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艳遇”

天风海浪

<p>这是齐鲁石化的朋友姜老弟拍摄并制作的</p> <h3></h3><h1>&nbsp; &nbsp; &nbsp; &nbsp;2018年11月17日,终于踏上了前往河南三门峡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的征途。<br>&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摄影艺术节于我来说格外有情缘。我是2001年10月第一次参加在福建莆田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2004年8月我又参加了在贵州都匀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每两年在一地级城市举办,因2003年发生了“sars”,延续到了下一年补办)。第七届是在青海格尔木,因当年去了泰国和台湾,回来后已经来不及去了。第八届在云南丽江,我已经做好全部准备了,但因几位好朋友的公务而未成行,留下了终身遗憾。第九届是在湖北武当山,一行是开车去的,并随行去了神农架。第十届是在浙江宁波,我是和齐鲁石化一起去的,并借机去了普陀山进香。第十一届是在北京的怀柔,因公务在身,没有去成,这次提前准备了近二十多天,终于成行,而且还有两位美女相陪。</h1> <h3>2018年11月18日上午,山东籍的影友在开幕式后一起合影,当然不全了。山东带队的是副主席吕全鑫,我们就是在第六届时一起去的贵州都匀。</h3> <h3>开幕式后与齐鲁石化的影友合影,左数第三位杨老弟是我第五届一起的老朋友。</h3> <h3>开幕式后,与同行的亲密朋友文海合影。</h3> <h3>一行人全体集合🍻🍻🍻🍷🍷🍷🍸🍸🍸</h3> <h3>参观新疆阿尔金山摄影展时合影留念。</h3> <h3></h3><h1>&nbsp; &nbsp; &nbsp; &nbsp;<font color="#ed2308">第一个“艳遇”。</font>其实我们17日晚上就开始参加学员培训班了。这是这届艺术节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br>&nbsp; &nbsp; &nbsp; &nbsp;17日早晨六点整,我们就从莱州出发了,路程是经过山东和河南的东西全境,一千多公里。我们赶到时,会议已经开始,但还没有授课,很荣幸啊。&nbsp;&nbsp;&nbsp;&nbsp; </h1> <h3>&nbsp;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柳军主持开班会,他曾以拍摄《英雄哭妻》一片打动无数人。</h3> <h3>报社领导为四位授课老师颁发聘书。</h3> <h1>&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位授课的是王建军老师,他演讲的题目是《洪荒大地》,主要是他近五年来在美国西部拍摄的作品和体会。</h1><h1>&nbsp; &nbsp; &nbsp; &nbsp;1970年参军,1995年转业,现为职业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世界华人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h1><h1>&nbsp; &nbsp; &nbsp; &nbsp;六十五岁的王老师,在五年内九次赴美国拍摄,精神可嘉,极大地鼓舞了我继续努力前行的信心。</h1><p><br></p> <h3>&nbsp; 第二天在展览现场遇到了王老师,留下了这张照片</h3> <h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位授课是田捷砚老师,他授课的题目是《自然而然》,作品以航拍为主,全都是直升飞机上拍摄的中国西部风光。2018年11月19日上午。</h1><h1>&nbsp; &nbsp; &nbsp; &nbsp; 迄今为止,他累计使用过九种相机,拍摄了中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使用120反转片7000多卷,完成航拍作品24000幅。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h1><p><br></p> <h3>与田捷砚老师在现场的合影。</h3> <h1><p>&nbsp; &nbsp; &nbsp; &nbsp; 第三位授课的是我国著名摄影理论家臧策。他以“观看的观看”为主题,着重强调了“摄影眼”的培养。2018年11月19日下午。</p><p>&nbsp; &nbsp; &nbsp; &nbsp;1962年天津生人。八十年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0年开始发表摄影理论论文。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也是金像奖评委会委员。</p><p>&nbsp; &nbsp; &nbsp; 他的课令我很受启发,回来后立即购买了他推荐的书籍《从文献到当代艺术》,并看了他在《中国摄影报》发表的在浙江论坛上的对话,整整两大版啊。</p></h1> <h3>与臧策老师在现场合影。</h3> <h1>&nbsp; &nbsp; &nbsp; &nbsp;最后一位授课的是著名人像摄影家梁达明。获奖专业户。他的讲课题目就是“摄影艺术创作启示录”。2018年11月20日下午。</h1> <h3>梁达明老师是金像奖评委会委员</h3> <h3>吃饭的时候就联系上了梁达明老师,也算是东北老乡啊。</h3> <h3></h3><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员培训,可以说是收获最大的。特别是一些理念性的,理论性的东西,光靠自己在家感悟是不行的。必须走出来学习才行。<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培训是全免费的。有约五百多名影友报名参加了学习。每人要交三幅作品作业,从中选出120幅由四位老师给予点评。很荣幸,被选中了一幅,不过田捷砚老师给予的评价一般般,不怪他,因为他没有看到题目,没有理解我拍摄的目的。最后又从中选出了五十幅,给予了300元的奖励,很可惜没有评上啊。不过评选的质量有待于商榷,影友中质疑的不少,搞得中摄报的柴选不得不出来澄清一下。<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每位学员获得了一张有四位老师签名的结业证书。</h1> <h3>认真听课的证据吧!!</h3> <h3>就是这幅作品入选学员点评行列,题目《摄影盛会》</h3> <h3>在参观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时留下的。</h3> <h3></h3><h1>&nbsp; &nbsp; &nbsp;<font color="#ed2308">&nbsp; 第二个“艳遇”是陕州地坑院</font>。以前好像是在电视里听说过,但可能没有引起注意,不是这次亲身感受一下,真的无法理解这里的独特风俗。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br>&nbsp; &nbsp; &nbsp; &nbsp;陕州地坑院,是专门为旅游打造的独具特色的景区。原来这里是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原住民都已经搬离了村子,到村南重新建设新小区。<br>现在的景区里有21个开发出来的地坑院,每个院都是一个主题,每个院都有村民在经营。<br>&nbsp; &nbsp; &nbsp; &nbsp;地坑院这种居住形式,形成于100多年前。原因大概是因为这里地处丘陵地带,冬天风大又无遮挡,再一个就是当地确实建筑材料。周围有1000多个村子都是这种居住形式,还有很多村民仍然住在里面。</h1> <h3><p>&nbsp; &nbsp; &nbsp; &nbsp; 陕州地坑院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正在与福建的土楼一起申报联合国人类遗传保护名录。</p><p>&nbsp; &nbsp;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这里的真实写照。</p></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地坑院的每个院落,都是有名有姓的,建设了多少年,养育了多少代人,多少口人的。</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4号院,是景区里最大的。总面积224平方米,共有12孔窑洞。住过六代人。院落里,不仅有火坑,还有厨房,粮仓,牲畜洞等,火坑的烟囱是直通地面的,而粮仓的仓口也可以从地面直接灌下去的。</h3> <h3>地坑院里房间里情形与普通的窑洞大致一样。</h3> <h1>&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个四号院现在被开辟成了婚俗院了。随行的美和波,一个是结婚20年纪念日,一个是结婚19年纪念日,为了纪念一下,两个人组了套汉服,就浪了起来。</h1> <h3>&nbsp;穿山灶是当地人民智慧的又一具体体现。为了制作当地著名的“十碗席”,适应当地盛行的流水席,地坑院的人们发明这种省火又高效的炉灶。民间说法证明:“七紧,八慢,九消停”,意思是七眼灶有点紧张,八口锅有点慢,不跟趟,九口锅正合适。</h3> <h3>这是原来有人居住的而尚未开发的地坑院。</h3> <h3>地坑院地面上也有一些景色。</h3> <h3>这是陕州美食一条街的一些片子。</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 &nbsp; &nbsp; &nbsp;第三个“艳遇”是大天鹅。</span>早就知道三门峡的大天鹅十分有名,但真不知道天鹅湖距离城里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更不知道数量惊人,官方统计在万只以上,我个人估计不下八千。而且也不怕人,从从容容,悠闲自得。虽然没有带大镜头,天气也不太好,但还是让我很兴奋,拍了一阵,余兴未尽。</h1><p><br></p> <h3>争斗是不可避免的。</h3> <h3>青纱帐里的游击队员</h3> <h3>当年的小鹅</h3> <h3>一家一家的</h3> <h3>这是两家</h3> <h3>天鹅不自私,有人来投玉米粒了,所有的大天鹅都兴奋地叫起来,好像是呼唤伙伴来一起享用。</h3> <h1>&nbsp; &nbsp; &nbsp; <b>&nbsp;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不论做什么都一样,摄影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年龄有多大?真理从来都是颠补不破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