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

*st元山人

<h3><font color="#010101"><b>(图文无关)年,越来越近了,不需要你做任何努力、干点什么,无论怎样都挡不住年的步伐,你周围的一切变化在一遍遍提醒你年来了!嘀达嘀达的钟声,我想,这一定就是年的脚步;集市上的喧嚣,一定是年的声音。</b></font></h3> <h3><b>说到年,我总喜欢回味小时候过年的情景。生于六十年代,那时候过年现在想起是那么的清贫,但那时的年味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b></h3> <h3><b>那时盼过年,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吃上白馍(有时是黑面馍)、穿上新衣服、放鞭炮。有的人家还买了红纸请会写毛笔字者,写上对联和福字,贴在大门口,满院顿添喜气。对联虽不比现在的那么精美,但年味的感觉相去甚远。</b></h3> <h3><b>那时候家中的白面是很少很少的,有时少到没法做一顿糊糊的地步。记得有一年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特别想吃面条,为此恸哭不止,母亲没办法就豁出去了,用家中仅有的白面(比婴儿拳头稍大)干了面条,那顿饭是我小时候吃的最香的一顿饭。</b></h3> <h3><b>小时盼过年的另一梦想,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布料是母亲暇余时间织的土布,家里有织布机,是那种用梭子穿线的那种,线是外婆纺的,並用面水桨过,可以说是纯正的土织布,但那时人们都愿意穿料子,其中有的确良、翻里精、灯心绒等,纯棉的不耐磨,容易破洞。</b></h3> <h3><b>六十年代过年时,孩子们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拜年,初一是不出门走亲戚的,孩子们结队轮着去长辈家里拜年送祝福,每到一家,大家用不太整齐的声音说完祝福语,无非是祝你身体好之类的,然后统一磕头,这时长辈会掏出一毛、二毛的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喜欢拜年也与此有关。</b></h3> <h3><b>那时候过年,我印象中是非常有意思的是没有现在五颜六色的生活,大人们在村上排戏预备初一中午演出,或练习打蓝球,为了在数个村子参加的比赛中获得名次,冠军是一个镜框中装一个写有第一名的奖状。孩子们则是三三两打三角、四角,或是玩游击队打鬼子的游戏。</b></h3> <h3><b>年是快乐的,过的是心情、友情、亲情!</b></h3> <h3><b>年是能带来希望的,过完一年,又惦记着下年什么时候来临,又计划着来年的打算,它是你一个个人生规划的起点和终点,周而复始。年,是你人生旅途中的驿站。</b></h3> <h3>沟南~~~元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