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嵩口一直慢在历史的时光里。而张元幹、卢钺(卢梅坡)都与诗歌有关,嵩口就有了激烈与浪漫的诗情。</h3> <h3> 始于元朝置镇的嵩口,到明设巡检司。纵观历史,古镇在历史进程的舞台上,曾扮演永泰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角色。经济快速发展必然拥有政治地位,由此带动文化发展,古今皆然。以两首《贺新郞》名扬词坛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幹,他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在宋词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块丰碑;宋末诗人卢梅坡,两首《雪梅》,是历代咏梅诗中的翘楚。可是谁能想到千年之前,或许他也曾站在古镇的德兴码头,遥看天际云卷云舒?如今,藏在深山里的这座孤寂古镇,诗意始终流淌在居民的血液里,世代传承,从未消散。</h3> <h3> 周末闲暇时光,我陪先生回到古镇,谁也不打扰,只是两个人慢慢地信步而行,享受古镇特有的慢生活。熟悉的乡音,眷恋的乡味,古老的建筑,一点一点唤起我儿时记忆。走到关帝庙街的拐角处,一声悠扬的二胡独奏从林家宗祠飘出,锣鼓声随后急促而起,在催促着什么,许多大胡二胡锁呐加入其中。似乎,戏台上猩红的戏幕将要徐徐拉开,公子小姐款款而出,一声咿呀起调,由此将观戏之人带入戏里的恩怨情仇。儿时看戏的记忆让我迫不急待催着先生加快步子走进林家宗祠。</h3> <h3> 没有严整的戏台子,没有猩红的戏幕,没有靓丽的公子小姐,只是古镇老年演唱队在排练闽剧。然而,那架式一点儿也不比专业戏班逊色。二胡忧郁的前奏声将了未了,闽剧《苏秦假不第》女主角一句情深意切的呼唤:“官人呀!”,让人瞬间入戏,听她用闽剧唱腔细细道来:“人所恶贫穷困苦,谁不愿夫贵妻荣?谋远行破家荡产,倒不如苦守园林……”闽剧,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以及闽东、闽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国的一个剧种。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所演剧目多据民间故事编演。</h3> <h3> 那年那月那日,古镇一定有如苏秦一样的公子立志读书求取功名,他将要背负行囊书诗远赴京城参加京都会试。学而优则仕,为官入宦是多少士子一生所追求的梦想,怎会被女人所羁绊?那时,只是依附于男人而生存的女人,她怎能不忧心重重?闽剧《苏秦》戏能被古镇居民所喜爱,传唱至今,一定有它借古喻今存在理由。</h3> <h3> “口读诗书受人讥笑,满腹文章难救寒贫。图典卖田园首饰,博取那莫测功名。薄言奉劝望夫垂怜。苦守田园勤耕种,何必远行求取功名呀噫……”在“闽腔”咿呀声里,童年在月洲村五十堂看戏的情景忽隐忽现,如草灰蛇线般在记忆里穿梭,那时月洲村曾组建一个闽剧团,农忙过后,一起排练、演出。他们不是诗人,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把穷苦的生活演绎出诗意。而眼前的这群老人呢?“乐队”娴熟的演奏技艺,“演员”动情而投入的演绎,夸一句:闽剧老票友,丝毫不为过。几十年如一日追随闽剧,这份古镇特有的浪漫定是穿心入骨了吧。</h3> <h3> 用戏曲里的一句“口读诗书,满腹文章。”形容古镇历代士子文采斐然,一点也不为过。仅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幹的故里月洲村,就走出了永泰县第一个进士张沃,宋、明、清三朝共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48位进士。在北宋时期,还演绎了张肩孟“父子六人六进士六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绝无仅有的科举传奇。张元幹的两阙《贺新郎》更是千古传唱,奠定了他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h3> <h3> 《雪梅二首》是南宋诗人卢梅坡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据《永泰县志》、《卢氏族谱》及后人考证,南宋诗人卢梅坡即永福石龙溪之卢钺,“享寿五十二之年登宋淳佑甲辰进士,钦命中军监兼礼部侍郞、户部尚书,兼理给事,告老归隐于家,以山水自娱。”《雪梅二首》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可我愿意相信是他告老还乡居住于石龙溪(今仙游县白岩村内亭自然村,与嵩口镇里洋村交界,旧时属永泰嵩口所辖。)时所作。那时,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定有一大片梅林,寒冬,梅先抢雪而开,随后雪花纷纷扬扬。梅、雪交替而紧密出现在诗人眼前,梅、雪映衬相得益彰,周遭寂廖的冬景因此生动异常,怎能不令他诗兴大发?他爱极了梅花高洁品格,雪花洁白飘逸也让他不忍冷落。他的广博学识与历经沧桑的为官生涯,使他脱口而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他的为官之途估计遇到过不少有赏识他才干、有不看好他的上级官员;也遇到过形形色色富有才情的士子让他难以决择,而他则希望全部纳为已用一起为国为民,共同建设一个如春天般美好的国家。如此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是他毕生经验总结啊。人们称卢梅坡为浪漫主义诗人,而我则认为他是一个浪漫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h3> <h3> 自古以来,古镇在张元幹爱国情怀和卢梅坡哲思浪漫的浸润下,诗情滋长,如大樟溪的水,渊源流长,滋养着古镇居民的心灵。</h3> <h3> 二胡咿咿呀呀、唢呐高亢嘹亮、锣鼓点点,我依着一支二胡而坐,痴痴倾听似为我而专场的演奏,思绪越飘越远。不知何时二胡戛然而止,锣鼓落下最后一个结束音符,演唱队的老人们陆陆续续放下乐器,起身活动活动筋骨,喝水润喉。不少老人头发花百、年岁已高,可刚刚在演奏和表演时他们激情飞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年事已高,看来艺术世界里没有年龄之分。</h3> <h3> 我也起身走向厢房两侧挂满古镇嵩阳诗社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及诗社成立40周年而作的诗词。</h3> <h3> “金缕曲中多国士,玉榕荫外有星楼。既传大义其墟市,应聚群贤此码头。”——《读嵩口》张建设。</h3><h3> “……光阴四秩豪驰骋,勤耕耘,诗海徜徉,骚壇问鼎。可爱家乡新颜换,才俊挥毫欢庆。聆祖训,追怀贤圣。铁骨铮铮忠义胆,贺新郎,千古鸣钟磬。感盛世,千帆竞。” ——《贺新郎.嵩阳诗社卌年庆》刘凤翔</h3><h3> 当代诗人张建设、刘凤翔的诗词道出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古镇居民对诗词世界的浪漫追求。</h3> <h3> 一一读着嵩阳诗社诗人们或咏古颂今、或描绘盛世好景的诗词,不能不感叹诗风代代相传存留古镇。徜徉其中,我恍惚回到前不久和爸爸一起回古镇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嵩阳诗社成立40周年诗词吟唱会现场。来自省内外三十多家诗社及诗词协会代表、诗词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同庆祝。诗人们纷纷上台吟诵自己原创诗作。在此次活动中遇到的小学女老师——如意,不能不提,她和我一样从古镇出发走向省城福州。她热爱古诗词,用诗心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诗意世界。她把骨子里的诗意传播给学生,让现世浮躁在诗里融化成行,生活苟且但境由心造,我相信她的学生定会受益终身。</h3> <h3> 我和先生离开林家宗祠,走过古镇的横街,走进古镇公益图书馆。图书馆内设区域中的“儿童阅读区”和“老人诗社”让我感兴趣。是否,组织者想让古镇的孩子在老诗人对诗词赋吟哦之声里,感受古诗词优美,从小浸染诗意,骨子里必是高傲而清正。记得在我年幼时,爸爸就已加入嵩阳诗社,茶余饭后常对我用方言吟唱他的诗作,看我听得津津有味,还曾热情洋溢地答应我,在诗社唱诗之日,带上我旁听。爸爸虽然始终没有兑现他曾经的许诺,我也再无机会倾听整场用古镇方言吟唱的诗会,但我心里却因此荫发出热爱古诗词的荫芽。</h3> <h3> 诗词吟唱会最后由嵩口中心小学及永泰二中的学生来朗诵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幹的代表作。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张元幹的爱国情怀一点一点深深根植在心里。这些学生长大成人后,虽不一定是人中龙凤,但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不会磨灭。</h3> <h3> 走进古镇一座又一座古建筑,读着一副又一副劝世楹联,看着悬挂于厅堂上方的进士牌匾。藏在深山里这座孤寂的古镇,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慢悠悠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我,用心感受它的诗意与从容。</h3> <h3> 我最后穿过直街,站在德星楼前古码头上,遥望大樟溪对岸山后村背后的山坡,梅花如雪落在树梢上,把各山坡山头染出成片成片如雪境界。“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南方冬天再难见到洁白的雪花飞扬,此情此景应是有梅有诗独缺雪。但又何妨?从古至今,古镇诗人已将雪的冰清玉洁、浩然之气深深埋进诗词里,流淌在血液里世代流传。</h3> <h3> 离开古镇,诗词的咏诵声似还在耳边回响,而梅花的馨香一路追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