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第一篇冰雪中的记忆文/张卫民

花间一壶酒

<h3>冰雪中的记忆</h3><h3> 文/张卫民</h3><h3> 记忆中,故乡的冬天是从腊八开始的。故乡的腊八会非常盛大。一会(集会)就是三天。会上所有的商品大都是豫东平原上富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农产品不必再说。对我们吸引最大的就是鞭炮。腊八会上的鞭炮非常便宜。一元钱一墩。一墩50个。我们管这种炮叫“二炮”。这是一种手工擀制的炮,比鞭炮要大好多倍。红皮,捻非常短,比鞭炮响,放着过瘾。还有一种用自行车链改装的火柴枪。带扳机,使用火柴头上的火药,一打一响。有这种枪的孩子,最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放鞭炮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响的哑炮。遇到这种情况。这些孩子都会把哑炮捡起来,掰开鞭炮,把里面的火药取出来,收集到一个玻璃小玻璃瓶子里,作为火柴枪的弹药。那时候,如果遇到一个看别人家放鞭炮,不是捂着耳朵躲一边,而是过去踩鞭炮的孩子,不用说,十有八九,这孩子会有这种链子枪。</h3><h3> 腊八以后。此起彼伏的炮声响起,告知我们年很近了。寒假是孩子最喜欢的假期。寒假里不仅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看的。更有很多好玩儿的。冰雪上的运动自不必说。</h3><h3> 那时候,老家村子里水塘很多。冬天一到就开始上冻。吃过冬至饺子以后,冰开始慢慢加厚。“三九四九冰上走”。等“祭灶”</h3><h3>寒假一放,冰已冻得结结实实了。冰面上陀螺对抗赛是其中之一。陀螺在冰上阻力较小,转得时间较长也较快。一般比赛看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连抽几鞭后不再加力,最后不转的陀螺为胜者。胜者的奖品无非是兜里的炮仗,一个两个皆可。还有不赌东西赌“小猴”的。事先说好,输几个“小猴”,如果是一个,赢者就会打输家一下,同时对输家喊“小猴磕头”,输家就要接“磕几个?”赢家就说“磕一个”。输家接着说“小猴烧香”。赢家就说“叮咣叮咣”然后对着输家的身体连击两下。关系好的只是轻轻拍打,关系不好的,真的就是“叮咣叮咣”,把输者打得呲牙咧嘴。</h3><h3> 有的时候把小板凳翻过来,做一个简易的雪橇,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简易雪橇也是奢侈品。农村孩子兄弟们比较多。小板凳也比较金贵,况且也满足不了这些孩子们的需求。这些都难不倒一颗贪玩的心。没小板凳就用铁锨代替。回家掂把铁锨,一个孩子拿着铁锨把,另一个孩子双脚踩在铁锨上,一双手拉住铁锨的另一头在雪地上拉着走。好在都是孩子,体积重量都不大,拉住铁锨能玩半天。</h3><h3> 遇到个别年份,大雪封门。我们也会学着大人模样逮麻雀。一到冬天。所有的鸟儿基本都跑光了,但有一种鸟儿始终叽叽喳喳的在你耳边。叫嚷。就是麻雀。冬天的麻雀是成群的。呼啦啦一片。一会儿落在打麦场上,一会儿飞到谁家的屋顶上。我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先把院子的雪地上扫开,弄出一块空地,再拿一个箩麦子的大箩,用小棍子支开一个缝,然后用小绳子绑着棍子,再在大箩下面撒点谷子,小麦之类的谷物,最后一手扯着线隐蔽在屋子里,专等饥饿的麻雀过来吃食。但是往往不能如愿。麻雀天生胆小,它们才不轻易上当呢!倒是家里养的鸡老是大大咧咧哼着小曲进去啄米,逮不住麻雀,我们有时也试着逮鸡,一使劲把支撑棍拉倒,大箩虽然困住了鸡子,但经不起鸡子扑扑啦啦地煽动翅膀。最终鸡子们会乱踢乱扇,把大箩抓翻逃脱出来。我们也会被长辈骂得狗血喷头。</h3><h3> 雪地里另一个让我们乐此不疲的游戏就是打雪仗。一般的雪仗,没有固定的敌人。随手抓把雪。塞到谁的脖子里人,看着他们冻得呲牙咧嘴的样子着实会高兴一阵子。小伙伴多的时候,我们就分班作战。战前各自选好阵地,用雪堆个司令官,以谁先把对方的司令官毁掉为赢,以我多次的“作战”经验看,要想打败对方,必须先做好战前准备。战前准备点重点是团雪团,要有足够的雪团做弹药。一旦开战,我们就把棉袄前后反穿,将袄背反卷,至少兜10个以上的雪球子弹,集中所有兵力,对着护卫“司令官”的对方迅速进攻才有获胜的可能。雪仗毕竟是仗,这些游戏,一旦打起来,难免磕磕碰碰,弄不好会真打起来,甚至会上升到家长之间的争斗,有过一两次不愉快的结局之后,我们就不再玩这游戏了。</h3><h3> 冰雪里的记忆还有很多。那时候天虽然冷,但冻不住我们对生活的希望。脸手每年都得冻疮,但每年我们都很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