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父亲,已是耄耋之年,没有什么爱好,患有轻微的孤独症,在他的生活中,这个病症一直折磨着他。看见父亲慢慢变老的样子,脸上也少了些许笑容,每每见到他就想和他在一起,不用说话,只是守候。</p><p> 父亲每天起床,先喝一杯蜂蜜水,你告诉他喝白开水就好,他总是不言语,如果你问他,睡好了吗,他总是说:‘’又没睡好,吃了好几片药‘’。往往这时,我就感觉老人他真是从心里怕老的,要求自己要比年轻人还要高。每每我躺下,就能听到他的呼噜声。辗转反侧睡不着就想,这一晚上是我没睡好,还是他没睡好,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两个人都没睡好。有一天,我终于搬到楼下,没有听到他的呼噜声,但心里却不踏实了。</p><p> 今天,带回去两个水果,他说没吃过,我说我也没吃过,那咱们就尝尝。对于新鲜的事物,他还是感兴趣的,但他从不主动去尝试,从不去关心他人他事。也许对儿女的关心他是放在心里的,从不擅于表达。喜怒哀乐不予言表。</p><p> 晚上给他洗头,他总是自己洗,不用帮忙。这两年都是这样。看来他是要强的,从内心渴望打理好自己的生活。</p><p> 下班上楼,五点钟的冬天,屋里黑呼呼的,父亲在沙发上看电视,他是从不招呼我的。也许在他心里觉得对女儿没有这个必要,也许是他性格的使然,放不开,不爱说说笑笑。到了年老越发表现出来。</p><p> 每天三遍四遍的量血压是他的使命,忽高忽低的血压也每天牵动着我的心,觉得会在下一分钟或下一个时刻见不到他会是怎样的情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嘴上却不能说出来。</p><p> 父亲喜欢看电视,电视从早到晚开着,午睡也不关闭,他说这样或许还能睡着。我不能确定他能记住什么。大多时候看东西不是为了记住什么,而是为了忘了什么,我确定他是为了忘了什么,也许是孤独吧。</p><p> 父亲,母亲是插队知青,为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边远山区。他们也算是跨国婚姻了。母亲是第一代中苏混血,虽不是金发碧眼,也具备了西方人的长相,眼眸深陷,鼻梁高挺,皮肤白皙。父亲说,年轻的时候走到哪儿都是百分百的回头率,在他们那个年代也是让人羡慕的。</p><p><br></p> <h3> 他们养育了四个儿女,母亲去世的早,没有享受到今天的好日子。那个时候她还是刚刚退休,身体就不是很好了,操劳了一辈子,工作早出晚归。父亲说:‘’披星载月说的就是你妈‘’。那时候,学校的工作都压在她的肩上,学校从没有规模到具有一定规模,都是她的心血,是她一手创办的。学校开始创建时就在我们家里,几个学生由妈妈来教,即是校长又是老师,还要照看我们姐妹俩。</h3><h3> 父亲说,姐姐出生在十四站,大雪覆盖着几栋平房,冰天雪地,没有几户人家,那个时候真的是艰苦啊!但怎么就一点不觉得苦呢,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父母是双职工,就当时来讲还是富裕的,就是物资条件不够好,想买的东西是买不到的。说到我是在哪里出生的,父亲说,想不起来了,真的想不起来了。必竟那么久远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也许父亲还不老,人的记忆是奇怪的,越久远的事情越老越便会想起。</h3><h3> 儿时记忆会零星的在脑海里闪过,讲给女儿听,她就笑着说,还是你们小时候有意思……</h3><h3> 春节临近,寒假也过去了一半,进了腊月,母亲就做了计划,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一天也不闲着。直到二十九,三十最后做的是一个团圆饼,团圆饼总是父亲来做,精致讲究,代表五谷丰登,意味家人的团圆。母亲早已把过年的衣服做好,然后温一大盆水给我们洗澡。家里有一个大的洗澡盆一直到搬家的时候不知送给了哪户人家。</h3><h3> 过年的气氛是喜庆的,但我们也格外小心翼翼,生怕惹什么祸,遭到父母的责骂,不吉利。儿时过年,穿着新衣服,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生活是那么美好,盼望着,盼望着新一年的到来。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父母真的为我们操劳了很多,并且把生活的热情,生活的智慧和能力很好地传给了我们,感谢他们!<br></h3><h3> 父母是双职工,腊月做吃的,一方面为了备年货,二方面也是为了开学后,我们要上学母亲要忙工作的事情没有时间做饭而准备的食物。于是,放学后,就可以从外面的缸里取出包子,豆包,花卷等等,总之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一直能吃很久。团圆饼是放在缸的最低下的,这时正月已快过去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饼的面香仿佛带着春的气息一同到来。</h3><h3> 父亲是勤劳的,为家为生活,勤劳了一辈子,到了晚年也没有改变。尤其打理自己的生活他是不愿意麻烦儿女的。他的勤劳一直影响着我们,以至我们长大以后能够独立面对生活。父亲凡事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严格,坚持每天走步,生活还算有规律。但也有一些身体上的小状况一直捆扰着他,这是他所不如愿的,沮丧发火,一筹莫展也是常有的事。</h3><h3> 我们家的老房子是一栋平房,朝南,我们住西头,三间,后来接出一间。东边是李婶家,再往东是王大娘家。李婶家的老大叫小蓉子,老二叫小辉我还记得,王大娘家有一个哥哥,他比我们都大,挺英俊的,不怎么和我们来往,老二我是很有印象的,他曾经给我写过一个小纸条,用发卡别着扔在院子里,至于写的什么也已经想不起了,青涩的青春少年美好的事物就让它留在美好的时光里吧。</h3><h3> 家的后面是一条铁路,铁路的后面是两座山。上学要走很远,每天出了家门,绕过去,穿过自家的土豆地,跃过一条小河,翻过铁路,或者从下面的涵洞钻过去,从两座山的中间有一条小路往上走,树枝杂草扫着裤脚,划着手臂,山涧的流水在脚边流淌,鸟儿在树梢上鸣叫,晚上布谷鸟的叫声在山谷中回荡。这迷人的景致我永远不会忘记。再往上走是一条废弃的公路,沿着废弃的公路很快就走上了大路。</h3><h3> 上学放学是我们最愿意的,山上有无数的山珍等着去采摘,去收获,去享用。看着过往的火车,没有对外面的世界向往的感觉,感觉家是最好的,父母是最好的,每天的日子是最好的,感觉心是富足的。</h3><h3> 父亲忙碌的身影总是在园子里,这个园子也是我们童年的乐园,但劳动的辛苦也是难免的,父母下班先是一头扎在园子里。尤其是父亲,他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的园子很大,新开垦出来的大部分是用来种白菜的。开垦菜地很费事,就单单是石头从地里捡出来就堆成了一座小山。这些事情当然是我们姐妹几个来做。还有浇地总是没完没了,压水的活是每天放学后必做的。</h3><h3> 我总想,勤劳的父母必定造就勤劳的孩子,现在的孩子是缺乏锻炼的,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热爱,缺乏对父母的理解。</h3><h3> 园子里有一个秋千,在大棚的旁边,是用两个树墩做成的,是父亲为弟弟做的,也是我们姐妹几个谈玩恋栈的地方。荡着秋千,看着后山,望着天上的云,听着远方传来的汽笛声,等着妈妈做好的饭菜,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虽然妈妈把饭做好等我们放学回来吃是极少的事情,家务大都落在父亲的肩上,如此,我和姐姐也就早早学会了干活。</h3><h3> 小时候做的家务也真的是多的,冬天上山捡柴,夏天去地里采猪菜,放学后劈柴做饭,浇地,层出不穷。初夏的时候,还有把刚刚出土的豆角苗用棉花,布头盖上,防止晚上下霜把苗冻死。黄瓜一般种在大棚里,这样每年都能早早吃上黄瓜,并且黄瓜的生长期也长。那个时候,从父母身上我们学会了很多技能和本领,也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至到了长大居家独立都能用上并享用一生。<br></h3> <h3> 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我们搬到了城市,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时的美好时光留在记忆里,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感恩父母,感谢家人的陪伴,祝愿父亲健康长寿,快乐到永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