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乡愁醉心头(记叙体散文)

春雨蒙蒙

<h3><i style="line-height: 1.8;">  村子西北高台处有座宅院,那便是生我养我的家。</i><br></h3><h3><i> 那是一座规格齐整、洁净舒适的小院。院子堂屋是五间二层的砖混挑檐式小楼,建于2003年;东屋为两间大小的板式平顶配房,紧临的便是三间大小的厨房,建于2005年;大门和三间南屋连接一起,作院墙之用,也兼作库房和临时客房,建于2008年。</i></h3><h3><i> 房屋正面均贴了白色瓷砖,屋顶用红黄色洋瓦砌成,院子地面用水泥铺就,看上去平整洁净。大门匾额上刻写的“翰墨飘香”四个黑底金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彰显出主人的脱俗与儒雅。</i></h3><h3><i> 这座宅院历时六年多才得以完工,可见农户人家经济之绵薄,务工之不易。浸透着全家人的心血与汗水,实乃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晶。</i></h3> <h3><i>  走出屋门,便是人们熟知的“西场上”。名字的由来却很有说道。农村集体经济时代,村里为方便管理,就将全村五六百户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我家门前有块空地,宽阔平整,于是大队就把小队部设在紧临空地的两间古屋。</i></h3><h3><i> 每逢秋收季节,队里便将集体收获的各种粮食堆放在这里,作粮仓之用。社员们就忙活着打麦扬谷、凉晒米豆、堆草囤料,饲养牲口。由于场地在村西,村里人便都习惯叫“西场上”。</i></h3><h3><i> 每到夏日晚上,这里可热闹了。大人小孩,都会坐在西场老槐树下的沙石条上避暑纳凉,吃饭消遣。端上一碗稀得能映出月亮的莱汤饭,便开始了家长里短,古今中外的斗嘴与笑谈。一直到月升柳稍,哈欠连连,蛐蛐长鸣人们还意犹味尽,在辩论无果的笑声中,各回各家,吹灯睡觉。</i></h3><h3><i> 至今仍不明白: 白天劳作了一天的乡亲,晚上还那么有劲侃山,怎么不嫌累得慌? </i></h3><h3><i> 如今,听到有人问,你家住“西场上”吧?我便会眼眶一热,心底滋生出许些感动。老槐仍茂,石条依在。旧时人声鼎沸、繁华喧闹的景象早已随岁月逝去,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有美好的记忆了。</i></h3> <h3><i>  沿着西南一条蜿蜒曲折的窄道行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俄式建筑风格的大门,门板用木头做成,门匾上书写“副业加工厂”几个楷体字。据说还是请村上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书法家写的。字迹刚正遒劲,笔锋传神,至今无人能敌。</i></h3><h3><i> 这里便是家乡著名的“粉坊”,典型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全村除农业耕作外,在这里用粮食进行副食加工,磨粉喂猪,宰牛杀羊,酿酒造醋,制作粉条豆腐。逢年过节,全村人便到这里换粉条豆腐,割几斤猪羊肉,打几瓶醋备着过年享用。</i></h3><h3><i> 粉坊后院有一座古庙叫“福殿”,二进院,创建年代不详,解放前曾是申家祠堂。大概托它的庇佑,“粉坊”生意兴隆,人气旺盛,声名远播。它的故事也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回忆了。</i></h3> <h3><i>  在村西北角和“福殿”遥遥相对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古庙,人称“佛堂上”。此庙修建年代不详,据说这里早前住着尼姑,也有人叫尼姑庵。佛堂建在村子最高处,日照好,光线足,从这鸟瞰整个村庄,便觉心境豁朗,美景尽收眼底。</i></h3><h3><i> 由于地势开阔,冬暖夏凉,现在成了村里老人们闲时的聚居娱乐之地。他们每天日出而聚,日落而散,三五成群,打个扑克,咪口小酒,谈天说地,倒也悠闲自在,不失为一个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i></h3> <h3><i>  离家不远处有棵古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树冠如巨伞,覆阴百余平米;树干奇粗,大约五六个人都环抱不住;底部盘根错节,拳头般粗细的根延伸至百米之外;树内居然是空心的,里面并列数人还略显空旷。一说历经沧桑,空化而成;另说日寇侵华,火烧而致。</i></h3><h3><i> 说法真假难辨,但老槐顽强的生命力的确令人叹服!据树旁白衣阁内石碑记载,此树为明万历复生槐,至今约有三五百年的历史了。</i></h3><h3><i> 老槐周围的住户大都为涉姓人。据说,明万历年间,名宦刘虞夔(米山孝义人)因事得罪皇上,被判满门抄斩。其后人便纷纷逃命,其中一家从董寨徒步经过三条大河逃至这里,见老槐枝繁叶茂,颇有灵性,便改刘为涉,定居下来,繁衍至今。孰真孰假,苍海桑田,无从考证。</i></h3><h3><i> 老槐下有一石碾,秋后人们便在这里推碾拉磨,裹腹度艰。由于人气旺盛,这里也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嘻笑声、哭闹声常常飘越树稍,传得很远很远。</i></h3> <h3><i>  村子南山上有座奶奶庙,悬山顶,为二进院落,创建年代不详。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正殿供奉送子观音奶奶,偏殿有各路神仙塑像,香火旺盛。</i></h3><h3><i> 每逢正月期间,信徒便四面八方,前来朝拜。供品丰厚,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祈求观音奶奶庇佑家人平安,早送贵子,以延续自家香火,极为灵验。如愿得子者还要年年前来还愿,虔诚至极。村民对送子奶奶的有求必应,笃信不疑。</i></h3> <h3><i>  村里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就属正街的关帝庙了。该庙创建于明洪武年间,规格极高,为皇家建制。</i></h3><h3><i> 正门前立有六根雕龙石柱,有丈余高,下有青石座蹲,上刻麒麟、狮吼等瑞兽,看上去威严庄重。正殿对正有一两丈多高的纯木式舞台,舞台后屏风上用形草书写《前赤壁赋》诗词一首,字体端庄文雅,气势宏伟,为名家所留。</i></h3><h3><i> 关帝庙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历经沧海桑田,岁月轮回,见证着村子的历史变迁,现因年久失修,已显颓废之相。这里作过村里的学校和村委办公场所,也是村子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经辉煌一时。如今村委另搬新居,人去楼空,繁华不再。</i></h3><h3><i> 如今逢年过节,人们仍到庙前焚香许愿,祈求关圣爷能庇佑自己平安吉祥,万代安康,早已成为村民的精神寄托之所。</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