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规划馆

山猫

<h1>  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唤醒了沉睡的魔都。大上海,早上好!</h1><h1>  此时的你,是否已从夜生活后的酣睡中苏醒,思考着新一天的工作与生活?</h1> <h3><font color="#010101">  上海,早上好!</font></h3> <h1>  上海,简称“沪”或“申”。它是中共的诞生地,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超大中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作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它的头衔可真不少。<br>  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城市相比,上海地处沿海,接触外界文明较早。虽然上海开埠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发展得很快,远远超过中原城市。同时上海也在各个时期利用各种手段,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自己的发展历史。<br>  座落在人民广场旁边的上海规划馆,名为“规划”,却也详细地记载了历史,并对上海的未来描绘出一幅令人羡慕的蓝图。<br>  今天有幸参观上海规划馆,用手机拍下一些照片。配上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在这里与大家共享。</h1> <h1><b><font color="#167efb">历史篇</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r>  了解上海的发展与未来,应当从上海的过去开始。</font></h1> <h3>  这是清朝乾隆末年(1799年)的上海地图,描绘的是上海老城厢,就是现在的南市一带,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上海城隍庙(豫园)位于城区东北角。当时上海有城墙和护城河(就是现在的人民路和中华路),历史上著名的小刀会起义就发生在这里。现在护城河早已填平修路,城墙也只保留了大境路附近的一小段。</h3> <h3>  位于现在上海市中心的国际饭店,24层高。自上世纪30年代起,它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那个年代在上海修建高楼是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因为上海是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沙土地,还有地下水,地基难打。听老一辈讲,国际饭店的地基是用大量浸过桐油和沥青的硬木料打下的,不知真假。我小时候,能到国际饭店消费一回,甚至跟国际饭店沾上点边,那就是件很牛、很牛的事儿了。</h3> <h3>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很多老上海人住过这种石库门房子,砖木结构,开门进去就是个小天井。楼房一般为两层或三层,斜坡顶,有的还在顶上开个老虎天窗。个别有钱人造的石库门还有个小车库。石库门的大门是整个建筑的门脸,上海人那时就讲究有个性,所以石库门大门的花色品种繁多。规划馆收集了各种石库门大门的照片,布置了满满的一大面墙。</h3> <h3>  上海体育馆,因能容纳万名观众而被称为“万体馆”,建成于1975年。直到这时,上海才有了第一座现代化的室内综合体育馆。上海体育馆有制冷设备,可以在这里进行冰上运动比赛,这在当时也是很牛的。</h3> <h3>  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建成了三处高层居民住宅区。徐汇新村是三处中最大的一处,共有沿街的九幢楼组成。住在楼上的居民可从窗户中看到斜对面的上海体育馆,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叫“景观房”了。</h3> <h3>  打浦路隧道,这是上海(也是全国)第一条越江隧道。机动车从此可以不用轮渡摆渡自由来往于黄浦江两岸,不久后公交也开通了隧道线。当时建此隧道具有一定的军事目的,所以那时隧道两端都有军人持枪站岗。1979年我从黑龙江回沪,进入公交汽车四场做机修工。单位里“近水楼台先得月”,特地开了几辆大巴载着我们这些新员工进隧道参观,印象颇深。</h3> <h3>  八十年代,铰接式公交车,糟糕的道路,拥挤的上班人群。年龄大一点的上海人都经历过这种场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h3> <h3>  九十年代初,上海还没有有线电视。居民家中的电视机都要拉出长长的九节鞭天线接收无线信号。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多,信号越来越差,居民们怨声载道。在这个背景下,上海在浦东陆家嘴修建东方明珠电视塔。这张照片是当时在浦西的北京东路外滩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只完成了下面那个球。照片左侧的建筑是当时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h3> <h1><b><font color="#39b54a">现代篇</font></b></h1><h1><br>  改革开放,上海的历史翻页,上海的变化日新月异。很多老上海人摇头直呼:不认得,看不懂……</h1> <h3>  这是航拍的上海普陀区部分新建的居民小区。普陀区在上海原来属于档次稍低一些的区,但现在的发展也很快。</h3> <h3>  这是航拍的曹阳新村的一角。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解放后全中国兴建的第一个人民新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意义。许多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陆续在此安家落户。经过60多年的建设,曹杨新村已发展为拥有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环境,交通等资源的大型成熟社区,人居环境优越。</h3> <h3>  这照片是上海铁路南站,始建于九十年代。当时上海发展快,上海站(俗称上海新客站)已经不堪重负,所以开建上海第二个铁路客运站。建成后,发往杭州等方向的各次列车逐步移到上海南站。后来又有了上海西站(真如站)和虹桥火车站,上海东站现在也在建设中。</h3> <h3>  大城市都少不了城市快速路。上海以内环线加上一纵(南北高架)一横(延安路高架),形成一个“申”字形的快速路交通网,再加上中环、外环,还有沪闵、逸仙、嘉闵、华夏等高架道路,组成较为完整的骨干道路网。这还远远不够,新的高架道路还在不断建设中。照片中展示的是“申”字的中心点——延安立交。这是位于市中心的一个大规模立交,共七层(含一层人行立交,照片中的红色部分)。著名的“龙柱”就在这立交的中心点。</h3> <h3>  这是位于上海松江区的辰山植物园的航拍。松江区有包括佘山在内的12座海拔不足100米的小山,辰山是其中之一,海拔71米。山脚下有解放前采石留下的深坑两个,深约60余米。照片中可看到辰山被开采后留下的痕迹。这里现在已改建成上海的第二个植物园,辰山和深坑都被改造成了景点。</h3> <h3>  这是上海现有的轨道交通的车辆:地铁、城铁、高铁和磁悬浮。其中磁悬浮是目前全国唯一正常运营的一条,从龙阳路至浦东国际机场,全长30余公里,列车最快速度可达430公里/小时,跑完全程也就7~8分钟。因各种条件的限制,磁悬浮技术现在并未大规模应用,上海这条线更多的只是为了科研、示范、观光用。</h3> <h3>  21世纪以来,道路条件逐步好转,线路(含地铁)布局合理,客流也趋于均衡平稳,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公交开始大规模使用这种车型。目前,这种车型也趋于淘汰,正在被新能源车型逐步取代。</h3> <h1><b><font color="#ed2308">未来篇</font></b></h1><h1><br>  规划馆,上海的未来才是它的重点。</h1> <h3>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一片冲积平原,总面积在全国来说只是屁股大的一块地方。但<b>上海的地下有矿!</b>没听说过吧?从展板上可以看到,上海地下至少有两大资源。一是在地下浅层有地热资源,规模不算小,可用于采暖;二是在金山区张堰一带有地下铜、银矿矿床,储量中等。只是目前受环保和经济方面原因的制约尚未开发。</h3> <h3>  重点来了。在规划馆的三楼,整个楼面几乎没有间隔墙,形成一个大厅。这大厅就做成上海市区的未来规划模型。如此大规模的模型我以前从没见过,第一眼望去分不清东南西北,完全懵圈。最后在中部找到陆家嘴、东方明珠和黄浦江那个超过90°的湾,这才凭此分辨出方向,并沿着黄浦江找到南浦和杨浦两座大桥。但我还是搞不清照片近处的那条大道和高架是现实中的哪条道路。旁边有人提醒我说,这是规划模型,跟现实还不是一回事。原来如此!</h3> <h3>  这张照片我搞清楚了,现在是面朝北。纵向那条有灯光的高架路是南北高架,横向的是延安高架,交叉点就是那“龙柱”所在地。这个楼面的规划模型实在太大,以后再来看,要带上望远镜。规划模型的边界就是上海的内环线,同时也包括了一小部分内环线以外的地区,比如说南面的世博区。</h3> <h3>  这张照片拍得比较清楚,是因为这一部分比较靠近整个模型阵列的边缘。黄浦江近处是卢浦大桥,远处是南浦大桥。南北高架与内环线南段的立交在照片左侧,清晰可见。黄浦江两岸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遗址,照片最右侧可看到当时的中国馆,现在已改造成中华艺术宫。</h3> <h3>  这张比较容易辨认。近处是南浦大桥,远处是外滩和陆家嘴。</h3> <h3>  我最关心的还是我居住的地方,将来会被规划成什么样子?由于已经辨清方向并有了经验,我在模型阵列的西南角轻松找到我家附近的华亭宾馆、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并据此找到我家所在小区的九幢高层建筑。在模型阵列中,它们虽然显得如此渺小,但它们还在,仍存在于上海的未来规划中。</h3> <h3>  上到规划馆四楼,发现四楼还有一个环型的平台,可以站在这里居高临下,清楚地看清三楼规划模型的中间部分。上面这两张照片就是在四楼拍的。</h3> <h1><b><font color="#b04fbb">其它</font></b></h1><h1><br></h1><h1>  规划馆中还有大量的展板、实物和展厅。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详述了。<br></h1><h1>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一个环幕影视厅,人站在中间,四周是全景屏幕,如临其境。环幕上面循环播放的是展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内容不错。但不知为什么,我看这个环幕影视感觉到头晕,看到一半就退出了。其实我耳朵中的平衡器官功能很正常,曾经坐船经历过大风大浪却从不晕船,这次不知为什么。</h1><h1>  虽是周末,但进馆参观的人并不太多,且老外观众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一个一比一大小的地铁车模里,我遇上两位漂亮的金发女孩,大的七岁小的五岁,一点也不认生,非常可爱。她们的父母在外面看展板,我就用蹩脚的英语跟她俩搭上腔,嘻哈了半天,增添了一份乐趣。</h1> <h3>  规划馆的五楼是休闲楼层,有好几个“吧”,还可以观景。上面这照片是在那上面拍的实景,近处的道路是人民大道,远处的高架是延安高架,照片右侧是上海博物馆。高层建筑在上海已成为常态,到处都是高楼林立。老上海们,把照片放大,您能找到“上海大世界”吗?</h3> <h3>  走出上海规划馆,在马路对面给它来个夜幕降临中的全景。</h3> <h1>  上海规划馆门票价格30元,60岁以上老人和学生凭证半价,军人和有大人带领的儿童免票。这个价格还是比较亲民的,至少对得起那个超大的规划模型。</h1><h1>  下午五点准时闭馆,工作人员很有礼貌地请我们移步走向出口。出了规划馆仍然回味无穷,这一趟没白跑。<br><br>2019-1-12<br></h1><h1><br><br><br></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