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歲月的流逝沖淡了傷痕,卻抹不去心靈中的陰影。一堵泛著蠟黃散著淡淡黴味的石灰牆承載著歷史的記憶。</h3> <h3> 剝開上層偽裝的外衣(石灰),在朦朧中尋找曾經的痕跡;彷彿從樹蔭的塵泥中又看見了花開。那抹丹青在春去秋來中靜靜度過五十來個輪迴。</h3><h3> 在畫即將修完的時候,當地很多老人來觀看。我問了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這畫是當初的模樣嗎?”他沉默了一會說“我也記不清當時內容,只知道上面有畫。那時我只有五六歲,文化大革命來了。”另一位年齡更大的姥爺子補充道“文化大革命來了,村里為了保護這些畫連夜找泥水匠拿石灰封住,然後貼上毛主席語錄”。這使我想起了去安徽歙縣西遞考察時,村裏願有十三座不同時代牌坊(由政府出資表彰有傑出貢獻的人物)。每座牌坊是由石灰岩精雕而成。文化大革命時摧毀了十二座拿去燒石灰,留下一座做反面教材夠人民反思(下圖)。而當地建築都是雕梁畫棟他們用黃泥封住,貼上毛主席語錄來渡劫。只到零幾年村民自己才清理出來,因當時民眾技術有限很多作品在清理時破壞嚴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这段历史)</h3> <h3> 胡文光刺史牌楼(西遞唯一幸存牌坊)</h3><h3> 建造於明万历六年(1578年)</h3> <h3> 鏟完畫面殘留物近照 </h3><h3><br></h3><h3> 古畫修復遵循修舊如舊,按修復種類分為商業修復與文物修復兩大類。修復前先對畫進行分析,如畫的年代、畫意、用筆、用墨、用色、畫損壞程度、畫面殘留物的化學成分、既修復方案等。</h3><h3> 比如此幅壁畫上層覆蓋石灰,工人先清除上層石灰,露出畫的痕跡。仔細觀察和分析畫面上的殘留物,白色粉末為石灰固化物灰白色為鈣化物(氫氧化鈣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鈣既石灰石)。清除固化物用刀片刮或者鋼絲球輕輕刷,要避免傷害畫面。鈣化物比較堅硬若採用物理清除法,要用專門的工具進行清理(工具的摩氏硬度要大於產物硬度)。化學清除法先採用弱酸反應然後用中性的鹽擦拭;在選用酸要注意生物鈞為中性(強酸加水稀釋變成弱酸或者食用醋)。中性鹽必須要與選用的酸產生化學反應(處理畫面多餘酸)。注意選用酸和鹽又不能與畫面的顏料和畫底產生化學反應。(其他材質畫面處理因情況不同而不同不可墨守成規,做到不傷害畫面即可。)</h3> <h3> 美工刀表紋</h3><h3><br></h3><h3> 因為對佛山化學材料店不熟,所以採用物理處理法,此法比較費時費力(化學處理法費腦但很輕松)。來之前是說畫畫,到了现场後變成修復,所以沒帶相應修復工具。刮削最好用為弧形手術刀(醫療器械店難找),而手边最容易獲得就是美工刀片(從木工哪裏要來的)。</h3> <h3> 自製臨時刮削工具</h3><h3><br></h3><h3> 美工刀片太長牆面凹凸不平刀刃不好刮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類的進步從創造工具開始,一把趁手的工具想當重要。我用萬能扳手和錘子(木工哪裏借的)把刀片敲成最小片,然後用膠帶把小刀片綁在合適的木板上,一把臨時的刮削工具就做成了。</h3> <h3> 刮削是個技術活,要求心態平和千萬能急躁。來之前工人清理比較急躁有些大塊的畫面連同上層石灰一起剷掉。要掛掉只剩0.1㎜左右的鈣化物又不傷下層畫面,除了勤練別無他法。</h3> <h3> 清理殘留物后未化學處理前畫面</h3><h3><br></h3><h3> 刮削完成後,因年代久遠墨和顏料深入牆體,必先讓其更加清晰的顯示出來。此步選用的材料要具有透明起保護作用又能把痕跡強化出來且又要親水,亲水是便於下一步全色。可用骨膠明礬水按比例調和(未帶)。此時我選用一種易得的丙烯酸有機材料,該材料具有膠礬的特性(感覺還大大優於膠礬)。</h3> <h3> 全色時</h3><h3><br></h3><h3> 保護層干透以後,進行全色。這一步要敏銳的色感與超強的摹仿力,接色與筆法能以假亂真。全色採用積色法不可一蹴而就,注意暈圈(全色暈染時新舊顏色相交形成的痕跡)。</h3> <h3> 全色與接筆完成後,畫面要是有白色颜料氧化變黑,要進行下一步還原处理。白色颜料一般分為三種鋅白鈦白貝白,貝殼燒制的白色不易氧化,金屬鋅白鈦白易與氧氣進一步氧化,形成黑色氧化化合物。找到合適還原劑還原鋅白與鈦白(還原劑必須對畫沒有破壞力)。在此介紹一種還原絕技紙上走火,在畫面要還原處倒上高度白酒,然後點燃白酒,白酒燃燒時內圈氧氣不足產生一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做還原劑。顏色變白熄滅火苗。此法非專業人士勿用。撤個題外話,前段時間看了電影《無雙》裏面提到另一种絕技揭裱,一張古畫可以變成三張真跡。此法為真實存在并非虚构,但必須有個前提條件,就像牛頓三大定律必須在宏觀條件實用。揭裱的宣紙必須是夾宣,夾宣生產是在操紙過程中紙漿未干多層疊加而成。從而導致紙張植物纖維分層,在再次軟化后可以分離。其他宣紙植物纖維錯亂無序無法整體分層。</h3> <h3>鏟完前畫面(工人在橫梁下補的水泥很粗糙)</h3> <h3> 修復后畫面</h3> <h3> 修復前畫面</h3> <h3> 修復後畫面</h3> <h3> 修復前畫面</h3> <h3> 全色前畫面(化學處理後)</h3> <h3> 全色后畫面</h3> <h3> 修復後畫面</h3> <h3> 修復前畫面</h3> <h3> 全色前畫面</h3> <h3> 修復後畫面</h3> <h3> 全色前畫面</h3> <h3> 全色後畫面</h3> <h3> 全色前局部畫面</h3> <h3> 全色後局部畫面</h3> <h3> 此畫位於廣東省佛山市蘆塘舊村列聖宮。畫於光緒戊申年(公元1908年)作者李瑞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