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特定时代的名词,我们却永远不会忘记那充满青春与梦幻,欢乐与艰辛的岁月。

玉米粒

<h3>每人都有这样一张通知书</h3> <h3>下乡时每人发了一个茶杯留作纪念</h3> <h3>  1975年,正处于青春花季的77名少男靓女,相聚相识于莒山峰下,开始走向社会的第一课。烈日炎炎晒黑了我们的皮肤,酷暑严寒磨就了我们的肋骨,希望田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广阔天地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干校的生活是艰苦的。曾记否,一天三大碗的份饭,吃不饱这些大肚的男女。小小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看不清人影,却是干校唯一的宝贝。双肩红肿,两手水泡,是大多数人遇到过的难关。</h3><h3> 干校的生活也是美好的。忘不了那高高的莒山主峰直插云端,俯视莒山脚下靑溪长长,落花清香。初夏时,群山碧绿遍野苍翠。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间。工余闲暇,漫步乡间的小道,鸟啾虫鸣,令人心旷神怡。中秋的夜晚,在劳作一天之后,静坐在门前的小坡上,遥望天街夜色,近观流萤点点,耳边响起跃奇那悠扬的口琴声,仿佛置身于诗画之中。</h3><h3> 正是这干校美丽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使我们每个人走向成熟,充满了毅力与爱心。</h3> <h3>同吃一锅饭,分队集体出工、收工</h3> <h3>空闲时还排演节目,打打篮球,文体活动很活跃</h3> <h3>干校当兵的五位战友:王跃奇 张瑞林 和晋蜀 俞京平 张孝庆</h3> <h3>难舍难分的战友情</h3> <h3>聂胜利 魏冬云;常光跃 李素平;孙根元 闫嘉莉</h3> <h3>同宿舍的小伙伴</h3> <h3>同一个人,同一个位置,45年的留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同一个人,同一个位置,45年后留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相近宿舍的10名战友,同一个人,同一个位置,45年后留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同一个人,同一个位置,45年的留影</h3> <h3>聚会前,我们一行几人到干校去寻找当年的记忆。一片荒凉,大门紧锁。</h3> <h3>几个人分别寻找进大院的入口,在最后一排(原干校的厨房)找到了这位68岁的老大姐,听她讲……</h3> <h3>我们的张菊风战友(外交大使)带老姐姐到西张村拿钥匙</h3> <h3>胜利叙说往事</h3> <h3>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们应该珍惜干校生活这段启蒙时光,珍惜我们的干校知青这一群体中每一位战友的亲情与友誼。</h3> <h3>干校院内合影</h3> <h3>干校大门口合影</h3> <h3>干校厨房门前合影</h3> <h3>干校院内合影</h3> <h3>1998年聚会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