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与少年宫

徐仁林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她的政治活动和革命工作遍及这个世纪的大半岁月。在抗日战争烽火中于香港创立的保卫中国同盟是宋庆龄爱国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尽管它的历史足迹和发展进程具有強烈的时代烙印和宋庆龄独特的个性色彩,但是它始终汇合在人民革命的洪流中,成为中华民族觉醒、奋斗、崛起的伟大乐章的组成部分。正如宋庆龄所说:“中国福利会是在一个时代里诞生,而在另一个时代里成长的。我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垂死的痛苦中开始了工作,并曾用我们绵薄的微力来加速它的崩溃;我们看见了新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和它初期的成长,并用我们的全力参加了它的建设。”</h3> <h3>1961年5月1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前往上海宋庆龄寓所,看望宋庆龄</h3> <h3>图为本文作者在宋庆龄故居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h3><h3>(2019.01.16)</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很荣幸从部队转业到中国福利会办公室及属下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办公室、校外教育研究室、对外宣传联络部等部门工作了近20年,查阅了大量资料,忠实记录这段宋庆龄与少年宮的前身历史回顾和资料汇编,对今人存史和后人研究也许有些兴趣。在编辑过程中难免有所缺漏,恳请前辈与同仁的赐教,以便更正</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曾说,“我的一生是和少年儿童联系在一起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在她的心里,一直装着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祝福。在她看来,全人类可以在保卫儿童方面找到世界和平的立足点</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把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工作喻为“缔造未来”的事业。早在20世纪40年代,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就在上海劳动人民集中的地区,开辟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和福利工作,创办了3所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这是中国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雏形</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0多年前的胶州路725号,曾是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前身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图书阅览室)所在地。时光荏苒、几多变迁,旧景无法追踪,却仿佛依然有书声朗朗一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战乱中的“诺亚方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6年的中国民众尚未走出八年抗战的伤痛,又陷入内战的离乱。目睹众多儿童在战乱和贫困中挣扎,缺衣少食,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宋庆龄决定通过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劳动人民居住比较集中的贫困地区创办儿童福利站、儿童剧团,开展救济和教育儿童工作</h3> <h3>1947年,宋庆龄和中国福利基金会执行委员比尔.鲍威尔在第一儿童福利站工地</h3> <h3>宋庆龄视察儿童福利站</h3> <h3>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的活动室</h3> <h3>1946年10月12日,宋庆龄邀请曾任民国政府行政院长的孔祥熙(前排右一)参加儿童阅览室开幕式</h3> <h3>1946年,小读者在儿童图书阅览室前合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6年10月12日,中国福利基金会首先在沪西胶州路725号晋元小学内创办了儿童图书阅览室。1947年4月4日,在阅览室基础上成立第一儿童福利站。开幕式的当天下午,宋庆龄亲临检查、指导工作。在晋元小学一年级学生吴方高兴跑进阅览室。当他正埋头看书时,宋庆龄陪着几位外国朋友轻轻地走进了阅览室,怕惊动孩子们。宋庆龄从一个桌子走到另一个桌子,然后走到吴方身旁坐下来,与吴方同坐一条小板凳上,看着吴方手中的图书轻声地问:“你认识图画下面的字吗?”吴方回答:“不全认识。”宋庆龄就教他认字、教他发音。……这是,一位外国朋友摄下一幅照片</h3> <h3>宋庆龄在教吴方小朋友识字</h3> <h3>图为宋庆龄教他识字的吴方,已是成都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1999年7月16日,吴方与夫人来到第一儿童福利站的旧址:胶州路725号</h3> <h3>图为吴方在成都</h3> <h3>儿童福利站识字班</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仅有两间简陋圆顶铁皮活动房子的第一儿童福利站,成为战乱中贫困儿童的“诺亚方舟”,庇护他们学习、成长。同年10月10日、11月7日,中国福利基金会又分别在沪东许昌路811号通北公园内、虹口乍浦路245号昆山花图内建立了第二、第三儿童福利站</h3> <h3>儿童福利站的小朋友在做早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非常重视儿童福利站的工作,她在中国福利基金会编辑、出版的对外宣传画册《上海儿童工作组》的卷首语中写道:“本会的工作,在1946年已经开始。从那时以后,我们的3所儿童福利站就成为它们附近居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为不管他们遭遇个人的疾病 或火灾的祸害,想读书或做一个舞台演员,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要求,他们知道他们都会从福利站方面得到同情合作和可能的解决。”</h3> <h3>儿童福利站举办妈妈会普及健康卫生知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贫困孩子的乐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确定儿童福利站的工作原则是“自助助人”。3所儿童福利站先后为附近贫苦失学儿童开设扫盲识字班,招收的学生有黄包车、三轮车工人、失业工人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子女。课本是自编的两年制4册的《老少通》,识字课本,既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也可以供成人学习,内容包含语文、算术、常识和唱游等课程。上午、下午和晚上都开课。3所儿童福利站积极推行陶行知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从1947年下半年起,3所儿童福利站开设家庭识字班、“小先生”队伍进一步扩大。“小先生”们带着小黑板、粉笔、识字课本,到弄堂、马路边、棚户区、墓地旁或家庭的灶披间、阁楼上,为沪西、沪东、虹口地区的贫苦失学儿童开办上课,并办起成人识字班、童工识字班和难童识字班。“小先生”制的推行,以少量人力、财力、物力取得良好扫盲成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十分赞赏和重视儿童福利站推行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活动,亲自到福利站进行视察并给予鼓励。至1949年5月,3所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有180多名,开办识字班几百个,受教儿童达5000多名。1949年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暑假,中国福利基金会在上海西郊虹桥路1191号为180多名“小先生”举行第一个夏令营。8月19日,宋庆龄、邓颖超、许广平等到营地视察,观看孩子们的文艺演出,并和他们一起聚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儿童福利站的保健室还为母亲和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开展卫生常识教育。保健室义务人员还到里弄巡诊,为儿童免费注射预防针、种水痘。图书室则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1948年,第一儿童福利站图书室已有图书6000册,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儿童图书馆之一</h3> <h3>小先生开展扫盲活动</h3> <h3>简陋的识字班里小先生在教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迎接解放的“小使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儿童福利站还负责把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募捐物资,救济发放给贫苦儿童及家庭。1948年春,新闸路金家巷发生大火,1800多居民无家可归。当时的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从顾及。第一儿童福利站立即向中华救济团申请到1.8万斤救济米。福利站组织“小先生”在3天之内完成金家巷灾民的访问、登记和发放救济米工作,缓解灾民的燃眉之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49年春,上海陷于极度混乱。出于人员安全考虑,儿童福利站暂停白天的活动。晚上,“小先生”们来到福利站制作欢迎标语,缝制彩带。当解放军进驻上海,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是最早出现在街头的一支队伍,孩子们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迎接上海的解放</h3> <h3>儿童福利站向贫困儿童发放大米</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筹建了少年儿童文化站、文化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1952年7月,宋庆龄提出,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儿童文化馆和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1953年1月,两馆合并,开始筹建。从建宫方案、人员配备和宫址选定等方面,宋庆龄都亲自关心和指导,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少年宫宫址定于延安西路64号的“大理石大厦”。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中国福利会少年儿童文化馆、少年儿童图书馆</h3> <h3>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主任陪同宋庆龄考察</h3> <h3>宋庆龄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宫,希望少年儿童在校外教育的领域,参加丰富多彩的健康活动和游戏,从中培养起多种兴趣爱好和常识,从小学会与同伴合作与友好相处。宋庆龄要求在少年宫里设立多种兴趣小组并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她要通过游戏培养少年儿童的情趣和爱好,希望引导孩子们通过兴趣爱好进而学习到各种本领与技能,成为未来国家的栋梁</h3> <h3>中国第一个少年宫</h3> <h3>1954年,宋庆龄请毛泽东为少年宫题写宫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心中始终牵挂着少年宫&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4年6月,毛泽东应宋庆龄之请,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题写宫名:少年宫。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徐特立、贺龙、陈毅、罗瑞卿、胡耀邦、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视察、参观少年宫,并题词、讲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5年夏天,宋庆龄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视察儿童活动,当宋庆龄看到走廊墙上挂着的美术展品有点歪,就走过去把它扶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57年秋,宋庆龄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视察工作时,看到展出的新中国邮票,点头赞许。当年11月,宋庆龄出访苏联,特地从莫斯科给宫主任陈维博寄来贴有4枚苏联邮票的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封,并附言:“寄上这些纪念邮票,供你给孩子们欣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对少年宫的工作方针、教学内容、师资培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通过讲话、写信、题词和撰文作具体指导。1958年,宋庆龄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5周年题词:“儿童们在少年宫里不能只是享受幸福的童年,更要紧的是学习劳动的本领,学习为集体工作,为祖国做有益的事,准备为人民谋幸福!”为少年宫进一步指眀办宫方向和培养目标。宋庆龄先后5次视察少年宫,观看少年儿童游艺、体育、科技、文艺活动</h3> <h3>1955年夏,宋庆龄视察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并与少年儿童一起观看帆船模型</h3> <h3>1957年8月31日,上海3500名少先队辅导员欢聚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迎接新学年。宋庆龄来信致贺</h3> <h3>1957年10月16日,宋庆龄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接待各国妇女代表团后,与科技文艺小组组员和小伙伴艺术团、小伙伴服务队的孩子们合影留念</h3> <h3>宋庆龄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五周年题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0年1月27日,宋庆龄来到少年宫与少年儿童和小伙伴艺术团的小演员一起欢度春节</h3> <h3>宋庆龄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h3> <h3>宋庆龄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十周年题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宋庆龄的建议,拨款100万元人民币,扩建和新建小剧场、科技楼、游艺楼和天象馆等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 <h3>1965年10月,在宋庆龄的关心下,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新建的科技楼、“小世界”游艺楼、小剧场和天象馆落成</h3> <h3>1965年5月29日,宋庆龄视察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和孩子们一起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庆龄直到生命垂危之时,还惦记着快要过六一节的少年儿童们。她在病榻上为《儿童时代》撰写的最后一篇文章《愿小树苗健康成长》中,字字句句渗透着对她所钟爱的孩子们无限的深情和期望</h3> <h3>图为作者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工作期间的照片</h3><h3>(1996年5月)</h3> <h3>图为作者在“大理石大厦”前的照片</h3><h3>(1999.12.31)</h3> <h3>宋庆龄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成为一面旗帜,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树立了光辉典范。宋庆龄其表现出的赤诚的爱国心、坚定的信念和淡泊名利、无私无畏、从容坚強、平易近人和廉洁诚信的人格特征,是缔造来来工作者的前行动力。编辑完此文时,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宋庆龄那金子般的心,她的心永远和孩子们的心跳动在一起……</h3> <h3>参考资料:</h3><h3>《中国福利会志》</h3><h3>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65周年大事记</h3><h3>《微笑的眼睛》</h3><h3>《宋庆龄与她的慈善事业》</h3><h3>《在中国的岁月》</h3><h3>《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