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张家塔村位于方山县城西南20公里。张家塔民居建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在临县、离石、方山一带赫赫有名,赵家弟兄四个,称为四大门。大门家贩银洋、做生意、开粉铺;二门家在临县县城、圪洞镇、三交镇开铺子,生意做至西安、绥德、延安、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三门家以行医为业,名扬临县、离石等地;四门家以种地为生。</h3><h3></h3> <h3> 村庄建筑很豪华,古庙、祠堂、城楼、宅楼、宅门的梁柱及窗门,还有民间用具,家什均有雕刻,庙、祠、坟的石碑,民宅的柱石、石槽等都有雕刻。“莲花送子”等图文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从低处到高处共有六层窑洞,每层要后退一节,一家一户都是四合院,厦檐挡日,但日照充足,夏凉冬暖,还有楼房,青砖窑洞一院接着一院,对称性较强,每处四合院的窑洞台阶,院内马棚、柴房、石磨等的布局都成对称图形,屋上修建楼阁美观大方,进入每一处宅院,更引人注目的是名人字匾,这些字匾别具一格,造诣非凡,有的五脊六兽,有的凤凰展翅,有的二龙戏珠,有的倒垂莲,均由砖木、四瓦(简瓦、片瓦、滴水瓦、猫头瓦)混合结构而成,也有两厢墙面,图文并茂,匾额上的题词五花八门:“迎春第”“福海寿山”“行必履正”“屏山带水”“酌史锄径”“进德修业”“耕读传家”等各有风骚,宅内炕围壁画,有人物画,花鸟速写,装饰边缘,诗词文体,展现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h3> <h3> 张家塔又是一个文明古村,财主家出了很多文化人才和官员。如:光绪壬寅科举赵炜,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家族振兴施工设计;名医赵芬桂,医术高明,药到病除,患者有求必应,不摆架子,医德医风誉满乡里;教育家赵增禄,从教30年,学生们都是大有成就的人;拔贡弃官赵炳(1866——1940)授封陕西榆林副职,因不满清政府腐败,对满族的歧视,弃官回家务农。</h3><h3> 从赵山开始,赵家历代励精图治,勤劳致富,使家资丰盈,积谷蓄银,便开始建造宅舍,当时交通不便,全靠肩挑背扛,从赵家十世先祖赵山直至赵家十七世孙,其间八代人本着珍惜土地的原则,依山就势,东西约四百米,南面有二十米的高崖,东面和西面也是高崖,建成砖瓦石木结构。为节约用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为了争取一席闲置地盘,大动砖石、高筑基础,有的数院连叠,下面有暗水道长达近百米,宽、高约为两米左右,不惜耗费资材,建筑根基,最后,才在上面建宅,不惜人力,物力,注重土地利用,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的群体宅36院,倘若从对面山上眺望,张家塔民居从上到下就像一座“宝塔”。</h3> <h3> 地下甬道(地道)几乎贯通了每一院,即全村院院相通,不出大门能走遍全村各院,也有的要走相当长的一段暗道才通,甬道统用砖灰砌成,其意之一,备战备乱,团结抗敌,之二,便于邻里交往,尤其是适合婚丧大事及暴雨来临更有价值,从高处至低处修筑水道四条,每处宅院的布置都从长远着想,全村的水道有明有暗,有干有支,都从住宿、行路等全盘考虑,防涝免灾,贯穿于全村南北,可算是山区小北京。</h3> <h3> 为了防御外侵,道光年间,张家塔修成城堡式的,即用高墙将全村围起来,并修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全部依山势筑墙合围,每座城门都有两层建筑,下有门洞,上有城楼,楼上修有火炕,住有专人把守,备有防御外侵的兵器和滚石,北门内筑有城墙,四大城门关闭,外来者便无法进村。</h3> <h3> 道光末年,赵家在村中间修建了一个形状像宝塔的三层建筑,叫梦楼,底层置有大刀、长矛之类,二层与北门城楼遥相呼应,若发现敌情,更夫鸣锣。将四大城门关闭,集中壮男备战,确保村庄安宁,特别是在夜间,将村民从梦中惊醒,便于迎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