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时代的挽歌,——电影《百鸟朝凤》观后

赤心木

<h1><font color="#010101"><br> <br> 马丁·斯科塞斯:“他(吴天明)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巨人”。<br><br> 徐克:“电影人,拍一部电影容易,两部容易,三部容易,但能拍一辈子,太难了……吴天明导演做到了。这是一个时代的电影人,值得我们思考并深记,大开眼界。”<br><br> 黄建新:“这部电影包含着天明导演对生命的体会,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拷问。影片大情大爱,至情至深……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这部电影富有魔力,你看了,会影响你的人生……”<br><br> 贾樟柯:“只要看五分钟,就会被这部电影打动。”<br><br>  韩寒:“吴天明导演真的是一位电影大师,没有他就没有电影最辉煌的时代。《百鸟朝凤》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br>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br>  一个很少上院线观影的人,冒着倾盆大雨,拖着伤痛病腿,忍着辘辘饥肠(电影十二点放映,吃饭或不吃饭都很尴尬),乘车十余里看了一场《百鸟朝凤》,算是无意之间对吴导表示了应有的敬意。<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影院设置在商场的顶楼,冷雨敲打在遮光玻璃顶棚上,噼里啪啦似乎是在伴奏,给了影片一个更为凄厉的情境。也许吴导具有先知慧眼,也许上天巧费安排,也许冥冥之中有某种玄机,戏内戏外的情节竟然如此惊人的一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想戏内之焦三曾好生了得,八百里秦川的唢呐王,名震遐迩的吹鼓手。不说别的,单是那一曲“百鸟朝凤”就羡煞多少人,不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无福享用,几十年都难得一闻。待其年事已高,气力渐弱要传授这独门绝活之时,精挑细选,苛刻要求,摒弃了悟性聪颖、心思活络的蓝玉,选择了宅心忠厚、定力超群的游天鸣,将焦家班顺利地承传为游家班。可那又怎么样呢?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欧风美雨浸润着这偏僻的小村落。西洋铜管乐的嘹亮演奏,港台流行乐的曼妙吟唱,丰乳肥臀的骚情摇摆,将游家班冲击得落花流水,难以维持生计,甚至都凑不齐一个“四台”。死不瞑目的唢呐王焦三,只能在徒弟游天鸣的一曲深情的百鸟朝凤中魂兮归来。<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戏外的吴天明又何尝不是这样?吴导也是好生了得之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第五代导演的教父,奖掖推介了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大牌导演,其春风得意之时,《人生》《老井》创造了两毛钱一张票的过亿票房。然时过境迁,为了拍《百鸟朝凤》,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举步维艰。好不容易将影片拍出,又为发行煞费苦心,一直到吴导去世都没有一个结果,成为吴导死不瞑目的憾事。而喧闹世界的邓超们、郭敬明们、赵薇们、徐峥们,闹着玩儿似的随便导个电影,一不小心就票房过N个亿。</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影片发行的剧情亦和戏内惊人地一致。历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好不容易将影片发行出来,其遭受的待遇令人寒心。排片率不过1%,头三天只有区区300万票房,以至于四川制片人方励在视频直播中跪求院线增加排片。而好莱坞的3D大片《美国队长3》轰轰烈烈,排片率超过50%,即使装逼卖文青拿唐诗宋词装裱爱情什么什么都不是的《不二情书》,因为有汤唯、吴秀波吸引眼球,其票房也远远高于《百鸟朝凤》。人们戏称:中国队长惨遭美国队长的碾压。这种戏称的精神状态,令人不寒而栗。<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可《百鸟朝凤》的确是好玩意儿啊!不说影片冷峻深邃——对生命的体会,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拷问……,单是那撕心裂肺的唢呐,就令人感怀不已。那不是文人骚客的温文尔雅,也不是才子佳人的缱绻缠绵,那是壮汉健妇歇斯底里的呐喊,是肩夫走卒捶胸顿足的嘶叫,是生命挣扎的冲天咆哮,是山间野合的激情宣泄。就如焦三所言,吹到你的骨头缝里,让你通体酥麻。</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可惜,这样的好玩意儿毫不遭人待见。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挽歌,一种文化类型的挽歌。没有必要责备蓝玉们的移情别恋,也没有必要责备天鸣的师兄师弟们不能安贫守贱,所谓诱惑与守望、生存与理想、放弃与传承的命题对于他们来说,有些奢侈。当生存都难以为继的时候,人的第一选择是“活着”。他们其实很苦,有的得了尘肺病,有的被机器切断了手指,为终身再也不能吹唢呐而痛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代替旧的,多少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消失得无声无息。运气好一点的,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供着。所谓城市化、现代化、大众化、全球化,一定会让弱小子民的观念和文化付出代价。</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我只是有些困惑,为什么付出代价的总是我们,而且是号称居于宇宙中心的泱泱大国?为什么起源于汉代和隋唐的排箫和尺八,在我国早已销声匿迹,却在南美和日本发扬光大,视同国宝?为什么同是民间乐器的风笛,在苏格兰长兴不衰,《泰坦尼克号》中一曲《我心永恒》让泱泱大国的子民血脉贲张?</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我尤其愤愤的是,面对本民族一种文化的消亡,为什么表现得如此释然,甚至有些怡然自得?不说挽狂澜于既倒,也不说奋臂疾呼、扼腕长叹,至少总该轻轻地嘘出一声叹息。</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好在吴导似乎有先见之明,对影片的处境早有心理准备。“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吹给自己听,表明了一位艺术家面对寂寞的坚守和自嘲中的陶醉。</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好在稀稀拉拉的观影人中,来的大凡是年轻人。不管他们是怎么来的,受人引领而来,装逼秀深刻而来,或者如院线老板所说是“自来水”观众,总之,来了就好。根据不时传出的笑声而论,也许他们没有完全理解,但看了总比不看好。他们还年轻,看过的东西会记在心里。我相信,同一类型的东西记忆多了,就会抹之不去。</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  走在夏日的暴雨中,伞盖上敲着冷雨,眼眸中噙着泪水。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