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得不承认,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环境里,越来越多的人因长期超负荷劳作而不堪重负,身心问题频频出现。</h3><h3><br></h3><h3>比如说<font color="#ed2308"><b>颈肩问题</b></font>和<font color="#ed2308"><b>经常性的情绪低落</b></font>,我想很多人都逃不过吧。</h3> <h3>颈肩问题,最常见的表现就是<b>颈肩部的僵硬、疼痛、活动范围受限</b>,严重的甚至会导致<b>肢端麻木、头晕头昏、胸部憋闷、经常落枕、肢体活动受限</b>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h3><h3><br></h3><h3>而经常性的情绪低落呢,说白了就是<b>各种心塞,心头总觉得像是笼罩着散不开的阴霾。</b>或因生活琐事,或因职场纷争,或者就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瞬间,情绪瞬间掉进沟里,好像还不太容易爬出来。再往严重了发展,可能就会被扣上「抑郁症」的帽子。看看全球每年都在递增的发病率,大概就能感受到了。</h3><h3><br></h3><h1><font color="#b04fbb"><b>这两个看似并不搭边的问题,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说呢?</b></font></h1><h3><br></h3><h3>因为按照中医脏腑和经络理论的推断,加上我这几年的观察发现,之所以这两个问题越来越频繁出现在现代人的身上,<b>不能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的小肠出现了问题。</b></h3><h3><br></h3><h3>也许很多人会纳闷,这是哪跟哪啊,明明是颈肩和情绪的问题,关小肠一个消化器官什么事?</h3><h3><br></h3><h3>诸位莫急,听我从头到来:</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医眼里的小肠</b></h1><h3><b><br></b></h3><h3>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小肠位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b>西医认为,小肠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里面的消化酶作为食物进行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能够确保人体消化功能正常实现。</b></h3> <h3></h3><h3><br></h3><h3>在中医的眼里,主要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且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气血相通,其性属火、属阳。</h3><h3><br></h3><h3><b>【知识延展】</b></h3><h3><b>受盛化物:</b>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粉碎、向下传导的食糜,并且这些食糜要在小肠中停留一定的时间,起到容器的作用,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h3><h3><br></h3><h3><b>泌清别浊:</b>指小肠在对食糜进一步消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营养物质)向脾传导,并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至大肠形成粪便、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h3><h3><br></h3><h3><br></h3><h3><br></h3><h1><b>小肠受寒,身体必见恙!</b></h1><h3><br></h3><h3><br></h3><h3>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中医眼里的小肠之性属火、属阳。你可以想想看,小肠里面消化酶的正常工作其实是需要一个适宜的催化温度的,而这些酶活性保持最强的温度是37℃~40℃,略高于正常体温。<b>这样的状态,需要更多的阳气汇集于此来维持。</b></h3> <h3>然而现代人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比如贪食生冷、贪喝冷饮,衣不遮体、肚腹受寒,过度贪凉、总吹空调风扇等等,不仅对脾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更是直接耗伤了小肠的阳气。<b>所谓的「中焦虚寒」,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是脾胃的问题,可别忘了,这里面还有个真真正正性质属火的器官——小肠。</b></h3><h3><br></h3><h3>小肠一旦被寒邪耗伤了阳气,在临床上可以见到以下表现:</h3><h3><br></h3><h3><b>小肠受寒的表现</b></h3><h3><br></h3><h3>身体吸收功能比较差,总是吃不胖或者补不起来</h3><h3>饮食稍稍不注意就会肚子疼、拉肚子</h3><h3>肚脐周围冰凉、偶尔出现疼痛</h3><h3>颈肩部僵硬、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在吃完生冷食物、喝完冰的饮料啤酒之后更加明显</h3><h3>心慌,胸闷,经常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症</h3><h3><br></h3><h3>前三个表现可能还比较好理解一些,那么颈肩问题和情绪的「故障」又该如何解释呢?</h3><h3><br></h3> <h3>看到小肠经的循行路线,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一些了。阴寒之邪,除了「冷」这个本质之外,还具有凝滞、收引的性质。这么一来,小肠经的气血运行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肩胛到颈侧的这一段自然会气血不足,导致肌肉僵硬、板结,就像被冰冻又得不到阳光照耀的大地一样。</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那关于心慌胸闷以及情绪的问题又该怎么解释呢?</font></h3><h3><br></h3><h3>在中文词汇里,形容一个人乐于助人、十分热情,我们可能都会想到「热心肠」「古道热肠」这样的词。况且前面有提过,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表,心为里,气血是相通的。而中医眼里的心,除了「主血脉」之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能——「主神明」,也就是意识、思维方面的活动。</h3><h3><br></h3><h3>当人食饮生冷、肚腹受寒的时候,首先寒邪会消磨小肠的阳气。说白了,这个时候小肠是完全在为心背锅的。等到阴寒内盛、小肠的阳气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阴寒之邪就会往身体的更深层次流窜。</h3><h3><br></h3><h3>如此来看,心被阴寒之邪造访,出现心慌、胸闷也在意料之中。而心被冰冷、凝滞的寒邪笼罩着,就像又阴又冷照不进阳光的地窖,正常的意识和情绪当然会受到影响。</h3> <h3><b>说到底,小肠经本是「手太阳」,「太阳」的意思就是阳气最盛之处</b>。连这样的地方都变得冷冰冰,各种烦人的身心问题怎么能不找上门来呢?</h3><h3><br></h3><h3><b>小肠受了寒,如何搞定?</b></h3><h3><br></h3><h3>小肠属于中焦的一部分,与脾胃密切关联。当小肠受寒、阳气亏虚时,脾胃乃至肾的阳气也必定会受到牵连。所以,为小肠驱寒的思路,其根本在于如何温补脾肾之阳。</h3><h3><br></h3><h3>食疗方法</h3><h3><br></h3><h3>天气转冷,对于小肠受寒、脾胃阳虚的人来说,可能算是一段比较难熬的时间吧。不仅比其他人更怕冷,而且腹痛腹泻、肩背疼痛、痛经等等阳气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搞得人心情也跟着不怎么样。</h3><h3><br></h3><h3>这个时候,何不为自己煲一碗暖身又暖心的药膳汤呢?</h3><h3><br></h3><h3>对于小肠有寒又脾肾阳虚的人,我觉得潮汕菜里的<font color="#ed2308">胡椒猪肚汤</font>再合适不过了。</h3><h3><br></h3><h3><br></h3> <h3><b>胡椒猪肚汤</b></h3><h3><br></h3><h3><b>【原料】</b>猪肚一个,咸酸菜半颗(可不加),整粒白胡椒20~30粒,生姜3~5大片,盐、白胡椒适量</h3><h3><br></h3><h3><b>【做法】</b></h3><h3>1.将猪肚内外用面粉和盐各搓揉1~2遍,直到洗净没有异味,然后撕掉猪肚外面包裹的猪油,切条。</h3><h3>2.姜片加水煮沸后,将猪肚放进去焯一下去除异味。</h3><h3>3.白胡椒用小火炒出香味,然后碾碎,与猪肚一起放入汤煲中。</h3><h3>4.汤煲中加水适量,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1.5~2小时,至汤呈奶白色。</h3><h3>5.食用前,按照个人口味加入盐和白胡椒</h3><h3><br></h3><h3>在中医的理论里,猪肚味甘性微温,可以补中益气、健运脾胃,是调理脾胃不可缺少的食材;白胡椒味辛性热,能够温中散寒、下气消痰。搭配在一起,对于生冷摄入过多、中焦阳气不足的人来说,具有非常不错的调理效果。</h3><h3><br></h3><h3>另外,有一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食材——<font color="#ed2308">肉豆蔻</font>也是调理小肠受寒经常用到的药食同源之物。<b>它味辛性温,能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对于中焦虚寒引起的经常性腹泻特别有效。</b>在西亚和欧洲的厨房里,肉豆蔻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料。</h3> <h3>如果你身体有这个需要,同时又喜欢下厨的话,不妨搜搜看肉豆蔻在烹饪中的使用。据我所知,肉豆蔻一般是在炖肉、烘焙的时候用的比较多,或者是磨粉撒到咖啡里。</h3><h3><br></h3><h3>但需要提醒的是,肉豆蔻中的肉豆蔻醚和榄香脂素对人体有致幻作用和肝脏毒性,因此需要特别注意,不要使用过量或者长期使用。</h3><h3><br></h3> <h3><b>艾灸</b></h3> <h3>若选择艾灸,可以取<font color="#ed2308">神阙、关元</font>这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20~30分钟左右最佳,连续灸5天,休息两天,然后继续进行。</h3><h3><br></h3><h3><b>【注意】</b>如果是艾灸之后容易上火的人,可以在灸完这两个穴位后,再灸一下双脚心的涌泉穴,每边5分钟。</h3><h3><br></h3><h3><br></h3><h3><b>拔罐</b></h3><h3><br></h3> <h3>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身体两侧的<font color="#ed2308"><b>肩井穴、天宗穴拔罐</b></font>。如果小肠受寒的话,这两个穴位的罐印应该是黑紫色的。</h3><h3><br></h3><h3>每天留罐10分钟,操作两天,歇一天,待黑紫色消失即可停止。</h3><h3><br></h3><h3>在这两个穴位拔罐,不仅能够改善颈肩部僵硬、活动受限的问题,同时还能帮助小肠经的气血通畅运行,使寒气排出体外。</h3><h3><br></h3><h3><br></h3><h3><b>穴位按揉</b></h3> <h3>如果拔罐不方便,艾灸又怕自己灸不好,也可以按照路新宇老师的方法,排查手太阳小肠经的易堵点后溪穴和肩贞穴。</h3><h3><br></h3><h3>若小肠受寒,特别是颈肩问题明显的人,这两个穴位按上去一般会有明显的痛、酸、胀等感觉。</h3><h3><br></h3><h3>在调理的时候,最好是选择下午1~3点小肠经之时,用手指或者按摩工具按揉双侧的后溪穴、肩贞穴各5分钟。一般来说,坚持3~5天就会看到明显的效果。</h3><h3><br></h3><h3>按揉后溪穴时,可以把两手按照下图的方法搭在桌子边缘,缓缓地上下揉动,省力又有效:</h3> <h3><b>泡脚</b></h3><h3><br></h3><h3>取艾叶(最好是艾绒)15克,小茴香10克,加入适量清水煮沸20分钟,然后放凉到你能接受的温度,切记别兑凉水,直接泡,水温不够了就直接再续热水。</h3><h3><br></h3><h3>一般来说,泡脚水最适宜的温度大概是40~44℃,水面超过脚踝大概2~3厘米最好,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h3><h3><br></h3> <h3>边泡脚边用双手搓后腰,效果更佳。泡完之后再搓搓脚底的涌泉穴,滋养肾水,既能温阳,又不至于让人因此上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