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诗曰: </h3><h3> </h3><h3> 时间一晃数寒天, </h3><h3> 万里江山喜事连。 </h3><h3> 户户村村忙待客, </h3><h3> 蒸糕磨面盼过年。 </h3><h3><br></h3><h3> 昨日腊月初八,</h3><h3> 离春节距离越来越近了。</h3><h3> 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期间有许多习俗,腊月初八,为了庆祝丰收,来年风调雨顺,要吃“腊八粥”。每到这天,一些寺庙、富人、甚至官府,会向穷人施粥。昨天梅园“开原寺”施粥八万多份,有数百志愿者相助。腊月廿三,过小年;有人说,小年胜过年。过了小年,在外打拼的汉子、民工,都要动身回家过年了。</h3><h3> 过年,欢渡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腊月廿九小年夜,三十大年夜。有时只有廿九,没三十;2016年就是这样。</h3><h3><br></h3><h3>注:此图为新洋农场成立40周年时,部分无锡知青回26连时所照。重温剥棉桃。</h3> <h3><br></h3><h3> 回顾过去的青春岁月,小身板的我,在冬天腊月曾身穿单衣、赤露胸膛。可咱不是军人,夏练“三伏”、冬训“三九”;也不是专业运动员,搞什么冬泳;更不是去海南旅游,这边冬天,那儿气温可高着呢,与咱们这里的大热天没啥两样,赤身露体是家常便饭……</h3><h3> 本篇中所提及的是笔者年轻时,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赴苏北新洋农场种田的日子。有人说,老回忆过去不好,说明自己老了。笔者的确老了,但心依然年轻,思维活跃,自认为:写文作诗比年轻时熟练多了,这完全得益于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让你思考;加上经常练習操作,动脑的能力相应增加。</h3> <h3><br></h3><h3> 凡是种过棉花的人都知道,入冬后,大部分棉花采摘完后,还有二事待做:一是未开的棉桃。天气冷了,到田里去剥受不了,可摘下回家来,慢慢剥。二是枯萎的棉杆还在棉田中。在开挖条沟前,要将其拔下来。当时拔棉杆,要靠人工。</h3><h3> 在苏北新洋农场十多年,尝遍了人间的甜酸苦辣——</h3><h3> 冰凍落雪天上河工,穿单衣挑泥土,赤足挖河底泥土,脚冻得像“萝卜”;三伏高温天顶着烈日,中耕除草,挥汗如雨;苏北初春三月的水温还很冷,但需要起秧、插秧了,再冷也要下水,面对泥水背朝天的插秧不好玩,累得腰也直不起来;大冬天腊月里拔棉杆这个活,初看上去没啥大不了,一旦你干上了还真有的受不了。衣服穿多了拔棉杆出汗,冷风一吹,其滋味不好受;只能一路拔,一路脱衣服,直到穿着单衣干活,露出了单薄的小身板。</h3><h3> …………</h3> <h3><br></h3><h3>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对于苦累的描述,喜欢带点韵味,以消除其苦涩的味道。现我将几年前写的青春回忆文章之一:《拔棉杆》,摘录在下(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将拔棉杆的场景拍摄下来,无法再现特写镜头,现美篇中所配棉杆图片,大多从网络上摘录下来的)。</h3><h3><br></h3><h3> 拔 棉 杆</h3><h3> </h3><h3> 苏北新洋农场的冬天不好过,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怒,呼啸的北风几乎不停的在耳边呼与鼓。上世纪六十年代刚去农场时,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生活清苦,冬季常穿的是一件破棉袄,是二哥穿过的旧棉衣,还算好,年轻,能挺住。</h3> <h3><br></h3><h3> 冬天,农场的主要工作是开掘条沟,挖土、挑担,很是辛苦。当时年轻不觉得劳累,年纪大了才知道,不少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发作时,别说跳广场舞,就是走路,也感到腰痛,真是无助。</h3><h3> 冬天还有一种辛苦的农活、无法言语,那就是“拔棉杆”:将暂留在田间的、枯萎的棉花枝杆连根拔去。当然相比开沟、挑土,已经是轻工,不能算苦楚。</h3><h3> 冬天的“棉杆”,看上去一脸枯萎无助,在条田中随风摇曳,根本没有一点儿气度。但当你站在“它”面前的时候,才感到事情并不是那未简单,而是充满迷雾。</h3><h3> 由于棉花的根系相当发达,在土壤里扎得深固,如果没有工具相助,只用手来拔棉杆,那就有苦无处诉。如果你对它小觑,那用尽全力,连一根棉杆也不会以身相许。</h3><h3> “拔棉杆”得用一种铁制的专用钩子,形状像“鸭嘴”,一脸唯我谁主?但当你用钩子将棉杆勾住,就会感到它的分量无数。</h3> <h3><br></h3><h3> 亲,当你用尽全力使劲拔它时,它也许、会乖乖听你话,离开冰冻的泥土,被你连根除去;也许它根本就不入你的谱,细小的棉杆,就是纹丝不动、不移莲步;或者干脆断成为两节,但根还是留在泥土,令你无语。</h3><h3> 亲,经过不断地实践,你才会掌握分寸、深入其户。拨棉杆有三个动作:弯腰、勾杆、拔杆,三要素、充分协调,时间点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当你拔“棉杆”时,千万要记住:铁钩一定要钩住根部处,向上使劲时要带一定的角度,要用三分巧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要一鼓足气,气吞万里如虎,披荆斩棘,杀气一路!</h3><h3> 亲,拔棉杆虽说是个轻活,但一点也不轻松,弯腰翘股,一行(50m×50m)下去,你就失去了风度。拔了短短的一行,身上就出汗了,到后来干脆把外衣全部脱去,只穿单衣单裤,干活露着胸脯,不知情有几许?</h3><h3> 亲,不到一个时辰,可以说是腰酸背痛、手足无措;半天下来就几乎散了架,躺倒在地迈不动步。</h3> <h3><br></h3><h3> 其实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有的看上去很简单,但做起来特繁,且无头绪。有一句老话说得好:“看人挑担不吃力”,可等自己去,才知道那不是细树,只要一斧!</h3><h3> 亲,请记住!棉杆拔下,就可以什么也不顾,坐等烟吐;还得接着把棉杆收拢起来、挑回去。</h3><h3> 亲,曾记否?棉杆捆绑也有技巧,先把绳子放在下面,“棉杆”要头尾相隔、一层一层堆上去;体积不能很大,下部可略大一点,上面要“收小”、不可放大;“棉杆”堆好后,用绳子收紧,收的时候,要手脚并用,且要重复数次,才能捆得住。另外,还要注意两头的平衡,不可一头重、一边轻矣!否则,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挑担时无法走路。</h3><h3> 亲,随着时间的变迁,十多个春秋寒暑,稍纵即逝,一闪而去。农场的风雨路,挡不住青春的耀炬;虽说日子清苦;但知青的坚忍早已能克难渡艰无重数。为了理想不灭,为了后代繁荣有序,不少知青在农场落户、结为夫妇。</h3><h3> 亲,知青小家庭的三眼灶,两个铁锅,一个汤锅,能煎能煮。过去无锡周围的乡镇使用的炉灶也是如此。但由于柴火不同,炉灶的内腔、形状,与苏北流行确不相同矣!谁都知晓,一日三餐落肚,自然需要灶料,无需秀句;没有煤,没有油炉子,如何生计?他们平常靠的就是、冬天拔下来的棉杆相付!到了冬季拔棉杆,连(生产)队都会给小家庭分一个田块,自拔、自跳,但必需过称分付;不少单身知青经常到知青小家庭去,自烧自煮;到时自会相助,跳些棉杆给予,使你温暖顿悟。</h3><h3><br></h3><h3> 瑞 文</h3><h3>2016-11-28修订</h3> <h3><br></h3><h3> 亲,</h3><h3> 我永远忘不了咱家的三眼灶,两个铁锅,一个汤锅,能煎能煮。过去无锡周围的乡镇使用的炉灶也是如此。由于柴火不同,炉灶的内腔、形状,与苏北流行确不相同矣!回到城里后,一日三餐是用煤炉,总感到慢吞吞,犹如赛跑的龟兔;后改成了烧煤气、天燃气,才不愁生计。但不知为什么,有时还会想起新洋农场的“三眼灶”来,想起冬天在寒风中,穿着单衣“拔棉杆”,坦露着小身板的胸膛,心底里不时在泣诉。</h3><h3> 正是</h3><h3> 人生风雨路,</h3><h3> 你我共翩跹。</h3><h3> 半世辰光去,</h3><h3> 灵魂早已燃。</h3><h3> </h3><h3> 瑞 文</h3><h3>2019-01-1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