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一、近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二、教育理论 <h3><font color="#ed2308">近代:</font><br></h3><h3>①强化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这种思想是以人②教化民众,为时政服务;</h3><h3>③注重实际,讲究实效。</h3><h3><font color="#ed2308">现代:</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定名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定名阶段主要革新了语文教育内容,以利于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听说读写并重,以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学习苏联教育理论,以改造旧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h3><h3><font color="#ed2308">波折期:</font></h3><h3>提出了语文“双基”教学的思想。</h3><h3><font color="#ed2308">革新期:</font></h3><h3>语文教育理论逐渐提升,主要表现在: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探讨语文教学规律,追求语文教育科学化;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教育必须现代化、民族化。 </h3> 三、教育内容 <h3><font color="#ed2308">近代:</font></h3><h3>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中太平天国提倡白话文。19世纪90年代与白话文相适应的国语运动蓬勃兴起,先后有“切音”“简字”“注音字母”“新文字”等运动。</h3><h3><font color="#ed2308">现代:</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定名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课本不再使用“国文”或“国语”,改称“语文”;思想教育任务在语文学科中更显得重要;选文内容要充实,思想正确,同时要注意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生动;利用课本进行听读说写四项作业训练。</h3><h3><font color="#ed2308">波折期:</font></h3><h3>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搞政治挂帅,编写教材时选文只顾思想内容,不管语言形式,语文教学事实上很少有真正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作文课与政治课直接配合,说不上有真正的作文训练。</h3><h3><font color="#ed2308">革新期:</font></h3><h3>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能力训练为序,纵向的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基础知识贯穿教材;横向的各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内容成为若干个层次,形成48个交叉点,即48个单元。 </h3> 四、教育方法 <h3><font color="#ed2308">近代:</font><br></h3><h3>首先是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重视识字教学,把识字、辨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再次是注重讲解,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我国的一些语文教育家,经过艰苦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我国语文状况的教学方法。<br></h3><h3><font color="#ed2308">现代:</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定名期:</font></h3><h3>定名阶段的教育方法表现了很强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改进串讲分析;改进汉语教学;改进课堂结构;改进作文教学。</h3><h3><font color="#ed2308">波折期:</font></h3><h3>从语文教学方法来看,崇尚精讲多练,重视“双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水平的提高。</h3><h3><font color="#ed2308">革新期:</font></h3><h3>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比较流行的有导读法、问题教学法、控制教学法。上海市嘉定二中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北京宁鸿彬的卡片教学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辽宁欧阳黛娜的四步阅读法为问题教学法。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提出“负反馈模式”为控制教学法。这几种方法,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力地冲击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h3> 五、教材建设 <h3><font color="#ed2308">近代:</font><br></h3><h3>语文教科书编选内容全为文言文。1908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两套供中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一套是吴曾祺编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另一套是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h3><h3><font color="#ed2308">现代:</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定名期:</font></h3><h3>1950年,由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建国后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课文未组单元,属传统的文选性体系。这套课本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思想性强,课文量偏少,缺乏系列性,基础知识偏轻,缺乏系统性。1952年对课本进行了修订,并一直使用到1956年。1956年秋实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中央教育部为此制定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这套分科型教材明确规定了中学汉语与文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材编排体系以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试图把语文教学纳入科学轨道。这套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中的随意性。</h3><h3><font color="#ed2308">波折期:</font></h3><h3></h3><h3>1958年,为新学年开学的需要而编写了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偏少,显著的特点是突出政治。1959年、1960年对该教材作了两次修订,增加了课文数目,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1963年编写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课文的数量,在体系、编排、选文的质和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十年动乱时期,语文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语文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空白。</h3><h3><font color="#ed2308">革新期:</font></h3><h3>语文教材在文选上更贴近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而生动活泼,编排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还从“教本”转变为“学本”,给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使用的空间。另外,实施教材多样化政策,到2003年止,已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八套语文教材通过了审查。 </h3> <h3>六、总结</h3><h3>研究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历史面貌,从发展规律的本质上了解和借鉴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天和今后的语文教育。</h3><h3>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而又空前繁荣的巨大变化,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理论逐步提升,教学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语文教材出现了多种体系并存的新格局。这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