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大王,请为赵国国君击缶助兴。”<br> 声音不大,但语气很坚决。 </h3><h3><br> 公元前279年,在今河南西部渑(mian)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一个宽敞的大殿内坐满了人,秦昭襄王正在此宴请应约来结盟的赵惠文王和他的随从。</h3><h3> 一个时辰前,两国的国君在大殿内行了礼,坐下来讨论了议和的有关事项。虽然两国才发生了战争,但因双方都有休战求和的愿望,气氛还是比较融洽的。</h3><h3> 秦王与赵王面对面坐下,两国的大臣和随从分别坐在各自君主的两旁。</h3><h3> 当酒喝得微醺的时候,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有些人是已经坐不稳了。掷骰子喝酒的声音此起彼伏,人群一片嘈杂声,因此除了附近少数的几个人外,几乎没有人听见刚才那个声音。 <br> 秦王也没有听见,他正侧着头与坐在左边的王妃笑谈,很兴奋的样子。 <br> 难怪秦王这么高兴,刚才他可是羞辱了赵王一番。</h3> <h3> 就在刚才,酒过三巡,秦王带着醉意对赵王说:“寡人曾听人说,您赵王喜欢音乐,请弹奏弹奏瑟给大家听听助助兴吧。”<br>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瑟是赵国人最喜欢的乐器,君臣上下都会演奏。 <br> 赵王以为没有啥,就答应秦王的请求弹了瑟。赵王演奏了一首当年孔子为《诗经.国风》中的《关雎》配制的古曲:</h3><h3><br></h3><h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r>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r>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br>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br>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br>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br>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br>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br>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br>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h3> <h3> 孔子当年编选《诗》(后世称《诗经》)时,将这首《关睢》排在第一篇,说明他相当喜欢它。老夫子也是常怀青春年少之心啊。</h3><h3> 想象一下孔老夫子当年为这首诗定乐的时候一定沉醉其中吧,一边吟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边捕捉音乐的灵感。旁边也一定有美女相伴吧,不然灵感从哪里来……孔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是指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孔老夫子是说,奏乐,从师挚开始,最后是大合奏《关雎》,洋洋乎的音乐盛满了我的耳朵,太美妙了。</h3> <h3> 赵王对这首诗曲也是相当地熟悉,一边演奏一边唱。秦国一群身姿婀娜的宫娥在一旁伴舞。赵王唱得很好,弹得也很好,大殿内鸦雀无声,不少人在用手打着拍子,很陶醉的样子。<br> 那知刚刚演奏完,喝彩声还没有完全平息下去,秦国的史官就走上前来,在史册上边记边大声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盟会,命令赵王弹瑟。 <br> 听到秦国的史官这样说,赵王的脸一下子阴沉下来,动了动嘴唇,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 <br> 而坐在赵王旁边的蔺相如,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拿起一个用来盛酒而此时已经空了的“缶”(fou)。那是每张酒几上都摆着的一种酒器。<br> 赵王知道蔺相如想去干什么,伸出手想拉住他,没拉住。<br> 赵王随即又想,由他去吧。秦昭襄王经常戏弄小国国君,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这次是因为得不到那块玉而怀恨在心,有意在大庭广众前羞辱赵国,让蔺相如去找他算帐吧。</h3> <h3> 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恩恩怨怨,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在这里,我们只能将发生在战国时代秦赵两国渑池会盟旳背景简略交代一下。<br> 那时,经过秦怀王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日渐强大起来。而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国策,建立起中国第一支制式骑兵部队之后,赵国的国力也大大增强。赵国在东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在西边攻灭了中山、林胡、楼烦等小国,一时风头正盛。东方三强魏、齐、楚三国的相继衰落,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之首。崛起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br> <br></h3> <h3> 贤明之君赵惠文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厉兵秣马。拥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奢、廉颇、李牧等良相名将,与秦国相抗衡,秦赵两国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br> 此时的秦国是独步天下,而赵国则是东方六国的中流砥柱,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强劲对手,阻挡着秦国东进的步伐。 </h3> <h3> 很明显,那时候就是秦赵两国在争当世界的老大。要不是后来的长平之战败于秦国,被秦国大将白起坑杀降卒四十万,大大伤害了赵国的元气,动摇了赵国的军心,中国历史上说不定会出个“赵始皇”,那就没有秦始皇什么事了。</h3> <h3> 赵惠文王16年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那和氏璧为当时天下第一美玉。想得到它的人,数都数不过来。<br> 当年楚国樵夫卞和为了将荆山伐薪时得到的这块宝玉献给楚王,被昏聩愚昧的楚厉王和楚武王分别砍去了双腿。卞和“怀璧不遇”,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血来。直到楚文王派玉匠剖璞后发现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方才得到平反昭雪。</h3><h3> </h3> <h3> 秦灭六国后,“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中,成为了他的“御玺”,秦亡后到了刘邦手中,后来又成为了许多朝代的传国玉玺,但至今下落不明。和氏璧是怎么来到赵国的?它后来又去了哪里?伴随着改朝换代、兴衰交替,它的经历扑朔迷离,惊心动魄,演绎出了多少神奇故事,当在以后慢慢向你们道来。</h3> <h3> 秦昭襄王知道赵国得到和氏璧后,顿生觊觎之心,向赵惠文王提出愿意用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怕秦国背信弃义,得到和氏璧而不割城,经人推荐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br> 蔺相如是赵国一个大太监令缪贤的门客。司马迁称他“其人勇士,有智谋 ”,此人极具胆识和谋略,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外交家、政治家。<br> 那秦王果然只想得到和氏璧,而不想割城。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诡计,机智而又勇敢的保护了和氏璧,使得和氏璧安全地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 <br> 蔺相如就此给秦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赵王的重用。</h3> <h3> 不久以后即公元前280年,秦国的报复来了。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几座城,第二年又发兵攻赵,杀死了两万赵国士兵。<br> 当时的秦国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不想同时打两场战争,于是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希望与赵国言和,并在渑池会盟。而赵王受秦国此次大挫,士气不佳,不想再与秦国打下去,同时也感觉到了齐国的威胁,因此接受了秦王的邀请。<br> 今天的这一场宴会,就是为议和结盟而举行的。本该是一次友好协商的会议,谁知道秦王实在咽不下“和氏璧”那口怨气,节外生枝,又整了刚才那一出。</h3><h3>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下作地羞辱赵王,也横下心来要给素来骄狂跋扈的秦王一个难堪,挫挫他的威风。</h3> <h3> “大王,请为赵国国君击缶助兴”。 <br> 这一次,声音提高了。所有的人都听到了,人们熙熙攘攘的声音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事情。 <br> 正在闷闷不乐饮酒的赵王一直注视着走向秦王的蔺相如,此时他有几分惶恐。他知道蔺相如是个不怕死的壮士,但秦王是个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的家伙,以前在“和氏璧”的问题上就和蔺相如有过激烈的冲突。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如果秦王龙颜大怒......,赵王不由得为蔺相如捏了一把汗。 <br> 秦王察觉到了人们的安静,他停止了与王妃的交谈,转过头来。 <br> 秦王注意到了站在几步之外的蔺相如,用疑惑而又威严的眼光看着他。 <br> “您说什么?” 秦王大声问道。声音里带着几许恼怒。 <br> “大王,请为赵国国君击缶助兴!” <br> 蔺相如的声音也提高了,仍然沉着而坚定。 <br> 秦王的怒火,一下子从心头燃起,但意外的是他没有发作,而是用充满杀气的眼光看着蔺相如。 <br> 他看清了,蔺相如的两只手里,捧着一只缶。 <br> 蔺相如微低着头注视着秦王,如同他的声音一样,眼光里透着沉着和坚定。 <br> 秦王明白了,自己酒喝多了,头脑刚才有点糊涂,没有想到蔺相如也在赵王的随从里,这家伙不是盏省油的灯,他这是找茬来了。</h3> <h3> 蔺相如又向着秦王的酒案前进了一步,昂首说道:“赵王曾经听人说,秦王擅长贵国的音乐,现在我给大王您捧上缶,请大王表演一段,以示同乐”。 <br> 秦王的脸一下子变了,沉默不语。腮帮鼓起来了,牙咬得很紧。 <br> 蔺相如毫无惧色,眼睛直视着秦王,又向前跨了一步,捧着瓦缽举到秦王面前。<br> 秦王仍然无动于衷。</h3> <h3> 秦王不肯敲缶是有原因的。<br> 古代的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缶一般是用陶土烧制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民间称之为“瓦缽”。贵族们嫌这个名字“土”,就给它取了一个文雅的名字,“缶”。<br> 那时在秦国的酒席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油腻汉子喝得酒酣耳热的时候,敞胸露肚,一只手用箸敲着缶,或者拍着裸露的大腿,直着脖子一齐放声吼唱,展现出秦国人豪放不羁的民风。</h3> <h3> 东边六国那些用钟鼓、编钟、编磬来演奏礼乐的贵族都看秦人不起,嘲笑他们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嗓子粗陋、音律不全,没有什么像样的乐器,只有敲着瓦罐唱歌。“击瓮叩缶,弹筝博髀”,是十足的下里巴人。</h3><h3> 这击缶而歌,在民间也就罢了。作为一国之君的秦王在有外国君主的国宴上让他击缶,这不是羞辱他吗?六国贵族听见了还不得笑掉大牙?以后还怎么会见各国君主?</h3> <h3> 蔺相如见秦王不肯击缶,厉声说道:“如果大王您不答应我的请求击缶而歌。在这五步不到的地方,我的颈血可能濺到大王您身上喽。” </h3><h3> 蔺相如这是要用佩刀还是把缶摔成碎片去割自己的脖子,史书上没有交待,我们也不好揣测。但他既然这样说了,看来是准备以死相拼的。<br> 侍卫在秦王左右的臣子和卫士们,又急又怒,围了上来举刀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站起来瞪眼怒喝一声,惊得他们个个闪避退后。 蔺相如带兵打过仗,个头想来不小。能把秦王的随从喝退,其威猛可想而知。<br> 秦王心中相当不悦,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又不好得发作,毕竟今天是自己请赵王来赴的盟会。赵王刚才已经弹奏了瑟来为大家饮酒助兴,自己不击缶怕是说不过去。<br> 迟疑了一会,他只好拿起一只箸,在瓦缽上轻轻敲了一下。 <br> 蔺相如立即回头召请赵国的史官大声说,请您记一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了赵王敲了瓦缽。 <br> 秦国的群臣马上围上来气急败坏地说:“请赵国用15个城,作为对秦王的献礼。” <br> 蔺相如也针锋相对地说:“请秦国献上咸阳城,以示对赵王的敬意。” <br> 双方你来我往地舌枪唇剑,最后谁都没占到上风。</h3> <h3> 秦王又羞又怒,但很快镇定下来。不耐烦地对着他的人大声喝道:“住口!你们通通都给我坐回去!”<br> 然后转回头来,哈哈大笑,抬起双手摆了摆,对大家说道:“看这酒喝的,不就是我和赵王奏一下乐为大家助助兴嘛,何至于惹出这么多的不愉快来?”<br> “来来来,赵王,咱们接着喝,今天可要喝个一醉方休啊!”秦王举起了一觥酒,对着赵王说。他看到此时的赵王虽然脸上很平静,但是得意的表情已是掩饰不住了。<br> 秦王心里很清楚,赵国在边境上集结了十万大军,早已经严阵以待多时了,带兵的大将军正是那赫赫有名的廉颇。在这次渑池大会上,自己是占不到什么便宜了。</h3><h3> 最终秦赵两国签订停火协议,相互妥协,各自达成了自己议和的目标,实现了双赢。</h3> <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 渑池会盟,千古佳话。蔺相如用瓦缽为道具,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有勇有谋、以命相搏,演出了一出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大剧。他以其过人的胆识、超群的谋略和视死如归的气概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表现出了一个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所具有的大智大勇。</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史公司马迁将渑池会盟记入了史记,也把“秦王击缶”载入了史册。秦王的这一击,使得瓦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自此以后再无帝王在庙堂之上击缶以取悦他国君主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没有想到他那一击竟然就此奠定了“瓦缽”的历史地位。两百多年后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瓦缽”成为了僧尼们的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用作化缘、饮食的器皿。如今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求供奉;“瓦钵”也与袈裟一起成为了得道高僧“衣钵传人”的法物,是佛教门派中视为得到“真传”的象征;它也成为了供奉在庙堂里的重要法器,盛装净水,以示心灵纯净一心向佛。有时在举行佛亊诵经念佛时,在那庄严的“清净和雅”的佛乐当中,在那磬、铛、铪、铃、鼓、鱼等的合奏声中,经常听得到它那清脆而响亮的一击,轻灵通透,不绝于耳,令人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 </p> <h3> 秦昭襄王也没有想到他那一击竟然成为了庙堂上的千古绝响,直到两千多年后的2008年,历史才在一次盛大的国典上以空前绝后、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回应了他。2008名武士踏着太极步击打2008尊缶,如天籁之音,浑厚醇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吟诵声响彻国都的上空。而导演这场世界级“击缶而歌”的,传说正是渑池会盟上那个秦国史官的后裔,他算是以这种方式洗刷了“秦王击缶”的耻辱,积郁在秦人心中两千多年的闷气就此一扫而光。</h3>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器具的价值一是实用,二是审美。作为礼器使用的器具还具有象征的意义:作为天地人神之间交流沟通的载体,被赋予了严肃的哲学与神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不是只有金银美玉的饰品才能永世留传。“有容乃大”。那些最本真最质朴最能容的器具同样留存恒远,因为这些器物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最密切相关的、最本质最简单的需求而产生的,这使它们天然就具有不可替代性。“瓦缽”就是这样的器物,几千年来,虽然它的形制质料有所变化,但基本的功用没有多大的变化。它装盛的食物和水,是人类须臾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源;而它装盛的美酒佳酿,则在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上发挥了神秘而又独特的作用,至今仍在激发着诗人和画家的灵感。没有它们,食物水酒何处安身?又如何饮用?</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器以藏礼”。“瓦缽”作为国家装盛祭祀之物的礼器,或是佛堂之上装盛礼佛之物的法器,其地位的尊荣已不必解释,这跟它是陶土、金银、铁铜、木石抑或是其他材质制成的又有多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无论今天我们用来烹煮食物的锅多么精美耐用,它们仍然保持着它们的始祖“瓦缽”的基本形状和功能。它们的功用仍然是加工食物,让食物更能满足人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追求。“平生一瓦缽,何處有天廚。”这瓦缽就是为了盛装天庭苞厨的琼浆玉液、美味佳肴而生的。</p><p class="ql-block"> “天生我材必有用”,既便普通卑贱如泥土,也有才堪大用的时候。不要说瓦缽曾经在庙堂上发出过那千古绝响,不要说瓦缽是高僧大德“衣钵传人”的法器,就凭瓦缽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史也走过那万千年的历程,我们就该对它们怀欢喜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 “瓦缽”,善哉!瓦钵,伟哉!</p> <h3><h3>(《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节歌,象形。”以下几图表明瓦钵由陶土制作逐渐演变为金属制作,在材质和形状上都有变化。至今仍并存于世)</h3></h3> <h3>(曾侯乙铜鉴缶,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原型。在古代用于冰酒或温酒)</h3> <h3>(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的缶)</h3> <h3>(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处。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