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风一样自由地飞(二十四)

随风6006

<h3>二十八、怒江72拐</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早晨7点半从邦达镇出发,向业拉山挺进,这是横断山脉的最后一道关隘了。翻越业拉山垭口再向西,就是川藏线著名的天险——怒江72拐,也是横断山最大的天险。人们把川藏线称作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怒江72拐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段公路全长43公里,落差2000多米。在陡峭的山腰上,一条如鸡肠状弯弯曲曲的公路,从业拉山蜿蜒伸向怒江,一眼望不到底。从远处看,这条宛如鸡肠状的公路,在业拉山的山腰间荡来摆去,让人有一种眩晕感。由于视角所限,你无法看到怒江72拐的全貌,但是仅此一段,足以让人震撼。我虽然在图片上见过怒江72的雄姿,但是此刻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到它的壮美,感受到“奇迹中的奇迹”的含义。据说所谓“72拐”是指多弯之意,其实具体多少拐,没人数得清。曾经有人专门实地做过多次统计,其结果都不一,有的时候是99道拐,有的是108道拐,总之未有过定论。据我现场统计,这段路仅180度以上的“胳膊肘弯”,至少有50个,其他幅度的弯不计其数,根本就无法数清。怒江72拐,曾经是许多骑友的恶梦,由于弯多弯急,落差大速度快,骑行的危险系数非常大。外加道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路面积的浮土甚多,如遇货车经过,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往往车辆近在咫尺却视之不见,稍不留意就可能葬身车底,或者在转弯处来不及刹车而冲入怒江,前几年,这种情况曾经发生过多次。怒江72拐所在的业拉山,地处横断山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地质活动频繁,泥石流、滑坡、塌方更是家常便饭。是川藏线最不容易修好的路之一,这里的公路是常年修常被毁。其实,318国道时时刻刻都在修,这是一条永远修不完的路。为确保安全,此前我们曾经设想过怒江72拐N种应急方案。然而,这段曾经是318国道上最烂的路刚刚修好,就在我们到达这里的半个月之前刚通车。眼前的柏油马路是崭新的,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感谢上帝对我们的眷顾!</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垭口沿着“72拐”飞驰而下,轻松愉快,有一种天堑变通途的感觉。尽管路况非常好,仍然不敢怠慢,毕竟坡度太陡,弯多弯大,我们的车速基本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经过1个半小时超爽大下坡,便深陷于耸峙高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之中。刚才还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凛,转眼之间到了峡谷里,已然炎炎烈日,骄阳似火。这种急速的海拔变化,瞬间带来的“季节变换”,让我有些应接不暇,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为适应温度的骤然上升,我不得不脱掉刚刚在垭口穿上的抓绒衣,换成单衣。在干热河谷中沿怒江骑行,路两旁是裸露着的山岩,到处是荒坡,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让人感觉孤独和荒凉。你可能和我一样想不通:这里的气候为何如此干热?光秃秃的山体几乎寸草不生。这里属于亚热带高寒地区,看上去像是在非洲的沙漠。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的水量充沛,为什么三江的峡谷几乎没有绿色?有资料显示,怒江峡谷属于“干热河谷”地带,其干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梵风效应”。又是该死梵风!还记得我在二郎山提到过的梵风吗?说白了,梵风就是像火一样的热风。当湿润的空气吹向山体时,被迎风山坡阻挡,被迫上升形成降雨而失去水分。之后气流翻越山脊,在背风山坡一侧下沉,再经过被强烈太阳光加热后的山体时,气流急剧增温,空气变得炎热干燥,这就是“梵风”。我总结梵风形成是“一个条件,两个步骤”,一个条件既是指湿润的空气遇到高大的山体阻挡;两个步骤:第一步被迫上升形成降雨失去水分,第二步下降时急剧增温。凡梵风经过的山坡,空气的水分会被带走,就形成了干热河谷,所以山坡上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听说只有一种叫“九死还魂草”的植物能在这里存活,这类植物在空气湿度时,会迅速抽枝发芽,开花结果,一旦梵风来临,它就落叶茎干,进入一种休眠状态。假如再有水分滋润,它将起死回生,延续生命。真是神秘的怒江大峡谷,神奇的九死还魂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怒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峡谷,一个“怒”字彰显了它的性格,峡谷平均深度在2000米,据说最深处是5128米,河床平均宽度为500米,最窄处不足50米。通过上述两组数据,你可以想象出怒江有多么“怒”:携带着“满腔怒火”的江水,积蓄了巨大的能量,由北向南怒吼着急速而下,势不可挡,在横断山脉上深深地切出了一条大峡谷。在峡谷之间最窄的一条夹缝中,有一座高高架起的单孔石拱桥,这就是怒江大桥。此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其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桥两边均有武警官兵把守。桥身不大,桥面很窄,桥上严禁行人及车辆停留。在怒江大桥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废弃的道班,但是很有名气,因为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这里,过往的骑友都在此歇脚。卓尔清风和我先到这里,想进去找一个地方休息,也该吃午饭时候了。可是走近一看,里面又脏又乱,气味难闻,四周灰尘很厚,没有落脚的地方。过大桥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石洞,像是一个防空洞,里面挺干净,是一个休息的好地方。我们铺好地席,拿出自带的馒头、咸菜和牛肉酱,这时骑乐无穷和叶无道也及时赶到,大家一起吃午饭。忽然,卓尔清风惊喜地指着墙上说:“快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的目光都落到了墙上的一行字之上:“洛阳骑结号单车俱乐部,晃悠、小和、风行者,2009年6月到此”。这三个人我们都熟悉,是洛阳“骑兵营”的骑友。茫茫人海,千里之外,两年之后,我们奇迹般地走进了同一个山洞,这不正是洛阳“骑兵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吗。我们非常兴奋激动,拿出笔在旁边留言:“洛阳无风组合,随风、骑乐无穷、叶无道、卓尔清风。2011.6.30路过”。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洛阳骑友踏上川藏之路,如果有缘就到此洞相会吧!</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进入藏区随处可见一种漂亮的“五彩旗”,这是藏区特有之物,叫“经幡”,一般在山顶、垭口或者喇嘛寺的附近都会悬挂着经幡。经幡又叫“五色风马”,由红、蓝、黄、绿、白五种颜色组成,不掺杂其他颜色。一根绳子上栓着许多色彩斑斓的小旗子,一端系在一个高高竖立的物体顶端,另一端向四周拉开固定,形状如伞。据说这些经幡不是一次挂满的,藏区教众还愿或有重大活动时,每次挂一幅或几幅经幡,祈福消灾。久而久之,经幡越挂越多,一片片,一行行,五彩缤纷,迎风舞动,十分壮观。经幡上印的密密麻麻的藏族文字和各式各样的图案,是藏传佛教的经文和典故。按藏传佛教的说法:风生于天地之间,是有生命有思维的,风吹经幡,穿山口,跨河流,将正能量吹向四面八方,向自然传达人类的祈求,消灾除害,风调雨顺。悬挂的经幡每被风吹动一次,就等于悬挂经幡的人颂了一遍经文。另外,藏传佛教还认为,经幡可以在人与天地之间沟通,并且传达人的信念。</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也许是由于交通运输困难的缘故,从邦达开始,八宿,然乌一直到波密,物价翻着跟头的往上涨。早饭时,有两个广东骑友想在餐馆买些黄瓜带在路上吃,谁料3根小黄瓜竟然24元钱,平均每根8元。据说八宿的蔬菜比邦达更贵,我们原本也想带几根黄瓜,一听这价钱,伸伸舌头算了吧。我纳闷,按此物价计算,想不通那些“穷游一族”是怎么走过的川藏线?我们下午6点到达八宿,八宿县算是方圆比较大的县城,我们入住在县工商局院内的青年游客之家。院内有一个餐厅,我一进门先打听饭菜价格,并没有传说的那么贵,饭菜味道也不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