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前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叶,一群“五零后”的少年学子,满怀五彩 缤纷的梦想和渴求知识的欲望走进了文革洗礼后的三晋名校一一浑源中学,走进了同一个班级一一高三十五“文体班”,两年的朝夕相处,七百多天的共读时光,从此情结同窗。我们成了一生的朋友,一生的兄弟姐妹。</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b></p> <h1> 这是我们的高中毕业照。 毕业那天是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五日。距今已经整整五十一年了!(到2025年1月)如果从入学算起,我们认识已经整整五十三年啦!</h1><h1> 毕业之后,没有高考的战场等着我们,没有大学的校门欢迎我们,等着我们的是“<b>到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里,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b>。记得毕业的当天,大卡车就把插队的同学们送到了知青点。</h1><p class="ql-block"><b></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b style="font-size:22px;"></b></p> <h1> 那年,那月,那日,(照片上有日期) 母校的大礼堂前,大柳树下,留下了我们青葱岁月的身影。<br> 如今,大礼堂拆掉了,婆娑的垂柳移栽别处,我们的韶华也早已远去,留下的唯有我们的记忆,还有深深的同学情谊。</h1><h3></h3> <h1> 男女篮队员合影。七三年国庆期间县级篮球比赛,我们男女队都取得了第一名。学校专门在县里唯一国营照相馆里为我们留了影。有一部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的,那些年,我们也正年轻。浑源中学长长的林荫道上留下过我们青春飞扬的身影。通往电厂的土马路上留下过我们骄健轻盈的足迹,田径场、篮球场留下过我们挥洒的汗水。</h1> <h1> 男篮合影。当年的浑中男篮,那可是县里的一支劲旅。记得当时的强队还有电厂队、柴油机厂队、化肥厂队、县委队、教工队等,但每次比赛都输给我们。因为那时我们正青春,有的是体力,有的是速度,身体敏捷,反应快速。有好几位主力队员还代表当时的雁北区,到省城打过比赛。</h1><h1> 令人痛惜的是照片中有三位男生已离世。身体素质那么好,性格也非常开朗,怎么就那么急匆匆地向上帝报到去了呢!</h1> <h1> 这是我们女篮的十二名队员。三位男士,一位是校党委书记张进义,一位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教练任凡老师,一位是体育老师杨孟强。那年比赛,我们女篮也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那时不兴说夺冠或者叫冠军)。</h1><h1> 那时的我们该有多么的不懂亊,照片上,让校领导和老师站在边位。</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在高一结束的那个寒假,我们自行组织到城里的照像馆照了这张合影。</h1><h3></h3><h1> 看,我们也曾那么地年轻过,青涩的面容,清纯的样貌,梳着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小辨,整齐划一的队服...... 可曾几何时,当年花样年纪的我们,如今已是苍颜白发的花甲老妪。庆幸的是我们都还健在。</h1><h1> 我们当中不知谁把这张照片遗失了,居然出现在旧货摊上进行交易。</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华正茂的年代。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现在明白:年轻已经是很遥远的从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以为:人生漫漫,来日方长,走过来才明白:人生匆匆,弹指刹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青春芳华正当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谁能想到五十年后的我们是什么样子呢!</span></p> <h1> 这是宣传队全体同学的合影,也是在那年,那月,那日。那些年,差不多每个单位都有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文体班”的存在,是那个时代的印记。现在的广场舞那么盛行红火,估计也是时代的情结。</h1> <h1> 这是宣传队同学在一次下乡演出之后的合影。浑源中学的文艺宣传队水平历来了得。他们不仅经常参加县里调演,还不时地下乡或到部队去慰问演出。最荣耀的是曾给当时的山西省委书记谢振华演出过。</h1> <h1> 在高中毕业四十五周年的时候,搜集到的一些老照片,做了一个怀旧美篇,用以怀念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时光,也用来祭奠我们那永远逝去的青春。</h1><p class="ql-block"><br></p> <h1> 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是 1996年国庆节,我们参加班主任任凡老师儿子婚礼后,在县一招门前的留影。 </h1><h1> 这是毕业后,我们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聚集。从岁月深处走来,我们已不再是那一群懵懂、青涩的少男少女。笑颜如花的面容、热情似火的朝气,已荡然无存。人到中年的我们,肩挑着工作和生活的重担,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在人生道路上风雨兼程地跋涉着。只聚了一天就匆匆散去了。</h1> <h1> 我们班男女同学几乎是对半,是名符其实的“半边天”。因此每次我们都会单独合影。</h1><h1> 我们虽相距并不遥远,大多同在一城,但在通讯不发达的那个年代,联系很少,见面也很少。大规模的聚会更是没有。因此在相片上题了“难得一聚”字样。此时的我们已是年届不惑,虽然岁月油腻了我们的中年,但拥有魔鬼身材的女篮队员们和拥有天使容颜的文艺队员们还是风韵犹存。</h1> <h1> 这几张照片是二OOO年母校浑中“五十五周年校庆”时,在校门口的留影。 </h1><h1> 此时的我们,离开母校已二十七年。在母校的召唤下,我们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校园里,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许多景物还有旧时模样,它勾起我们对青春的美好回忆......</h1> <h1> 遥想当年,跳跃在我们眼前的是教室里那一个个孜孜以求的身影,课间追逐嬉戏的场景,男女同组打饭、吃饭的热闹。</h1><h1> 校园里刘三保的钟声犹在耳畔回荡,运动场上骄健的英姿还是那么清晰,大礼堂天籁般的歌声仍在脑海萦绕....... </h1><h1> 回首校园时光,一幕幕如诗如画,一段段如梦如歌。</h1><p class="ql-block"><br></p> <h3> </h3><h1> 浑中母校记录着我们青春岁月的足迹和倩影,承载着我们年轻的梦想和情怀。绽放着我们纯真的笑颜,流淌着我们的青春故事。同桌的笑声记忆犹新,老师的教诲至今难忘。</h1> <h1> 2016年8月8、9日,在几位热心同学的组织下,我们有了第一次正式的规模较大同学聚会。</h1><h3></h3><h1> 往事如昨,韶华似梦。经过四十多年岁月的砥砺雕琢,如今的我们已是苍颜华发。但定格在同学脑海中的,我们还是青春时的模样。穿越时光的隧道,重温那永不褪色的同学情,心还是那近,情还是那么浓,笑还是那么甜,话还是那么亲。温馨如昨,历久弥新。</h1> <h1> 在恒山脚下我们留了影。 </h1><h1> 青葱年华聚浑中,一朝分别几十春, 历尽沧桑又聚首,靓女俊男尽媪翁。</h1><p class="ql-block"><br></p> <h1> 2017年6月1、2日,我们二十几位同学“相约儿童节,相聚文瀛湖”,过了一个久违的儿童节。我们环湖骑行、参观博物馆、游乌龙峡,我们游览云岗石窟、坐游艇,我们齐声高唱,我们一起聚餐。我们忘记了年龄,好似又回到了当年,那一张张笑脸依然亲切,那一声声呼唤宛如从前,每个人好像还是当年那般模样,还是原来那般性情。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歌声飞扬。 </h1><h3></h3><h1> 我们坚信,青春在我们的记忆里永不散场!</h1> <h1> 我们游览云岗石窟时的留影。</h1><h1> 任时光飞逝,任年华老去。我们虽然已是花甲老者,但仍精神焕发,神采飞扬。脸上仍然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眼眸里都透着欣喜和满足,身上还洋溢着篷勃的朝气。</h1> <h1> 二O一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在浑源,在同学孩子的婚礼上,我们又聚起了二十多位同学。</h1><h1>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上却有割不断的同学情谊。</h1> <h1>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细数着曾经共读的时光。透过时光的罅隙,依然瞥见当年青春洋溢的模样。</h1> <h1> 难得的师生同框。同学情,师生情,一生不了情。</h1> <h1> 这应该是在学校后面西北角的果树园里(现在已成家属院)照的吧,那时攝影可不像今天这么方便,想在哪照在哪照,想多会儿照就多会儿照,在那个年代摄影是一件奢侈的事。</h1><h1> </h1> <h1> </h1><h1> 同学情是除亲情、爱情之外的又一种美好情感,不可或缺,值得终身回味。</h1> <h1> 同学情是世上最纯最真的感情,这是青春岁月的证明。</h1> <h1> 韶华在变,友情不变。不老岁月,珍惜永远。</h1> <h1> 同学情,一辈子美好的回忆。</h1> <h1> </h1><h1> 我记得,这张照片是在东五排西边的空地上照的,是离校前电机厂杨三文老师给我们照的。</h1><h3><br></h3> <h1> 这照合照从背景可看出,也是同上面那张一样,在那时那地照的。</h1><h3></h3> <h1> 一朝是同学,一生是朋友。</h1> <h1> 人生能相遇,已是不易,若成挚友,更是难求。</h1> <h1> 今生有幸结同窗,同学情谊永绵长。</h1> <h1> “百年修得同船渡,五世修得同窗读”。同学情是前世的债,今生的缘。</h1><h3></h3> <h1> 回不去的青春年华,忘不了的同学情谊。</h1><p class="ql-block"><br></p> <h1> 同学情,一辈子; 时光不老 ,青春不散。</h1> <h1>岁月是一种恩赐,在最纯真的年代遇到了最纯洁的同学。</h1> <h1> 有一种感情,永不会输给时间,那就是闺蜜。</h1><h3></h3> <h1> 同学之情心相伴,时光不老缘不散。</h1> <h1> 人生的每一段缘,都来之不易。相遇、相识、相知,且行且珍惜。</h1> <h1> 同学们的单人照片都是我从集体照里抠出来的,你们自己也可能没认真地看过。请原谅我“侵犯”大家的肖像权。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谁也不轻饶。曾几何时,风华正茂、青春年少的我们,变成了满脸褶皱、满头花发的老者。近半个世纪,说起来岁月漫长,走过来弹指刹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班长老大哥 邓仙春同学。</h1><h3></h3> <h1> 爱读书,肯钻研的“老学究”王宏孝同学。</h1> <h1>敦厚,持重的老大哥鲁青春同学。愿你岁月不老,青春长在。</h1> <h1> 具有长者风度、口若悬河的左义亮同学。</h1><h3></h3> <h1> 永远乐观豁达的“大姐大”王美林同学。</h1><h3></h3> <h1> 帅得有点儿不像话的“兵哥哥” 耿守忠同学。</h1><h3></h3> <h1> 教室里的学霸和篮球场上的悍将集于一身的李相林同学。</h1> <h1> </h1><h1> 李智同学。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个阳光灿烂的率真少年。 </h1> <h1> 李欣欣同学。传承了文体班的基因,在轻歌曼舞中演译“精彩人生”。</h1><h3></h3> <h1> 睿智幽默的刘纪同学。</h1> <h1> “白衣天使”李润英同学。一个干啥有啥样,心胸敞亮、性格达观的刚毅女子。</h1><h3></h3> <h1> </h1><h1> 当年是班里学霸,如今是水利专家的王润富同学。</h1> <h1> </h1><h1> 随和、随性的王建平同学。</h1> <h1> 李美青同学。 秋冬居南方,春夏居北国。当年玩大球(篮球),如今玩小球(乒乓球),人生绚丽的五彩缤纷。</h1><h3></h3> <h1> 刘婵娟同学。“婵娟”,美人也。人如其名,名如其人。</h1> <h1> 在厄运面前,只手擎天的女强人李秀英同学。</h1><h3></h3> <h1> 热忱、爽朗、聪慧的知性女子赵建红同学。</h1> <h1> 温良、详和的贤惠女子李玉琴同学。</h1><p class="ql-block"><br></p> <h1> 李冶同学。一个用勤劳双手拼出儿女大好前程的伟大父亲。</h1> <h1> </h1><h1> 腼腆、矜持的王秀枝同学。</h1><h3></h3> <h1> 不善言辞,胸中有丘壑的李德如同学。</h1><h1><br></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李德如同学于24年11月28日因病去世)</b></h1> <h1> 鲁月香同学。 一个热情爽朗的温情女子。</h1> <h1> </h1><h1> 安静,娴淑,温婉的李秀荣同学。</h1><h3></h3> <h1><br></h1><h1> 成熟、沉稳的刘志斌同学。<br></h1> <h1> 生活不完 美,心中有阳光的刘建平同学。</h1> <h1> 当年的“开心果”,如今的“老顽童”,蔡保林同学。</h1><h3></h3> <h1> 左志荣同学。我们女篮的队长。一个沉稳、诚朴的刚强女子。</h1><h3></h3> <h1> 白鲜琳同学。一个没心没肺的“马大哈”,一个穷酸迂腐的“教书匠”。</h1> <h1> 王和平同学。她的人生也许有些坎坷,但她一直坚强、乐观的生活着,是一个永远不向命运低头的强者。</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2021年6月19日,与命运抗争多年的她,结束了不幸的人生,往生极乐。五十年的同学情、闺蜜情,从此杳然。)</b></p> <h1>张敬芳同学。 一个 漂亮、平和、宽厚的温情女子。</h1> <h1> 李俊峰同学。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听到《老房东查铺》这首老歌,就一定会想起你。</h1> <h1> 田经场上的长跑冠军,修练成超级贤妻良母的张庆华同学。</h1> <h1> 快人快语的玲珑女子耿鲜梅同学。</h1> <h1> 左义才同学。当年堪称“小鲜肉”,如今仍是帅哥一枚。</h1><h3></h3> <h1>苦尽甘来,岁月静好的赵翠平同学。</h1> <h1> 悠扬笛声伴随快乐人生的王建民同学。</h1> <h1> 歌声、笑声像百灵一样悦耳,容颜像天使一样悦目的超级美女 樊桂花同学。</h1> <h1> 章升同学。 曾经是“超级圣男”,如今“儿女成行(hang)”。</h1> <h1> 李银凤同学。时光悠悠,转瞬已白头。</h1> <h1> 关仲同学。天生具有口技才能。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模拟得维妙维肖,至今记得。</h1> <h1> 高淑贞同学。当年名不见经传,如今却是K歌高手。</h1> <h1>郑世平同学。在校时小不点,毕业后长成了一米八几的伟男子。</h1> <h3> </h3><h1> 范品同学,你的青春去哪儿啦?集体照里找不见!</h1> <h1> 下面这些同学因很少或从未参加过同学聚会,实在没有找到他(她)们近年的照片。</h1><h1> 也好,我们就只欣赏他们芳华年代的美好形象吧!美女帅哥不迟暮!</h1> <h1> 吴秀琴,余海娥,李秀英三位美丽、善良的淑女, 在禅意的时光里,修练着佛系人生。</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沉寂多年的吴秀琴同学满血归来,仍然是那个干炼、气质,能歌善舞的天使。</b></p> <h1> 张谨、李广志、裴有新、马德成、杨志忠、韩丽萍、姚朝霞七位同学,四十多年来,鲜见你们的身影,也少有你们的音讯。不过, <b>“见或不见,依然惦念,联不联系,都没忘记”。</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丽萍同学已经联系上,在省城太原居住,也已退休。她参加了24年8月份的同学聚会。身材还是那么亭亭玉立,性格还是那么率真清纯。分别半个世纪,归来仍是那个“小儿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在老年文艺队里,(左二),优雅地享受着灿烂的夕阳红生活。</b></p> <h1> 分别时说好“再见”,谁能想到,有些人一转身就再也不见了。</h1><h1> </h1><h1>他们是:<b>白庭华,王和平(男),张玉堂,狄葆华,冯忠,王宏 、李建民,</b>七位同学。</h1><h1> 在这里,让我们对逝去的同学表示沉痛的哀悼!</h1> <h1> 从集体照里抠出了几张当年我们老师的照片,当时也不过三四十岁,如今,他们有的已经作古,健在也已是耄耋老人。感谢他们陪伴了我们的青葱年华,感恩他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h1><h1> 母校情深,师恩难忘。</h1><h3></h3> <h1> 严肃认真、严格要求,令人望而生畏的第一任班主任张居茂老师。</h1> <h1> </h1><h1> 班主任兼篮球队教练任凡老师。是一个“打球有高招,训练有方法,比赛有谋略”的篮坛高手。</h1> <h1> </h1><h1> 严肃、严格,令人敬畏的数学老师一一单树琛老师。</h1> <h1> 俊朗儒雅,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一一任政老师。</h1> <h1>心直口快,平易近人的语文老师一一郭普辑老师。</h1> <h1> </h1><h1> 不卑不亢,不苟言笑的化学老师一一井卫本老师。</h1> <h1> 严格认真,一絲不苟的英语老师一一陈堃木老师。</h1> <h1> </h1><h1> 英语老师王惠鸣。 一口标准纯正的普通活,一付充满磁性的男中音嗓音,说起话来、讲起课来,让人如沐春风。</h1> <h1> 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物理老师一一王禹老师。</h1> <h1>笑口常开,笑颜常驻的体育老师一一庞天尧老师。</h1> <h1> 风流倜傥,多才多艺的音乐老师一一尹俊诚老师。</h1> <h1> 浑源中学的掌门人一一张进义书记。那可是从战争年代走来的地道的老革命。</h1> <h1><b>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走过了青年,走过了中年,走进了暮年。我们真的已经老了,剩下的只是越来越少的岁月和越来越多的回忆。我想,长长的回忆里,一定有我们共同度过的这一段青春岁月以及这段岁月里的喜乐和忧伤。我们感谢此生的遇见,感谢这最美的缘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