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h3> 西藏是宗教信仰最密集的地区,修有很多寺庙,其中不乏一些历史久远、意义深重的寺庙。</h3><h3>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大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h3><h3><br></h3></h3> <h3>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海拔3700米,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曾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七层。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h3> <h3> 大昭寺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h3> 大昭寺至今仍然是整个藏区地位崇高的中心寺。“觉康”佛殿,佛堂为密闭院落式,被西藏的佛教信徒奉仰为世界的中心,乃至宇宙的中心。这里是充溢着酥油味的神像世界。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去拉萨没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之说。</h3><h3><br></h3></h3> <h3>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有许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寺内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工艺品,有封建时期中国皇帝所赐的佛经、佛像、法器等,藏品十分珍贵。<h3> 色拉寺最精彩的莫过于色拉寺僧侣辩经。所谓辩经,是一种佛学知识的讨论,也可以说是喇嘛们的一种学习方式。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有一次辨经活动。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辩论者往往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他们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h3></h3> <h3> 辩经现场十分热烈而独特。只可惜寺庙不允许单反拍摄,只让手机记录,我对此举颇为不解:所谓众生平等,怎可有分别心?若图清静,统一禁止拍照就是,更何况如今手机的拍照及视频直播影响力已远超单反。</h3> <h3>色拉寺辩经视频</h3> <h3>辩经场外,祖孙俩。</h3> <h3>庙里的狗狗也似有佛性</h3> <h3>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也是藏族历史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庙。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h3> <h3>桑耶寺外</h3> <h3> 巴松错境内湖心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寺前的图腾蛮有特色。</h3> <h3>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于1416年兴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据说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寺庙。整个寺院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h3> 初到哲蚌寺,正是雪后新晴时分,一早就有不少信徒过来转经。</h3><h3><br></h3></h3> <h3>红桃映白塔</h3> <h3> 石壁上的云梯是升天的梯子,寄托了人们希望在轮回的时候不断攀升的美好愿望。</h3> <h3>从狗狗动情的眼神中仿佛看到了六道轮回</h3> <h3>再来个特写</h3> <h3>登山途中随处可见朝圣者</h3> <h3>登上哲蚌寺高处,可俯瞰整座拉萨城。</h3> <h3>哲蚌寺依山而建,与根培乌孜山相伴相守数百年。</h3> <h3>寺庙的故垒残垣</h3> <h3> 天井中的古桃树,将整个天井都撑得满满当当。</h3> <h3></h3><h3><br></h3><h3><br></h3> 藏式建筑的门窗特色<h3> 藏式民居建筑的特点是与藏族独特的地域性和宗教信仰分不开的,独特的宗教文化孕育了藏族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在藏地,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藏式建筑整体风格都比较统一。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藏式普通建筑大多仿照了寺庙建筑的形制和装饰来修建。</h3><h3> 藏式建筑的装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门窗、女儿墙及屋顶等因素综合体现的。其中,建筑的门窗装饰在建筑外型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体现了藏式民居建筑的灵魂。</h3><h3> 藏式民居建筑的门窗上那黑色的“巴卡”,门窗上方的飞子木“八苏”以及香布往往很容易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过,它们的重要性,可不止是装饰这么简单。</h3><h3></h3><h3><br></h3> <h3><h3><br></h3>巴卡<h3> 无论民居、寺院、宫殿、庄园的窗户一般都使用黑色“巴卡”装饰,对实际尺寸比较狭小的藏式门窗(西藏地区日照很强,温差大,使用较小尺寸的窗户就可以调节室内的采光与温度,也有传说是为了防止鬼怪从窗户爬入)起到了视觉上的夸张作用,使门窗与建筑的比例更为协调。而梯形的形状还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重、庄严感,从这种形式的内涵上分析,这种黑色的梯形装饰,可能与远古的藏族“牦牛”图腾有关,是一种经过概括和意向化处理的“牛角”形状,并延续了这种图腾形象的吉祥寓意。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意向已经完全转化为一种装饰符号。</h3><h3><br></h3></h3> <h3><h3><br></h3>八苏<h3> 藏式门窗的上端都有突出的檐口,檐口由一层层出挑的飞子木组成,这些出挑的飞子木被称为“八苏”。这种形式会随着建筑的等级而出现繁简的变化,是典型的藏式门窗的形制规范。这种层状分布的挑檐结构夏日能遮蔽直射的日光,使室内处于阴凉之中,还使逐层出挑的小椽上彩画装饰显得错落有致,装饰性很强。</h3><h3><br></h3></h3> <h3><h3><br></h3>香布<h3> 被悬挂在门窗上部的用长条形织物打成褶的类似遮阳棚的布帏装饰,称作“香布”。在藏区有习俗,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这一天对香布进行更换,一年一次,在此期间如果香布损坏了也不得进行更换。每当微风拂过,香布随风摆动,使得本来方正的门窗形状陡增了几分动态的因素,产生了动与静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在阳光紫外线极强的青藏高原上,对于门窗下的彩画起到延缓褪色的保护作用。</h3><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