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一个朋友因为头晕,出现呕吐症状,被送进医院。医生做了简单问询,便说,先检查再说。我的这个朋友因此做了血检、尿常规、心电图、颈椎、胸片、脑CT、脑部核磁共振。所有检查未发现有异常,最后医生问当日身体有何不适,我朋友说有些发冷。再问了些缘由,原来衣服穿少了,还淋了雨。哎呀!这不就感冒了吗?后来,打了针,吃了感冒药就好了。可是,那些体检项目不白做了吗?医生说,不做检查怎么会知道呕吐是什么引起的呢!没有白做的检查。朋友想想,说的也是。再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医生看病总得先看出点什么来,有针对性地先做某项检查才对呀!总不能将可能引发的病因不由分说一律检查一遍,有些过度了吧!朋友虽有些质疑,但检查了身体无碍,心里还是高兴的。就当做了一回体检吧。可是,体检每年单位都有安排的。今年的体检该检查什么呢?我的朋友开始为今年的体检操起心来。</h3> <h3>关于“过度”的事何止身体检查,过度治疗也是普遍的事。有个风热感冒的,有个什么高学脂、高尿酸、高学糖的,饮食治疗、住院治疗、保健治疗、运动治疗,样样严肃认真,严阵以待。直到有人说,太夸张了吧,神经病了吧!提起“过度”的那些事,大家一定颇有感触。秦始皇搞个“焚书坑儒”;汉武帝来个“罢黜百家”;清朝大兴文字狱,把个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秀才给办了;中国革命史也走过了许多“左”的路线;计划生育中也曾有大月引产的,也有“一人超生,全村结扎”的宣传;教育圈中的“高考集中营”,教师过度教学,学生过度学习。“过度”的事比比皆是。“过度”之事贯穿历史,弥漫生活。分析“过度”现象的类型,无非以下几种。</h3><h3>一是智残型过度。这种过度类型完全听凭感觉走,不用头脑。陷入情爱的男女,呢喃着昏头昏脑的情话,发着海枯石烂的誓言,说什么“我会给你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会永远的爱你”“你是我的一切”等不着边际的话。稍微冷静一下,就知道那是满嘴胡话:“幸福”是给不了的,“永远”就是个噱头,“一切”是天底下海口夸的最大的词。情绪失控的人,迷信的人,经常被骗的人容易得此症。</h3><h3>二是无情无义型过度。这种过度类型尊重现实与规范,绝不感情用事。据说,一个医生要给父亲动手术,要求兄弟拿个红包塞在他口袋里,否则怕影响动手术时的精神状态。这是典型的“红包依赖”。有的人非常守时,不容许自己和别人误时,一旦不得以误了时,要进行一番严厉的自虐或攻击。在他的逻辑里,错误是不可原谅的。人与人的交往就只有守则与规矩,在日常生活中,是呆板的人,在公务工作中,是不讲情面的人。</h3><h3>三是理想型过度。这种过度类型注重理想的世界,现实并不重要。臆想症大概是这个类型。过度理想的人,就喜欢把现实理想化,一直把世界想象成理想的样子。以“平等”为例,他们认为人与人绝对平等。没有尊卑贵贱,更没有天地君亲师的尊重顺序,礼仪被认为是俗不可耐的东西。这类现象诸如: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空想社会主义等。</h3> <h3>当过度发生时,就像时钟的发条上得太紧,就像人儿二两的酒量喝了一斤的酒,就像限速110的车道跑出了200的车速,就像一辆公交车挤了80人……过度是让人感到不适的环境。个别人的过度言行,让个别人感到不适,是小范围的。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了一些过度的倾向,那么整个社会就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不安之中,社会就是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有钱了想出国很正常,所有人一有钱都想出国,这是怎么啦?一些人想赚钱,一些人想读书,一些人想跳舞,这都很正常,可是,读书人读书是为了更好赚钱,跳舞是为了赢得票房,各行各业的人一边做着业内的事,一边却只有一个挣钱的心思,那么这还正常吗?谁总结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的名言像古樟树的根深深扎在了每个人的心田。如果“没有钱却万万不能”成不了名言该多好!如果人们无法总结出“没有钱万万不能”该多好!过度为钱奔忙,这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孩子多读点书是好事,可是一个星期安排了3个甚至5个课外补习班让很多孩子从此没有了笑容。一个职员一天工作八个小时,多好的安排,可是公司的活多,每天得加班八个小时,经过“五+二,白+黑”的折腾,一年下来壮小伙成了病骆驼。如果只有一些单位和公司很正常,社会这么大,可是,据说效益好的公司和单位都这样。忙得没时间谈恋爱,忙得没时间看书,忙得没时间旅游,这也是一种常态!还有一种现象刚好相反,那就是闲,全天候闲着,闲得天昏地暗,闲得没钱谈恋爱,闲得没钱买书,闲得没钱旅游。一两个姑娘成为小三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明的暗的到处是小三。一两条河流成为污水沟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到处的河流都是污水沟。一两个老人猝死家中没人知晓不足为奇,奇怪的是接二连三的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总有一些过度,会引发各种奇怪的结果。过度总来的太容易,稍不小心就过度了。议论某件事,稍不小心就说多了;为了表达热情,稍不小心就超了接待标准造成了浪费;为了望子成龙,稍不小心就太严格了……</h3> <h3>为什么过度得那么频繁?</h3><h3>过度也许是人性追求完美的结果。它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或许是“一俊遮百丑”,或许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许是“追求卓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了这些思想,什么样过度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为了美,60岁去拉个皮,为什么不行?</h3> <h3>过度是最没效率的努力。挖掘矿藏过度,造成资源匮乏,后续发展乏力;城市发展过度,人员集中过快,造成教育、医疗、交通跟不上;教育发展过快,优劣差距拉大,平衡被深度打破;知识技能提高过快,灵魂却跟不上它的脚步……一切过度的努力,最后都得以另外的代价进行偿还,就像过度用力的人生,最后只有以提早衰老作为结局。</h3> <h3>过度是最不着调的浪费。过度热情,就不再是热情,也许成了谄媚,浪费了热情;过度聪明,就不再是聪明,也许成了狡猾,浪费了聪明;过度老实,就不再老实,也许成了软弱可欺,浪费了老实。很多东西过度了,就不再是原样,过度的部分都是实际的浪费。</h3> <h3>过度,也许是中国人容易犯的错,所以有个“中庸”的办法时时来调节一下,以便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氛围。然而,“中庸”无论如何也抵御不住过度的冲动。在中庸与过度面前,人们宁愿选择过度。为什么过度那么不堪,还要坚持?首先这里说的过度的事,都是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坚持做会得到更大多数人的赞同,不做了,反而有离经叛道的危险,所以哪怕走得“左”了一点,似乎还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以读书为例,努力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体现的总是向上的一面,是正能量,谁如果不积极完成老师的作业,也不参加各类补习班,那就是“不学无术”的表现,就是“没有上进心”的表现,谁去理解你不完成作业是因为理解力跟不上,不参加更多的培训班是因为学习力已经达到极限。如果谁提出适度学习,要么就是懒惰,要么就是差生,否则不会说适度的话,学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拼命是正理,“过度”才是办法。“笨鸟先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都是“过度”学习的坚强理论基础。</h3> <h3>凡是过度的事,都是在当时环境里成气候的事,也是当时舆论与认识的最高水平,如果有谁反着来,是要吃亏的。那么,作为清醒者,你认识到有些“过”,但暂时也是无能为力的。“过度”是个顽症,时不时都得患上一患。</h3><h3>“度”是什么?度,就是标准,是以尊循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尺度。过度,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脱离了客观规律,突出了主观意识,以理想为蓝图,以意志为途径,做出让人啼笑皆非似是而非的事。中国有这个传统,也有这样的文化。就孝道来说,守孝三年是一种什么意识支配下的规矩呢?就贞洁来说,牌坊的荣耀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在作祟?这些旧传统旧文化虽然都破了,然而,新的,有如“守孝三年”“贞洁牌坊”的“过度”行为还是层出不穷。生命在于运动,于是有了运动过度的晕厥;谦虚使人进步,于是有了谦卑与唯唯诺诺;爱情是纯洁的,于是有了出轨后的自杀……</h3> <h3>归根结底,“过度”首先是认识上有偏差,“过度”才发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失败是成功之母。”“知识越多越反动。”试想,如果坚信以上的观点,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发现,过度行为都是从认识偏执开始。在我们的认知领域,有多少认真执着起来就“过度”的现象呢?孩子是要疼的,怎么可以打?!所以有了小皇帝。佛经说,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有了无所事事。“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所以有了争强好胜与沽名钓誉。所有的“过度”背后都有一个偏执的认识。</h3> <h3>“过度”是脱离实际的表现,是不敢实事求是的作派,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结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