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诗——艺兰堂谈诗之六

漓江看客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诗</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诗歌可以表现宏大的景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表现西北边塞的广大与空阔,带给人苍凉激壮的感情冲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饱受打击、久受孤立的社会感受,带给人孤寒迷惘的心理压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表现洞庭湖的浩瀚与壮观,带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h3><h3> 不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细微之处,常常蕴含着无穷的诗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只有如此细腻的表现,才更显出乱离时代的忧惧迷惘;“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只有这样微观的画面,才更能表达出作者的轻松悠闲;“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杜甫《独酌》),只有如此细致的观察,才更显出诗人的寂寞无聊。</h3><h3> 近年来,诗人们热衷于表现宏大的景观、重大的主题,这本身没问题。问题在于表现这些宏大景观与重大主题的时候,常常流于浮泛的概括、表象的描摹,很容易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少个性,缺少感人细节,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有鉴于此,我以为,写诗应该注意在细微之处下功夫。惟其如此,才能将生活中的诗意表现得恰如其分,才能具有感染人心的艺术力量。</h3><h3> 近读青年诗人倪昌盛的诗,既为他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所触动,也常常被他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所折服。例如,“墙上犹标中国梦,村头鲜见少年郎”(《秋日回乡下老家》),一反习见的浮泛虚夸的写法,将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标语与农村年轻人出走城市的无奈现状对举而出,表现了对农村前景的隐忧,读之不禁陷入深思;再如“可怜月底愁还贷,何必人前炫买房”(《买房贷款分期20年感吟》),用极其真实、深细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年轻人身上常有的生活压力,读之使人深受感染;还有,“而今虽有楼能住,从此却无虫可听”(《搬进城里的第一个夏》),不是简单地表现城居有房的喜悦,而是从细微之处——听不到在农村听惯了的虫鸣,表现出对故乡依恋的心态,读后不由得为之心动。</h3><h3> 让观察的目光细一些,让体悟的心思细一些,让描写的笔触细一些,小中见大,细处见深,这样做能否让我们的作品更加耐人品味一些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