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这是流传于东北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小树不修剪枝条就不会挺直,年轻人要不教育就不懂人情事理。<h3>这也是我小时候,遭受父亲体罚时,父亲给出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h3><h3><br></h3></h3> <h3>周末,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通过微信,给我推荐了一部反映家庭教育的影片《狗十三》。<h3>初看很平淡,看罢被琐碎情节里展现出的人性纠结、争斗以及包容深深触动,反复咀嚼、意味悠长。</h3><h3>影片中,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却因养狗的问题,引发一系列矛盾,李玩在一次次的伤害后,最终选择了向成人世界妥协,变成了一个令家人引以为傲的乖孩子。</h3><h3><br></h3></h3> <h3>善良而又有些任性的李玩有三次晚上“出逃”的经历,第一次是心爱的小狗“爱因斯坦”不慎被爷爷弄丢,李玩不听劝阻,在阴暗的街巷里推倒爷爷后仍旧疯狂地寻找小狗;第二次是李玩不满家里人用另一只小狗冒充爱因斯坦的谎言,与同学在外饮酒排遣郁闷,久不出门的奶奶为寻孙女,险些走丢,家中正养腿伤的爷爷伤心地说:“爷爷奶奶还不如一条狗!”,父亲在盛怒之下,暴打了瑟瑟发抖、大哭不止的李玩,李玩在洗过澡后,走出卫生间向爷爷奶奶道歉;第三次是因第二只狗咬伤了弟弟,父亲将狗送走,受到冷落的李玩与暗恋自己的同学在外喝酒,被父亲逮住,父亲要打男同学,被李玩阻止,父亲质问李玩为什么喝酒,李玩反问父亲,你不是也让我喝酒吗?此时的父亲无言以对,转身离开,那时,一向权威的父亲知道自己错了。</h3> <h3>影片主干是在描述一个小女孩在成长时所经历的伤痛,侧面也展现出一家人对在处理孩子成长问题时的矛盾、揪心和期盼。作为一名观众,当看到李玩一个人在夜的街头呼喊乱撞,在乌烟瘴气的酒吧里喝酒时,特别担心她会遇到坏人,遭遇不测。也因如此,爷爷摔伤、奶奶走丢、父亲暴跳如雷。表面冷酷的父亲,打过孩子后,又将她抱到腿上,耐心开导;当李玩问到妈妈时,放不下那段感情的大男人禁不住失声痛哭,还用手捂住女儿的眼睛,不让她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h3>经历过伤痛的李玩突然懂事了。在果断结束一段不可能的恋情时,她安慰对方,“这样的事情,以后以后会更多”;她勉强喝下会导致自己过敏的牛奶,吃下陌生叔叔好心夹来的不爱吃的狗肉,这不仅是一个小女孩对外界的妥协,也是对善意的一种体会和包容。</h3><h3>许多人都认为《狗十三》这部电影是对中国式教育的讽刺,这种教育可能不够完美,但还算真实。</h3><h3>我喜欢真实的丑陋,胜过粉饰的美好。</h3><h3>真实才能触碰痛点,唤醒麻木的意识。</h3><h3><br></h3></h3> <h3>这是一个传统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思维相互交织的时代,碰撞出智慧的光芒,也让一部分家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h3>现在许多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在搞封闭式管理,再加上不少家长迫于生计的压力,终日在外奔波,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h3><h3>许多自卑的家长,热衷于花高价钱送孩子进名校,请家教,而研究表明,家长才是指导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力量,贵族学校和普通学校走出的学生也并没有多大的差别。</h3><h3>过多依赖外力的教育,反而加剧了父辈与子辈的隔阂。</h3><h3>前段时间,邢台临西的一对年轻夫妇,进藏送货,因高寒缺氧,双双罹难。遗体运回家乡,年仅十一岁的长子,竟然表示不愿意为父母守灵,理由是:他们又不亲我。</h3><h3>这一解释,让许多热心的卡友无言以对。</h3><h3>这对小夫妻家里贴满了孩子的照片,临出车前还特意给儿子过了一次生日。</h3><h3>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对父母的爱如此漠视?是孩子太小不懂事,还是父母缺乏足够的引导?</h3><h3><br></h3></h3> <h3>有次经历,我至今不忘。<h3>家在农村的堂姐,为有个儿子将来支撑门户,连生4胎,结果还是女儿,我们前去探望时,堂姐正在破旧的房子里坐月子,不能出门。院落里,7岁的大女儿和5岁的二女儿,正在细心地给3岁的小女儿洗澡,那满是汗水的小脸上没有苦闷、没有抱怨,而是充满了爱意。</h3><h3>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h3><h3>电影《狗十三》里,小女孩李玩,在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狗时,才体会到了长辈的不易,从而心甘情愿地去顺从。</h3><h3>一个人在付出爱后,才能体会被爱的珍贵。</h3><h3>中国许多父母都是给予孩子太多,而让孩子亲身体会的太少。</h3><h3><br></h3></h3> <h3>最近读过一篇文章《教育最大的骗局:叫释放孩子的天性》,<h3>文章中写到:他们把孩子捧上了天,把释放孩子的“天性”当做必然、当做合法、当做理所应当。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没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熊、野蛮、没教养、没规矩成了这类孩子的最好代名词。这不是天性教育,是垃圾教育,听出来很刺眼、很扎心,却很现实。</h3><h3>文章举出了几个平常的小事例,也是许多溺爱孩子的家长容易忽视的细节。</h3><h3>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不知甜美的滋味,一个很难见到一块糖的孩子,反而知道把精美的糖纸夹在心爱的书本里。</h3><h3><br></h3></h3> <h3>几十年前,农村的孩子陪父母一块下地干活,体会到了收获的不易,因而甘心把最有营养的饭菜留给家里出力最多的人吃。<h3>现在的家长在外打拼,孩子看不见,摸不着,父母为了弥补亏欠,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久而久之,孩子把索取当成了习惯,把独占看成了天经地义。</h3><h3>二胎指标放开后,一位朋友想再生一个,将来好和现在的孩子做个伴,但是孩子死活不同意,扬言父母敢生,他就敢把孩子掐死。在他的思维里,不是多了个亲人,而是多了个抢夺爱、掠夺财产的敌人。</h3><h3>成人正在用放纵、溺爱的方式培养出自私、狭隘的下一代。</h3><h3>好在,社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危害,一些学校着手开展一些感恩教育,比如,做一次家务,给父母洗一次脚等,这是时代的进步。</h3><h3>但还不够,我愿他们能春风化雨,融入到生活的细节里。</h3><h3>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知晓自己家庭的困难,和家长共同承担。这比多挣钱、考名校更重要。</h3><h3>养儿才知父母恩。</h3><h3>父母的爱总是给予的太深,而我们领悟的太迟。</h3><h3>所以,请多给孩子些担当和责任,不要让他们后悔爱的太迟。</h3><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