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中国年

金都神姥

<p class="ql-block">  小时盼望着过年,离年近时,每天都翻看日历,然后一张张的数,看看离年还有多少天</p> <p class="ql-block">&nbsp; 我们北方乡村的大年是有年“味儿”的,一种传承于冥冥之中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意义上的过年是从腊月初八腊祭开始。</p> <p class="ql-block">  我们林场的山村里,每户人家,一近腊月门,腊八前早早儿就把灯笼杆立好,听说。《封神榜》里的姜子牙。把诸位都封完神以后。自己没有位置了,就把自己安排到,每户人家的院子里的灯笼杆儿上。所以这个灯笼杆很重要。是正神在此,邪魔让位!简单地说,就是“辟邪的”。所以每户人家,都努力把自己家的灯笼杆立的比别人家的都高,早早的就挂上大红灯笼。</p> <h3>  腊八这天,母亲天不亮就起来了,开始做腊八粥,每家都用黄米、红豆、花生、红枣等八种食材熬制腊八粥,吃的时候,在粥的上面浇一层用甜菜、胡萝卜熬制的糖稀,甜甜的腊八粥,就着各种母亲淹制的小咸莱,和炝拌的小菜儿,满滿的摆了一桌子。象征着大年开始,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h3> <p>  过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送灶王。我们家这一天早饭吃饺子,给灶王爷摆一碗上供。晚上黄昏时候,供上灶糖,还要供一碗凉水。父亲或母亲给灶王爷烧几张纸作盘缠,同时把灶王爷揭下来一起烧掉。灶神为古人五祀之一.《封神演义》说灶王爷叫张奎,灶王奶奶叫高兰英。他们俩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在百姓人家“驻在员”,灶糖是民间百姓送给灶王爷的专利食品,贿络这个“住在员”的。吃了它嘴甜,到天上说这家人家的好话,不利于这家人家的话不说。(听说这是每个月月末都要定期向王皇大帝报告一次,这家人家这一个月所有的善亊和恶事。这是定期小报告)。</p><p><br></p><p>画面是一位老者面目和善,束发金簪不戴冠巾;一位老妇人笑容可掬,凤冠霞披,二人皆双手捧圭(形似令箭的玉牌)并坐案后,背后有黄色光环。案两端分别置黑白二瓶,上写善恶二字。二人背后露一马头,两边站两名侍者。画面上部有当年的二十四节气表,表的两头有财神、喜神、福神、太岁四神方位,如:财神正东,喜神西北等。太岁是恶神,知其方位以备躲避。表下有“灶君神位”四字,再下即二人坐像。灶王爷的对联几乎是固定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披:“一家之主”。</p> <h3>  记得有一年,二十三这天我父亲因公派到外地应援去还没回来,母亲病了发高烧,不记得应该送灶王爷了,一直到腊月二十五这天有点退烧了,病好点了,才想起来还没送灶王爷呢!晚上供了点供品急急忙忙就烧了,烧时嘴里叨咕着,“灶王爷,本姓张,骑大马,挎扎枪,上天空,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不说。对不起送晚了,快追,快跑”!现在想起来还好笑呢。</h3> <p>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例,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那时候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有一种说道是从初一到初五不从家里往外拿钱,寓意只挣钱不花钱。还有一个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每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p><p><br></p> <p>  大年三十叫过年,过年,是从正午开始,上午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除了准备吃的之外,则是为神准备。先从屋里开始。把新“灶王爷”贴在马窗里面墙上,(就是厨房里灶台的上方墙上,下面订墙上一块横板,上供烧香用的)。“福字画”贴在房门上,“童子画”贴在进里屋的门上。</p><p>父母亲都在忙活过年的事务,小孩子高兴的屋里屋外跑跑跳跳,一派幸福温馨的场面。</p> <p>  家里的神是祖先,一般家庭都是供“三代宗亲”,我家供“家谱”,样式如书画的中堂,上下有轴。画面上边有“祖先堂”三字。其下画有一对老夫妇并坐,左右有穿文武官服者侍立,前有桌案摆放食品,放着五供,--香炉一,烛台二,香筒二。</p> <p>  我家的拜祖宗的礼器是很高级的锡质的银白色每次用之前都用布擦锃亮,有香炉,一对腊台,还有一对装香的香桶都非常精美。(在文化大革命时,因为我们家的成份是富农,咱们家的人都谨小甚微,怕让别人抓住把柄,说这是“四旧”父亲就让我哥把我们家的家谱和这套锡质的祭祀用器烧毁了)现在我还觉得挺可惜了。</p> <p>  高祖父、高祖母坐在最高处。两边画的立方格,格内写着已故本家人名;男人名在右边(东),女人名在左边(西)。</p><p> 这样的祖先图谱平时放在箱子里,过年请出来挂三天,初二收起;十五再挂三天;我们家的家谱也就过年时挂上过完年就收起来了。 三十这天一过中午,母亲就开始摆供品了一个盘子中的水果起码是三个,或者是五个、九个等等,千万别随意摆上一两个。而上供的盘子也应是三个,或者六个等等。比如可以一盘水果、一盘点心、一盘肉。但不能只放一盘就认为可以了。一般是以按照三或三的倍数的数量关系摆放。</p> <p class="ql-block">  屋里的神安置好了再安置屋外的,最外边的是大门,大门扇上贴上“尺五画”画面是一个白脸,一个黑脸。有说白脸是秦琼,黑脸是敬德(尉迟恭),二人皆唐初名将。也有说一位是神涂,一位是郁律,这是最古老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正午十二点,父亲就净面洗手,各处神前都敬上香,放几个炮杖过年就正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午后三点全家吃团圆饭。(为了这顿饭食母亲费尽了心思,这也是全家全年最丰盛的一顿饭)。饭后还是各自游戏,八、九点时母亲领着我和大点的妹妹开始包饺子。半夜十二点,院子里燃起一个火堆;对着房门放一张桌子,摆好各种供品,把斗里的“大纸”(就是打好的纸钱)供在桌子上。全家对大纸磕头,然后把“大纸”扔在火中“升”(烧掉)了。此时炞炮齐响。紧接着,父亲带领哥哥和弟弟们按“灶王爷”上,“财神”的方向去接财神;母亲和我下地煮饺子。二妹在灶坑前把火烧的旺旺的。</p> <p class="ql-block">  接神的人回来了,说都接来了,父亲从怀里掏出一张不大的财神像,《封神演义》里,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册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路神灵,赵公明最终成了家喻户晓的财神。在民间,赵公元帅多以骑黑虎、顶盔贯甲、左手托金元宝、右手持银鞭、身边有奇珍异宝装饰的形象出现。</p><p class="ql-block">父亲把财神像供在斗里,大家都按长㓜顺序磕了头,进屋。这段节目叫“发纸、接神”下边是祭祖、拜年、吃饺子、压岁钱。祭祖的过程有繁有简,一般都按辈份按次序,拈香、奠酒三叩首,礼成。然后长辈上炕坐好,晚辈按次给长一辈磕头。平辈之间幼给长拜年。忙活一阵,都上炕坐下吃饺子。酒菜摆上,大人给孩子压岁钱。这顿饭叫吃元宝,桌上一定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煮的一大锅饺子里其中有一个饺子馅儿里包着一个钢蹦。谁吃到谁是最有福的人。所以我们兄弟姐妹,都盼望能吃到这个不同寻常的饺子。每个人吃饺子时。都小心翼翼,怕饺子里的钢镚硌了牙。当然啦。不管是谁吃到了,全家都为他高兴。全家老少忙了十来天,只有十分钟、二十分钟就把年过完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林场还没有电灯,过年时供桌上有对大蜡台,上插着两根大蜡,点着两根大蜡,晚上的草屋亮如白昼。我们小时没看到过电灯,点着小如豆粒的油灯。想想过年时点着两个大蜡,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得多么高兴啊!</p> <p class="ql-block">  爷爷在村子里当过村长,平时在家里也有封建家长的威风。我妈妈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平时在家里谨小慎微,甚至过年廿八因为没有得到爷爷的允许,买了二两雪花膏挨了父亲一顿揍。所以后来妈妈对于这个封建家庭很是有意见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过年,要给祖宗上供准备供品,需要三个馒头,按道理我妈应该到外面的仓房里再拿三个馒头,热好了再去上供。但是我妈一到过年就会想起蜡月二十八为买雪花膏挨打的事,就没好气的让我弟弟上仓房拿了三个冻馒头,没好气的说爱吃不吃,然后就把冻馒头放到供桌上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爹上夜班,下班后回家睡觉。我妈怕有人说话影响他睡觉,就把门在外面顶上,领着我们上邻居家串门去了。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回家,一进屋,二弟亚林就说妈,馒头。我们一看放在供桌上的三个冻馒头都掉下来了!并且都掉在离供桌很远的地方,其他的馒头没动。这件事让我们百思不得期解。后来唯一的解释就是老祖宗怪罪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不管家里怎么穷,过年时,母亲都能让我们,穿上新衣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我们姐妹们头发上都用红毛线扎着蝴蝶结。男孩都买了鞭炮,家乡中多是小鞭儿,短炮,刺花雷,二提脚,每年三十除夕夜,天一黑,小伙伴们都拿着小灯笼出来了。那时,灯笼是纸糊的,里面放着蜡烛,叫“小磕头了”,稍不注意就点着了,我们从屯子东到屯西,一串串灯笼,一颗颗欢快的心,一片片欢声笑语我们兄弟姐妹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  初一早上,家家都早早起来(吃饺子),饭后,大人孩子都穿戴整齐,从东西两院邻居开始,大人、小孩都去互拜年,老人们都呆在家里,晚辈们都登门跪地叩头,当然老人们也会给孩子们压岁钱,最多就是两毛除夕夜很晚才睡觉,吃过饺子后,才稍微打一个盹。</p><p class="ql-block">好节目还在后头,“打正月,闹二月,漓漓拉到三月”。</p> <p class="ql-block">  每个村里响起欢乐的锣鼓声,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一波又一波的拜年人群,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鼓声,锣声,喇叭声,响成一片 。 初一到十五看大戏、踩着高跷扭秧歌,远近村庄都有举办,还有我们熟悉的叔叔哥哥们,扮的那傻柱子、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唐僧,小媳妇,大花脸憨态可掬,都让我们忍不住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 欢乐的人群把辛苦和劳累全抛在脑后,融入到欢乐的节日中。</p> <p>  我小妹玉双一到过年就有病!我们家孩子多,非常贫困,平时吃不到好吃的,好容易盼到过年了,小玉双就有病了,啥也吃不下去了,外面有啥热闹也看不着,病好了,年也过完了,好吃的也没有了!</p><p> 我四妹小梅平时好哭那时候过年非常忌讳哭,骂人,说不吉利的话。我妈也非常怕四妹哭,先告诉大家都尽量不要惹她。但是,她每次都能找到理由哭。有一年初一,在吃饭时,杀猪菜里有一节猪血肠,四妹小梅看到这截肠子又哭了,因为这菜她不能吃了,这回把我妈气的,也不管过年不许打孩子的事了,把她很揍一顿。</p><p><br></p> <p class="ql-block">  也正是有那么多趣事,傻事组成那七彩的童年,欢乐的童年,令人留恋的童年。虽然这段金色时光正慢慢离我们远去,相信童年的过年趣事,定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的回忆.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童年的游戏更是难得的回忆,童年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它都会成为生命中最诱人的磁场 </p><p class="ql-block"> 一晃眼,小时候的过年的情景,就不知不觉地离我而远去。现在,虽然年还是照常过着,只是总觉得少了几分儿时的趣味。回忆过去,那些天真和期代的眼神早以不再,可那些关于过年的记忆却如同昨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