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冯庄之文化篇

李雨欣

<h3>  工作两年,冯庄教会了我很多。尤其是在历史文化方面,我发现这片山川真的很有它的魅力。</h3><h3> 写这篇文字的初衷,一是希望向所有知道和不知道冯庄、来过和没有来过冯庄的人们诉说我所了解到的冯庄文化的魅力,二是希望看到美篇的人们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看看,领略、驻足和沉思,希望你也爱上这里。</h3> 冯庄的团文化 <h3>  冯庄乡是共青团重建时全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的诞生地,冯庄村团支部诞生于1946年11月22日。</h3> <h3>  青年团最初的建立(第一次建立)紧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由于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没能彻底完成,但在此期间进行了一次根本的改造。</h3> <h3>  重建团时,我党在枣园召开了两次专题座谈会,提出"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h3> <h3>  冯庄团支部的诞生。</h3> <h3>  中央青委特别选派马仪、吴光明两位同志前来指导建团。</h3> <h3>  冯庄团支部第一任书记——李聚升。</h3> <h3>  如今的冯庄团支部旧址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优选地。</h3> <h3>  2018年7月,冯庄团支部旧址光荣地被中央团校授予“党性教育基地”的称号。</h3> 冯庄的知青文化 <h3>  延安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洗礼,一次是中共中央延安时期的十三载岁月,另一次是万名知青上山下乡。这两次的文化洗礼,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h3> <h3>  1969年元月起,当年的冯庄公社先后迎来了399名前来插队的北京知青。</h3> <h3>  如今这处静谧美好的小院就是在康坪村插队的14名(9男5女)北京知青曾居住过的。</h3> <h3>  站在知青旧居院里,对面的五孔窑洞从左向右依次是:知青档案室、知青邻居老乡家、男知青宿舍、知青仓窑、女知青宿舍。</h3> <h3>  档案室里珍藏了14名北京知青的照片,当年生产生活使用的各种票据,还有知青王岐山公布知青安家费的会议记录(手稿)等。</h3> <h3>  知青刚到村上的时候都在老乡家吃住,学习田间管理的各类农活和大量的生活技巧,同时也在生活习惯上,比如:识字看书学习、早晚刷牙、给村里的小男孩剃头发,给小女孩扎小辫等,改变了老乡的生活面貌。他们离开的时候还将随身携带的一些物品赠予老乡,都被小心收藏。</h3> <h3>  北京知青插队时有人带来了照相机和留声机,这在当时来说极其先进的设备无疑开阔了冯庄老乡的眼界,之所以有这么多珍贵的纪念照得以保留也是得益于此。许多知青都曾在冯庄学校任教,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冯庄儿童对知识的渴求,为冯庄培养出了一批教师队伍。</h3> <h3>  照片为:北京知青在窑前用留声机播放音乐。</h3> <h3>  仓窑是存放粮食和生产工具的地方,当年还居住了几位男知青。知青来了以后干的第一件农活就是“送粪”,用毛驴托着瓷实的粪袋,掌握好平衡是最关键的技巧。</h3> <h3>  女知青的宿舍里展示了许多当年使用的炊具,据知青的回忆,还有件很有趣的事:当年值日轮流做饭,可一轮到男知青做饭大家发现就特别费油,原来男知青怕饭菜不好吃就使劲儿往里放油,导致大家油都不够吃。哈哈。</h3> <h3>  北京援助延安的物资——手扶拖拉机,知青们和老乡把它从杨家岭接了回来。</h3> <h3>  知青亲笔书写的寄语字里行间还流露着对冯庄人民美好的祝愿和期盼。</h3> <h3>  就在2018年9月,牵挂老乡的知青们又回来了,他们看到如今的发展变化,体验民宿旅游,参加热闹的篝火晚会,心情充满了喜悦。</h3><h3> 多年来知青精神引领老乡们不断奋进致富,是笔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还要继续传承。</h3> 冯庄的廉政文化 <h3>  为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我们将我党在延安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展室的方式展示出来,旨在让党员干部群众能够以史为鉴、砥砺奋进。2017年年底,这处党风廉政展室在康坪村创建了。</h3> <h3>  展室共三部分,分别从陕甘宁边区政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下的廉政内容布展。</h3> <h3>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全国廉洁政治的模范。陕甘宁边区政府自成立之初便以建立“廉洁政府”作为目标。</h3> <h3>  完善了各类法律法规。</h3> <h3>  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反腐法令。</h3> <h3>  实行自上而下以及以人民为主的监督方式。</h3> <h3>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下方是当时的典型案例展示)</h3> <h3>  延安时期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与当时的廉洁政治是分不开的。1940年,毛泽东曾自豪地指出了延安的“十个没有”。</h3> <h3>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党风廉政建设、优良作风方面有太多可圈可点的事迹。</h3> <h3>  毛泽东给表兄文运昌的信中:“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h3> <h3>  周恩来的大衣集“礼服、防寒、雨衣”三用为一体。</h3> <h3>  朱德、贺龙同志经常与战士一起用餐,和百姓交谈。周恩来、任弼时、叶剑英等同志在工作之余仍不忘生产(纺线)。</h3> <h3>  就连国外友人也对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印象深刻,称赞连连。</h3> <h3>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坚持从严治党。</h3> <h3>  冯庄乡党委、政府作为基层,始终坚持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加强干群对于廉政法规的学习。</h3> <h3>  郡县治,才能天下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就是我们举办廉政展室的初衷。</h3> <h3>  文化的宽广与深邃远不是寥寥数语可以道完,还需要更广泛深入的了解、思考和体会。</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最后我想带你领略我爱冯庄的春夏秋冬🙃</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春(拍摄于延延高速冯庄出入口)</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夏(拍摄于冯庄乡康坪村民宿)</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秋(拍摄于冯庄乡牛奋沟村)</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冬(拍摄于冯庄乡地界处)</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冯庄欢迎你!欢迎你来冯庄!😊</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