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我风采】情理交融 浑然天成

杨立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情理交融 浑然天成</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喜读青年作家杨立谦《心泉花开》有感</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李京平/文</b></font></h3><h3> 认识杨立谦文友,实属偶然。那是2016年5月底,由广东省作家采风团到围楼之乡始兴进行为期4天的采风活动。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省级采风团莅临我们县城,可见其中的压力有多大,任务有多重。作为接待方的作协成员,我是陪同人员之一,我负责这次采风的跟踪拍摄。我的目光里盯着整个行程的拍摄和自己的陪同任务。性格内向的我,原本彼此间是没有多大交集的,因为文学,因为摄影,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却意外地相识了。</h3><h3> 在采风旅程中,我们都拍摄到好些精美的图片。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我看了杨立谦文友拍的一系列相片,都有自己独到的目光和角度。他并没有用相机,只是用自己华为1600万像素的手机拍照,却拍出了与众不同的感觉和效果。他指着其中一张瓦背房子的照片说:“我一直在找这种感觉的相片,下次出书,就配这张相片”。言语间充满苦苦寻觅之后的巨大满足和自豪感。可见他对乡村的老房子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那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眷恋。我们的友谊从此有了老房子一样的韵味。</h3><h3> 一路上,我们时不时探讨一些拍摄心得,交流中得知,他与我竟然是老乡。虽然他现在在河源,我在始兴,但我们都流着龙川人的热血,此时的脉搏似乎有了一瞬间的共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姐弟四人一直没能回过父亲生活过的故乡,随着时光的飞逝,却成了我心底的一种伤痛。他鼓励我一定要回父亲生活过的故乡去走走,去看看。</h3><h3> 回到住处,他送了我一本他的新书《心泉花开》,望着他俊美的容颜,我一口答应要为他写一篇读后感,不敢说是评论,因为工作忙碌,却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动笔。</h3><h3> 其实,书我早已看完,也曾细细思量,觉得不知从何写起,生怕对不起这份期待。在反复阅读的时候,一次次为他的文采折服,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灵动唯美的文字</b></font></h3><h3> 品读他的作品,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于常人之外的想象,每每出人意料,又非常切合文章内容与主题。《魅力万绿湖》中“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湖将山全吞了下去,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中的“趾边”“唇边”等,形象又生动贴切自然;“那苍莽中的妩媚、雄浑中的明秀、疏野中的温柔,宛如一个长于郊野的恬秀的客家少女,不施脂粉,大方自然,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那种混合巾帼之气与传统女人独特的气质相互吻合在一起,把万绿湖的绿写得活灵活现,引人浮想联翩。</h3><h3> 他的用词准确而灵活,“苍莽中的妩媚,雄浑中的明秀、疏野中的温柔”把万绿湖具有既磅礴大气,又温柔可人的双重个性凸显出来;这样的佳句佳词处处可见:“眼前的湖水,晶莹、沉静,似乎藏着许多微妙的情愫,却是坐怀不乱,处惊不变……”。“井壁小石垒砌,青苔附着,如水墨画中的翠黛……人们用脚将它打磨得又光又亮”、“醇得让人望梅止渴,香得让人闻香欲醉,浓得让人欲罢不能”、“万里长城,如一双明亮的眼睛,俯览上下五千年,阅尽风云八万里”,这样的用词随处可见,让你不得不思考自己词穷语尽的自卑,告诉自己必须多看书、多积累,要不就对不起自己对文学的热爱。</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无限真挚的情怀</font></b></h3><h3> 一篇文章,即使他的逻辑再好,层次再分明,如果没有情感在里面,那也只是说明文而已,很难激发读者心灵的共鸣。唯有真实真挚的情感,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勾起读者隐藏或外露的情思,从而去对生活、爱情、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他的散文恰好是属于感情非常浓郁炙热的那种。尤其是他写的有关故乡的那几篇散文,更是让读者无法不去联想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尤其是像他一样,十几岁就外出读书,进而很少回去的读者,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故乡,根叶相连,永远让人魂牵梦绕!多少个夜晚从梦中依稀看到您慈祥的容颜、苍老的身躯与孤独的期盼。……故乡是永远走不出的记忆”。</h3><h3> 读他的散文,你会感受到自己在和一个语重心长的长者娓娓谈心,你要洗耳恭听,才对得起他亲切而意味深长的交心。“故乡的井,你是根,你是本,你是美德的化身;你是母亲,你用你那甘甜的乳汁,养育了我们;你是父亲,你用你那笔直的脊背,教会我们坚强!”看完这句话,我的心里便浮起一幅幅家乡的画卷,如电影一样播放着……心底总会涌起对故乡莫名的牵挂与怀念。</h3><h3> “故乡,是我落地生根的地方,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地方……故乡是人的魂,人在他乡再好也忘不了思乡……故乡,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代名词,乡愁乡恋成为多少文人墨客挥之不去的情怀……”、“祖屋的双肩,一头挑着太阳,一头担着月亮;祖屋的双手,一手撑起晴天,一手托起幸福;祖屋的心锁,锁着我的回忆,锁着我的旧梦”。那些反反复复的念叨形成的哲理,是一个人对故土梦里梦外的深深眷恋,那是怎么样也无法泯灭的灵魂密地。</h3><h3> “人生苦短,风雨无常,一切都在匆匆而过。时间是一个十足的收藏家,它把人间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收藏,终究汇成记忆的海洋”,这是对人生变化的极致体验,看得人眼里含泪,不得不思量自己的人生过程,果真如此。</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富于哲思的精巧</font></b></h3><h3> 初看他的文章,你会觉得有点重复啰嗦。细细品读,你才能理顺文章的思路与线条。慢慢读、反复读他的散文,你越会感觉形散神不散的韵味。他的散文犹如一个多彩的迷宫,需要你认真去感悟,才能从看似简单的结构中,发现埋藏在其中的层次与严谨的逻辑。比如《梦回故乡》,开头以一串四个排比句,把自己心中的故乡情结抛给读者,作为一个总起,一个整体的思恋情怀。然后阐述自己不能忘怀的原因,并引用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一个铺垫,进一步描述自己的故乡情结。接下来,再用四个排比句,把故乡比作山水、歌与诗,是魂牵梦绕的心灵之地;进而对故乡生活的回忆,故乡环境的细致描写,通过几个生活小故事,把自己的故乡情一步步升华,一步步推向情感的高潮。然后是一段议论与抒怀感叹。结合祖辈们的历史,从纵深的角度,再一次对故乡进行深思,同时,结合过去与现在进行一个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再一次用记忆中无限美好的片段,与当前的楼房、破败的祖屋,迁移与留守似乎是中国农村一个令人揪心揪肺的现状,似乎是一种好事,但又是一种令人心酸的改变,那一种对故乡变化的无可奈何,一边感叹一边惋惜,一边又不得不投入时代的浪潮,成为一种离开与眷恋,往返难舍的纠结之中,这就是当前农村千千万万进城人的现实。</h3><h3> 《感谢恩师》絮絮叨叨,他把杨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和批评,隐隐约约,却一再反复描写他的言行举止,以及对自己的要求,留给自己的回忆,那是一种生命转折的台阶,也是用了一系列的排比,把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一一道来,夹叙夹议,这也是他散文的特色所在,“老师,您给了我一把生活的尺,让我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一面镜子,让我处处有学习的榜样……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这样发自内心的感激,文章中处处可见,令人不得不跟着他一起去感思自己一生中影响最深刻的老师模样,以及对自己的帮助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一般,珍藏在自己记忆的深处。所有这些,无疑是通过最优美的语言承载出来的,这些美妙的言词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感人的意境,给了我们无限美的享受、回忆与联想。</h3><h3> 他的散文中不时吐露出一些经典的句子与诗,为文章增添一份儒雅一缕书卷味,也体现出他对古今中外名家名句,名作的大量阅读,才会达到随手拈来,出口成章,水到渠成的应用与引用。“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这是对恩师的一个评价和比喻。</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引经据典的精彩</font></b></h3><h3>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这是对北大之美的引述,也是他自己对北大的真情流露;“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引用北大中文系教授对北大精神的最好诠释,这是他对北大学习生活的热爱,对北大校园环境的依依不舍。一次次的引用,不但对文章提供更有力的说服力,更具有权威性,使得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再一次品味这些话的含义,同时又再一次增加他散文中观点的认同感。从另一角度可以感受他阅读的广泛性和记忆的强有力的佩服,我自己虽然也看过很多文章,但却无法记忆下来,也很难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而生出不如人的感慨。</h3><h3> 散文强调“凤头豹尾”,他的散文更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他在文章的开头非常善于运用排比,让人一下就跌入他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逻辑中,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比如前面描写故乡的文章,不但开头,行文过程也好几处都用了排比,犹如一串甜蜜的糖果,把你的心美美地吸引住,黏住。“青春,美丽的字眼,曾吸引了多少关注的眼睛:青春,不朽的话题,曾激起多少争辩的思维;青春是一串闪着奇光异彩的珍珠玛瑙……青春如一部创业史,写满了拼搏”,这样的开头,怎能不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呢!那些岁月中的浪花会一波一波地向读者袭击而来,浮想联翩,那些细节、那些嫉妒、那些悸动、那些后悔、那些骄傲串起我们醉人的珠链,挂在回忆的枝头,闪闪发亮,随手一模,都是清凉清凉的美好。</h3><h3> 同时,他的散文非常善于运用对比,时间上的对比,意义上的对立对比,使得他的文章不那么单一,而是富有多面性、丰富性、细腻性,使得他的文章更加饱满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h3><h3> 总之,他的文章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文章风格,不但脉络清晰,而且逻辑非常严谨,情感丰沛,词采飞扬,哲理珠玑,尤其是对故乡故人故土的感情,让人回味无穷,他文章的好处不是简单的几点就能道完的,还得在以后的阅读中慢慢品读回味。</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