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记忆 (2008--2018)

赵建新

<h3>1902年,驻马店开始修建火车站。1904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驻马店火车站也建成开始运营。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远近商贾摊贩纷至沓来,竞相在火车站附近购地建房,开店设铺。各种店铺以火车站为中心逐渐向四周辐射兴建,形成街道框架,中山街由此成商业街。京汉铁路的通车,让驻马店商业空前的繁荣。《驻马店市志》记载,1912年,驻马店已成为豫南粮食集散中心,方圆数百里的粮食皆集中于此,日交易量达15万公斤。大量粮油通过“申庄”、“汉庄”、“津庄”等大粮行输往德、美等国,平均年外运量达6万余吨。1932年,粮行已发展到140余家,主运粮食的转运公司和货栈有60余户,油行有百余户,米面行达40家。驻马店已成为驰名全国的中级粮油市场。与此同时,洋人的“美孚油”、香烟、毒品等洋货和外地的食盐、洋布等商品陆续进入驻马店,商品进出两旺。众多的商贾,南来北往的客商,加之四处漂泊的游民,使驻马店逐渐形成一个繁华的小都市,时有“小上海”之美称。到1936年,驻马店的商贩已达1500户。</h3><h3> 中山街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客商们的首选之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富商在此购地建房、开设商号,房屋多为二层楼房,样式新颖,经销商品多为洋货,群众称这条街为“洋街”。</h3><h3> 放初期,中山街是驻马店仅有的一条用水泥方砖铺设的道路,其他街道都是土路,中山街是当时最繁华的街道。“驻马店有个中山街,紧走慢走走半月;驻马店有个高橛子(指平等路福音堂),矗到云里半截子;驻马店有个南大河,军舰掉里面找不着。”这是解放后,驻马店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过去业务员到外地,都是这样给人家吹的。虽然是一句顺口溜,但足以说明,在解放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山街仍是驻马店一个重要的标志。</h3><h3> 1953年,政府把中山街修成水泥路,这是驻马店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开创了驻马店市街道路面硬化的先河。这条道路修得质量很好,时至今日,除了路两侧修了下水道和补修外,没有大修过。现在的中山街,虽然60多年过去了,路面被磨得发亮,但路面依然平坦,破损的地方不多。</h3><h3> 作者自2008年至今,陆续在中山街拍摄了大量片,如今,昔日的中山街因火车站广场升级改造已拆迁完毕,仅保留红卫大楼、拐角楼和戏院三栋建筑,二期拆迁项目也在2018年9月下旬开始启动并于10月底结束。驻马店人记忆里的洋街、高橛子,蓝梦、中山舞厅等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怀念。</h3><h3> 其实,一座城市的魅力,远不是外在的建筑和风景名胜等呈现出来的表象,更多是深入到每个人骨子里的与人和事儿有关的文化传承。关于一个城市,到底是哪些东西可以打动更多人,触动更多人的心弦?到底是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影像来让我们舒服地接受,慢慢地回味,认真地思考?这才是城市影像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必须认真思考,并给出答案的问题。</h3><h3> 小巷的记忆,在流逝的岁月里发酵,让一种怀念越来越清晰,小巷的记忆,开始走进怀古的历史,逐渐被林立的高楼抹去,小巷的记忆,不老的话题,像一首歌,唱响着城市的往昔……(注:本文图一、图二为网络照片。部分文字说明参考自网络,涉及有关作者或版权,本人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h3> <h3>▼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二十日,驻马店中山街被日军轰炸得几乎夷为平地。</h3> <h3>▼一九四八年人民解放军在中山街清剿残敌。</h3> <h3>▼冬日的傍晚,一群鸽子飞过中山街基督教堂的塔楼。</h3> <h3>▼中山街居民杨志杰和老伴翻看着老相册,回忆往昔逝去的岁月。</h3> <h3>▼原五小退休教师柴老师坐在轮椅上发呆。一杯水一把轮椅,就这样一天天地度过孤独漫长的暮年时光。</h3> <h3>▼玩耍的孩子与收废品的老人。</h3> <h3>▼姐弟俩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姐姐活泼好动,顶着电饭煲当帽子笑得那么开心,弟弟有点腼腆,见到生人有点不好意思。</h3> <h3>▼2018年9月17日,三万元奖金签约第一天,中山街居委会人山人海,据说今天有很多居民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h3> <h3>▼生于1936年,现在八十二岁的李发财老人留着回族人特有的山羊胡显得鹤发童颜。</h3> <h3>▼中山街卖烧烤的新疆人。</h3> <h3>▼中山街遇见喜欢玩跨子的谷鹏飞,小伙子骑着黑色的边三轮摩托车阳光帅气。</h3> <h3>▼马德伟用煤气喷灯烧烤羊蹄上清理不掉的羊毛。</h3> <h3>▼居民闲置不用的鸟笼竹椅舍不得丢弃,都挂在房檐下。这样的竹椅已不多见了。</h3> <h3>▼人们都说隔代亲,六十岁的丁爱梅慈祥地看着孙子孙女。</h3> <h3>▼中山街西医诊所医师贾国平的爱人在做包子。</h3> <h3>▼今天是平等路向南街居民郭爱琴父亲去世七周年忌日,姐弟俩带着祭品与亲朋一起去墓地祭奠。</h3> <h3>▼中山街平等路向南街,驻马店老公安局当时办公室是楼房共十八间,民间称“十八间楼”。刘海成1962年从遂平常庄卫生院入伍,退伍后分配到驻马店公安局,后在驻马店人民街派出所所长退休。退休后经常用这个双体小鱼船在湖里下粘网捕鱼</h3> <h3>▼一个月的拆迁期限之后,这里将不复存在。</h3> <h3>▼李项英、高成枝、王培仁及老伴王冠荣是粮局几十年的老同事,他们几个最大的八十六,最小的也七十六岁了。多年不见他们非常激动,两眼闪着泪光。</h3> <h3>▼坐在门口做棉袄的大嫂。</h3> <h3>▼一间房子兼做厨房客厅餐厅。墙上挂着各种家当。</h3> <h3>▼街头巷尾是居民娱乐休闲的场所。拆迁宣传标语在墙上格外醒目。随着拆迁工作不断推进,邻里之间这样和谐的场面将成为永远的回忆。</h3> <h3>▼豆沫西施邓丽君站在自家招牌前留个纪念。</h3> <h3>▼中山街拿着枪玩耍的孩子们。</h3> <h3>▼拆迁在即,街头巷尾居民们谈论的话题都是拆迁补偿标准评估价格等关乎自身利益的问题。</h3> <h3>▼丈量房屋面积,评估登记表签字。</h3> <h3>▼拆迁评估分组入户摸底调查登记。</h3> <h3>▼拆迁在即,房地产开发商不失时机地到中山街做置业推广宣传。</h3> <h3>▼老太太穿针引线为孙子做棉裤棉袄。</h3> <h3>▼工作人员为居民讲解有关拆迁补偿政策。</h3> <h3>▼拆迁户遗弃的旧衣柜印证着岁月的沧桑。</h3> <h3>▼宋秀敏老人生于1928年,今年90岁,耳不聋眼不花,拿着1958年在中山街合作社二食堂工作时的照片感慨万千。她说这是她在食堂扫地时一个摄影师抓拍的。</h3> <h3>▼几十年的老邻居难舍难分,让我给他们拍个合影留作纪念。</h3> <h3>▼清真寺墙外,三个放寒假的小朋友在一个铁架子上玩耍。</h3> <h3>▼两个双胞胎小朋友玩性真大,午饭了还骑车在狭窄的巷子里乱跑。</h3> <h3>▼这个小院原来是驻马店镇老食品公司,现在住着苗苗和琪琪两家。大家在一个院子里相处了几十年,跟一家人似的很和谐。</h3> <h3>▼老人展示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旁边坐的是小他二十岁的妻子。</h3> <h3>▼在中山街经营多年裁缝的刘巧玲为顾客改制一条牛仔裤。</h3> <h3>▼镪菜刀磨剪子……多么遥远又熟悉的吆喝声在耳边响起,时空好似跨越孩提时代。</h3> <h3>▼街道上晾晒的衣服如万国旗。</h3> <h3>▼中山街清真寺回族居民出殡。</h3> <h3>▼门里门外小盆友的两重天。</h3> <h3>▼自家门口赋闲的老人。</h3> <h3>▼代写书信</h3> <h3>▼画像边拿玩具手枪的女孩。</h3> <h3>▼一个拿伞的人行走在中华路地下道上沿,远处建筑为中山街清真寺。</h3> <h3>▼小女孩冲到我的镜头前,调皮地敬了个军礼。</h3> <h3>▼蒸馍笼屉刚打开,热气腾腾,给这个冬天平添了几分温暖。</h3> <h3>▼摸不透拆迁补偿政策,把拆迁公告拍下来回家仔细研究研究。因建设年代久远,居民区住房密集狭小,面积大多在二三十、六七十平方,大一点的也就百十平方,按当前驻马店拆迁补偿标准,这里每平补偿不会超过五千,驻马店房价在五千五到七千不等,‘’拆迁后连个卫生间都买不住‘’,居民们抱怨到。</h3> <h3>▼中山街平等路地下道,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自行车将水泥路面磨出了一道深沟。该地下道上面是贯通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深铁路。</h3> <h3>▼难得的艳阳高照,居民们高高挂起棉被晾晒。</h3> <h3>▼笑笑与她的小侄女边走边吃着零食。</h3> <h3>▼居民老张平时理发,间或在建筑工地打工。</h3> <h3>▼两个小家伙好奇地打量叔叔手中的相机。。</h3> <h3>▼小家伙看到生人怯怯地躲在妈妈身后,小女孩调皮地从门口探出半个脑袋喊着男孩的名字。</h3> <h3>▼居民们在门口纳凉,一个光头小盆友看到摄影师,很调皮地歪着脑袋看。</h3> <h3>▼小姑娘在帮大人看旧书店的闲暇时间读书。</h3> <h3>▼一个新疆到内地做生意的妇女抱着孩子从坐轮椅的老人面前走过,后面不远处跟着的是她的儿子。</h3> <h3>▼玩跳棋的小盆友被悦耳动听的鸟鸣深深吸引,纷纷扭头张望。</h3> <h3>▼饭店老板与美女合影。</h3> <h3>▼晚饭后,几个小朋友以巷子为舞台,跳起自编自演的舞蹈来,瞧,观众不少,大家好像被她们的精彩表演吸引。。</h3> <h3>▼中山街居民在自家楼顶养羊。</h3> <h3>▼吃早餐的老人从兜里费劲地排出一堆硬币放在桌子上,卖早点的老板娘用眼睛的余光数着钱。</h3> <h3>▼牵手相扶的一对老年夫妻。</h3> <h3>▼老先生在认真地看报纸,远处的几个女人不知道在议论着什么。</h3> <h3>▼小丫头好有爱,拿着勺子喂小妹妹吃饭,旁边的小朋友嘴不自主地张得大大的。</h3> <h3>▼平等路地下道口一个遗弃的沙发和匆匆而过的小狗。</h3> <h3>▼大雪中,一个手拿油布伞的老人小心翼翼地骑车前行。</h3> <h3>▼中山街平等路四巷,一男子站在房顶上向远处张望。</h3> <h3>▼一碗豆腐脑,一个油炕菜馍或几根油条,简单实惠吃的饱吃的好。</h3> <h3>▼戏院是驻马店早年戏曲、电影和群众集会的重要场所,后来改为中山舞厅,在不知不觉中它淡出了历史舞台,现在这里的地摊小吃很火爆。</h3> <h3>▼小家伙不知道羞羞,捏着鸡鸡对着大街尿尿。</h3> <h3>▼中山街清真西寺,穆斯林开斋节,两个女孩在走廊窃窃私语。</h3> <h3>▼美丽的穆斯林姑娘戴着彩色的头巾别具异域风情。</h3> <h3>▼中山街清真寺穆斯林开斋节,大人们都在虔诚安静地做礼拜,走廊里突然窜出一个小家伙。</h3> <h3>▼为了照顾孩子,在家门口招揽生意,为这里的街坊邻居理发。</h3> <h3>▼老黄年轻在部队跟着首长当通讯员,因此写得一手好字,退伍后一直居住在中山街,为人代写书信为生。</h3> <h3>▼李老二把刚炸好的烧鸡整齐地码放在大盆里。每盆大概四十只左右,金黄中透着红色油光,离老远就闻到烧鸡的香味,百年老汤卤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h3> <h3>▼由于小区房屋参差不齐,缺乏市政公共设施,一部分居民生活用水还要靠压水井。</h3> <h3>▼中山街居民区内通道狭窄低洼,下雨天路面很多积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出行。</h3> <h3>▼中山街原来有一个国营缝纫机门市部,所以这里还有修理缝纫机的。</h3> <h3>▼2008年春雨季节,在中山街南端丁字路口,遇见正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露露,当时她应该小学二年级,非常漂亮活泼的小女孩。随即给她拍了几张,后来九年后才找到她。</h3> <h3>▼2017年1月,再次见到露露,她已经出落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现在就读于驻马店一中读高一。</h3> <h3>▼2017年春节,露露家庭合影。</h3> <h3>▼新华街派出所在中山街悬挂的打击黄赌毒横幅格外醒目。</h3> <h3>▼中山街南头小地下道,是平等路通往共和街的唯一通道,由于地势低洼,下雨天这里一片汪洋。地下道的上面是贯通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h3> <h3>▼春节临近,卖鞭炮的商贩为了显示自己的炮响,在路上长在点燃一枚大炮。</h3> <h3>▼中山街一个和尚口中念念有词地在作法。</h3> <h3>▼提鸟笼的老者。</h3> <h3>▼清真寺边烧火炸油香。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头七起油锅炸油香给亲戚和帮忙的每家四个。</h3> <h3>▼平等路三巷18号丁长富、孙桂荣家房子八十多平方,领到拆迁补偿款四十多万。房价连年持续攀升,每平四千多的补偿价格对拆迁户来说显得很尴尬。</h3> <h3>▼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这里的小旅馆也不例外。老板娘王文燕老家驻马店平舆县人,原来在中山街经营一家平舆人快餐屋,后因拆迁现在平等路开了一家小旅馆惨淡经营。</h3> <h3>▼中山街是驻马店回族聚居区,因此平等路街道两边很多买羊肉的生意人。</h3> <h3>▼墙上的镜子里倒映出居民马富安的镜像。马富安早已不在老屋居住,拆迁工作组走访登记产权评估,他回到老屋登记房产面积。他是车辆厂退休职工,祖传针灸推拿,现在靖宇广场行医。</h3> <h3>▼中山街上闲聊的小商贩。</h3> <h3>▼一个年轻女子手拿一支玫瑰花匆匆而过,这个西洋建筑在解放前是一个监狱。</h3> <h3>▼中山街居民张金柱在家里熬糖稀做糖葫芦,他的儿子躺在床上打电话。</h3> <h3>▼搬家的回族居民,‘’克尔白‘’挂毯一般回族家里都有。</h3> <h3>▼中山街像这样临时休息的小旅馆很多,成为这里的一景。</h3> <h3>▼拆迁后,老邻居再见面就不容易了,彼此紧握的手久久不愿松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