机关干部、中小学师生常来此参观,瞻仰毛主席曾经住宿过的地方,缅怀老一辈革命家。</p> <p class="ql-block">五大书记塑像</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4日重走赶考路一行参观党中央,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队日,三义小学少先队员在党中央毛主席进京驻册纪念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进京赶考(油画)作者:陈承齐</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一)</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二)</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三)</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四)</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五)</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六)</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七)</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八)</p> <p class="ql-block">南面展墙(九)</p> 北面展板(局部) 北面墙上的40平方米展板{局部} 北面展板{局部}矫正版 涿州革命史展板{局部} <p class="ql-block">国画作品:《中央领导参观汉昭烈帝庙》,作者不详</p> <p class="ql-block"> 西北隅展板,开国</p> <p> 这是吉林卫视录制的一段党中央、毛主席1949年3月24日住宿涿县,25日乘火车进驻北平的电视资料片。<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影视片的节选,演的是党中央的车队,在涿县南门被哨兵拦下的情景。</p> 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发,“进京赶考”路线图。 当年“进京赶考”毛主席乘坐的吉普车(照片)。 <p class="ql-block"> 国画《朱总司令骑马逛涿州》,作者徐璟文。</p> <p class="ql-block"> 国画《护送毛主席乘火车进北平》,作者徐璟文。</p> <p class="ql-block"> 国画《亲切交谈》,作者徐璟文。</p> <p class="ql-block"> 国画《五大书记》,作者徐璟文。</p> <p class="ql-block">作者徐璟文。</p> <h1><br></h1><p> </p> <h3>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3月26日,人物是涞涿县武装部的干部,右起向左依次为:杨永润、李廷芳、郭宝魁、吴晓和、郭凯、李殿和,前排蹲坐为刘增成。杨永润时任涞涿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李廷芳为作战股长,郭宝魁为战勤股长,刘增成为政工股长,郭凯为作战参谋,吴晓和为勤通员,李殿和为通信员。照片背景是照相馆门口,3.5吋全色。后来,李殿和将相片放大至七寸,并添加了“为党中央毛主席由西柏坡迁往北平做好途宿涿州城内保卫工作留念”字样和人名。涞涿县是怎么回事呢?:1947年1月,涿县铁路西地区与涞水山外平原地区组成涞涿县,成立人民民主政府,治所在涞水县龙安村。1948年12月7日,涿县县城解放,路西涞涿县机关迁入涿县城。</h3><h3> 1949年3月23日上午,涞涿县县委书记王成俊在县委、武装部支部党员大会上宣布了保卫毛主席、党中央进京的重大任务。要求县委会和武装部把室内外打扫干净,通通搬到县政府办公。武装部负责铁路沿线的安全保卫,谁也不准问为什么。3月24日上午,武装部长杨永润对城关区大队和武装部人员,就安全保卫工作进行部署。从下午两点到25日上午,全体干部和民兵一千多人,坚守城内和铁路岗位22小时,圆满地完成了安全保卫任务。26日下午,他们看到194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委员会、人民解放军总部昨日迁来北平”的消息,他们就用伙食费,到照相馆拍了这张相片,共花费晋察冀边币2万元,约折合人民币2元。<br></h3><h3><br></h3><h3><br></h3> <p> 1949年3月25日上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涿县出发,乘火车到达北平。</p> <h3> 194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中共中央委员会人民解放军总部昨日迁来北平,毛主席朱总司令西苑阅兵》。</h3> <p> 《北平解放报》发号外,报道了中共中央委员会和解放军总部迁平的消息。</p> <h3> 这是一通坐落在纪念馆前西侧的石碑,由碑座和碑身组成,碑座长82厘米,高39厘米宽25厘米,碑身长75厘米,高50厘米,厚9厘米。</h3> <p> “党中央、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揭幕仪式的主席台上,有三位革命老干部。其中戴红帽子的名叫张秀荣,河北涞水县人。张老1938年加入抗日儿童团,1941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任史迪抗日游击队小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区委书记,武装部政委等职,拿炮楼,拔据点,发动群众支前,看管俘虏,救护伤员,有力支援了察南战役和平津战役。解放后在保定和涿县任职。1959年西藏政府及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张秀荣奉命赴西藏参加平叛斗争。平叛结束后留藏,先后任打隆、浪卡子县副县长,乃东县委书记等职。1979年离藏调回涿县,任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至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2019年大年初二,张秀荣同志逝世,享年94岁。</p> <p class="ql-block"> 开馆仪式结束后,革命老党员张秀荣(中)等同志和市领导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张秀荣同志出生在涞水县深山区,十几岁就参加抗日工作,出太行转战房涞涿。1990年代中叶,这里划归教育局筹建教学楼时,他就给市委写信,要求把毛主席住宿过的房子作为革命遗址保护起来,不能拆掉。后来又多次和老同志联名给市委写信,建议用这所大房子建一处革命纪念馆,以教育后人。张秀荣同志的鼓与呼,果然被市委采纳,建成了“党中央、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开馆揭幕这天,张秀荣激动得像个慌事的孩子,被老伴儿刘云同志打扮一新,还戴一顶小红帽,老早就到三义小学候会了。</p> <p>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史迪抗日游击队张秀荣小队领导骨干合影,右一为张秀荣同志。</p> <h3> 张秀荣同志西藏工作期间使用过的一个文件袋。</h3>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2军革命后代参观党中央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革命后代向纪念馆捐赠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革命后代参观党中央进京前毛泽东住所纪念址。</p> <h3> </h3> <h3> 2009年,中队辅导员李燕老师和她的队员们在纪念馆内参观展览。您看李老师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在那里给队员们讲1937年涿县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在涿县制造的多起惨案。</h3> <h3> </h3> <h3> 这是吴常利老师正在给少先队员做讲解员,吴老师喜欢读书,学问好,对涿县革命史有研究,说话出口成章,他正在给孩子们讲述拒马河畔,房涞涿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故事。您看,孩子们听得多么投入,多么认真啊!</h3> <h3> </h3> <h3> 李建军老师是德育处主任,主持德育处工作,一天忙得脚丫子朝上,可还要为省内外前来参观的人们做解说员,最忙的时候一天讲两拨。有外省来访者曾在自己的博客里表扬李建军老师讲课好。图片中左手指向展版的那位同志就是李建军老师。这是他2009年3月25日,正在为“我们拥抱祖国”春令营的营员们讲解党中央从平山县西柏坡村迁往北平,途经涿县所发生的动人故事。</h3> 谭晶和三义小学老师们在一起 <h3> 这是房子东头外间的一张会议桌。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接见了涞涿县委书记王成俊和42军军长吴端林。桌上还放着黄色桌布和油灯碗。</h3> <h3> 这是毛主席秘书写字的桌子,秘书室就设在毛主席卧室的隔壁。</h3> <h3> </h3> <h3> 毛主席的卧室:远处靠墙是一张褪了色的红油漆木床,油漆几尽剥落,但看着却十分结实。近处是毛主席用的书桌,桌面上有煤油罩子灯、石砚、笔筒和喝水缸子。笔筒里还插着两管毛笔呢。</h3> <h3> 这张照片是去年深秋用手机照的,是在教学楼西头墙角处取的全景。那时候树叶还是绿的。</h3> <h3> </h3> <p> 这张照片是2019年1月15日,应河北教育报刊社宋国珍编辑要求,由吴常利主任拍摄的。14日下午,吴主任楼上楼下的拍了好几次,宋编都不满意,不是说构图不合适,就是说角度不好。无奈,由于天气暗下来只得作罢,15日早晨一到班,吴主任我们俩又去拍照了,拍完发给宋编,宋编说撒上点阳光再拍才好呢。吴主任一点没烦,又等了约半点钟功夫,见有了阳光,才拍了这一张。这次宋编辑总算说合格了。之后,宋编隔空喊话,谢了吴主任好几遍。时间不长,我便收到《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年第2期样刊,这张照片连同本文的第一段文字,在该期封四见刊了,谢谢宋国珍编辑。</p> <p> 《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年第2期,封四上的稿件和图片。</p> <p> 《中国知网》期刊,网页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