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瓦地伦又名“月亮谷”,位于约旦西南部的一个山谷。阿拉伯语意为“酒红色山谷”,因其部分红色砂地在日落时显示出如红酒般颜色而得名。</h3> <h3>2500年前,此区域的砂岩与花岗岩被自然沙化。因荒芜境况似月球的表面,故瓦地伦又被称做月亮谷(The Valley of the Moon)。</h3> <h3>据说一万年前就有人居住在瓦地伦。历史上曾是纳巴提王国等古文化的领地,大漠留下了许多岩画和庙宇遗迹。</h3><h3>现该地气候炎热干燥,仅有少数贝都因人生活、游牧于此。</h3> <h3>瓦地伦大漠与中东有些国家的沙漠最大区别是具有许许多多的岩石山坡,如同佩特拉古城。大漠最高的岩壁近2000公尺,自然形成了峡谷、山峰、拱门、峭壁、洞穴与沙丘(下图,驴友卢先生的无人机操控拍摄中)。</h3> <h3>乘坐改装的无顶棚大漠吉普车,四面更毫无遮挡,车开起来黄尘滚滚。乘在车上,风驰电挚,恣意疯狂...。</h3> <h3>见到阿拉伯人穿衣包头的民俗民风已习以为常,进入大漠做足攻略的驴友们也早已入乡随俗。</h3> <h3>稍事休息,避避风头,喝口阿拉伯姜茶。</h3> <h3>有绿植的方寸之地,必为地下泉水之处。大漠长有一种小植物叫荆棘,又叫骆驼刺,是骆驼的喜好,据说遇雨会快速长大。</h3> <h3>传说这里地下储存巨大水量,足以全人类使用。听闻此言,再望这无边无际的大漠真有难以置信之感。</h3> <h3>《阿拉伯的劳伦斯》在此主场拍摄。该片以1917年土耳其入侵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民大起义为背景,讲述了英国陆军情报官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抗击,成功使阿拉伯各族维系在一起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公映后,瓦地伦月亮谷大漠从此名声大振。</h3> <h3>1917年阿拉伯大起义期间,劳伦斯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基地就设在此处。约旦等阿拉伯人不会忘记这个英国人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h3> <h3>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从黄沙大漠的壮阔景象,到人性的幽微复杂;从一骑绝尘千山独行的浪漫主义,到老奸巨猾狗屁倒灶的政客阴谋;从生民涂炭的昏暗时局,到郁郁累累的英雄末路……真是叹为观止,摄人心魄,电影主题音乐也是荡气回肠(本篇BGM)。看一场电影,读一本《智慧的七柱》(The Seven Pillars of Wisdom),感受了电影的主题音乐,再到现场真是唏嘘不已。</h3> <h3>战后,劳伦斯困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中,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国后,忧郁不得志于1935年5月13日骑摩托车为躲避两个儿童而摔倒,几天后逝世终年仅47岁,阿拉伯世界获悉噩耗真是悲伤不已。</h3> <h3>2011年瓦地伦月亮谷大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大漠之旅的感受非同寻常: 进入大漠犹如<b>踏足无人之禁地</b>,巍峨险峻的山石如<b>鬼斧之神工</b>,贝都因人的生活使你领受到<b>几分之神秘</b>,脚下的漫漫红沙如同置身<b>天外之星球</b>。瓦地伦月亮谷带给我们的是出<b>乎意料的惊喜</b>,我将把它<b>视为心中的圣地</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