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深秋的湟源,天高云淡,硕金满目,处处皆美,处处皆醉。在这清爽的季节里,有一个老朋友,让我牵挂,它就是宗家沟后山的湟源小石林,夏季里它美如墨玉,秋季里这块墨玉又换了什么妆容呢?</h3> <h3> 在期盼中,我们顺着以前走的路到了波航乡,但不凑巧,今天这里临时封路,于是改道从和平乡家牙麻村进入,光听村名,感觉这一带肯定是两山夹立,山谷浓荫遮蔽,可进入以后,这里反而比较开阔,村庄规模也不小,新建的农家小院整齐划一,小院前九月菊,大树提等花争奇斗妍,时不时还有小车停在院前,老人们聚在一起,晒着太阳闲聊,小孩们则帮着大人在地里收马铃薯,牛羊安然的在田野里吃草,山鸡警惕的在草丛中觅食,一派幽静淡然的田园风光,仿佛时光在这里变慢,有点现代版的桃花园记的感觉,没想到无意的改变路线,却收获到这样纯美的画面。</h3><h3> </h3> <h3> 看到如此安逸的景致,我想起诗人海子说过,理想化生活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这对每个人而言基本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在高原城市里生活的我,身体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一到周末,就像飞鸟出笼,扑入大自然的怀抱。我的理想生活就是有一所房子,背靠大山,面朝原野,看朝霞焕彩,听仙乐飘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心境,不仅是这里的农夫的专利吧,但他们也许体会不到这种美好,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压力让他们往往忽略身边的美景,“围城”理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成立的,我们也不会幸免,如果互换,我做为一名农夫,那也是“草盛豆苗稀”吧?</h3> <h3> 在移动的美景中思考,看窗外高天做睛,霜叶绣红,南山上的黄刺红如织锦,像晚霞遗落在山谷,听说这是一种药材,外皮可以入药,性质苦寒,可以清热去火。谁想到它热情似火的外表下,包裹着清静如水的内心,霜重色愈浓,让深秋的色彩在这里成为焦点。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很可能就在两个极端游走,而它能做到统一和谐,确实不易。</h3> <h3> 十几公里的行进都在秋的色彩变换中前行,初时红绿交织,再入秋草泛黄,当看到远山上积雪皑皑时,石林也初露端倪,山坡上的几座小石林,像屏风一样耸立,又像厚重的线装书,横卧在山岭上,它身后的积雪,像纯洁的哈达,在欢迎我们的到来。</h3><h3> 拐过一个山口,就到了宗家沟的后山了,成片的石林出现了,绵延两三公里,这里的石林确切的说是石峰可能更贴切一些,小石林是我给它们起的名字,不知是否恰当?</h3><h3><br></h3> <h3> 一提到石林,自然会想到大名鼎鼎的云南石林,那是我们国家代表性的景区,闻名中外,我也去过,可出于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在我眼里,虽然眼前这片小石林养在深闺无人识,甚至本县的人都很少知道,但基于多次对它的拜访和观察,加上它特有的性格和特质,我还是更喜欢它,它和云南石林迥然相异,云南的石林几乎都是纯石质,造型嶙峋,甚至狰狞,基本上是灰黑二色,比较低矮,也拒绝植物在上面生长,人们可以摸着光滑的石头,在像迷宫一样的石林中穿行。</h3> <h3> 而这里的石林,由于受到土地的滋养,从群山中生长出来,有着高原人刚毅不屈的性格,基本上都比较高大,你必须仰视;这里的石林色彩丰富,它有宽阔的胸怀,不拒绝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光临,“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宽容万物的同时,也成就了它丰富的色彩,石质本身是浅黄色为主,形似美玉,植物随着季节的变换,给这块美玉披上不同的外衣:春雨中它黄绿相间,形似岫玉,夏风中它苍翠欲滴,美如墨玉,秋阳中红黄相融,宛如红玉,冬雪中无暇洁净,纯如白玉。云南石林四季如一的单调灰黑,怎能和它相比呢?</h3> <h3> 还有它的造型让人喜爱,给人一种和谐向上、挺拔俊秀的美好感觉,绝无嶙峋狰狞。它从山坡上生长出来,又分散出许多小的分支,远看就像各种动物在聚会,有猴子望月、金蛇出洞、青蛙观天、黑熊作揖、灰兔扑食等,大的动物造型中又嵌套着小的动物,好像走进了一个动物乐园,如果你的想象力够丰富,还有很多造型让你命名。又感觉是在将军聚会,每个大的山头都是一个将军,这些将军都齐整肃穆,全副武装,在抬头仰望天空,好像一声号令,百万雄师就会马上行动。</h3> <h3> 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于这些石林顶部几乎都是小三角形,好像蘸满墨汁的毛笔,倒立的插在山头,那些粗壮的毛笔要以蓝天为背景,书写“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诗句,而那些纤细的排笔,好像要饱蘸秋天的色彩,在飘动的白云上画一幅立体的国画,整体看石林的造型,粗旷、高大,像一位高原大汉,手执铜琵琶,在歌“青海长云暗雪山”。</h3> <h3> 这里的石林最值得骄傲的,是它有独特的香味,这是云南石林可望不可及的,由于有许多苔藓附着在山石上,为高原上一种独特珍贵香料植物提供了最好的栖息环境,那就是当地人称为草香的植物,这种植物香气浓烈,是当地巧手的妇女端午节做香包的填充香料,香气幽幽,沁人心脾,经久不散,但采摘比较困难,因为都生长在高大山石的背阴处,但还是难不倒彪悍强壮的高原汉子,每年端午节当地小孩子的香包里都散发着石林的味道。</h3> <h3> 这里的石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造型高大威猛,没有功夫一般的人是上不去的,它欢迎鸟雀和小动物光临,香草、苔藓也是它的常客,野鸽在上面安家,它接纳一切热爱它的生灵,但不喜欢人们攀爬,其实也没必要攀爬,有些美好的事物只需要你远观而不需要你近瞧,走近石林,你会发现,风霜让石林风化,岁月让它龟裂,沧桑凄凉,但从远处看,它美如润玉,还有点缀它的黄刺,如燃烧的火焰,让石林呈现处鸡血石一样的感觉,但如果近瞧黄刺,叶子千疮百孔,颜色也参差不齐,会让你有点失望,但保持一定的距离,就会发现独特的美,石林对距离产生美,做了最好的诠释。</h3> <h3> 所以我坐在离石林较远的山坡上观察它们,秋阳将暖意撒向石林,沐浴在秋阳中的石林,是一幅绝佳的立体写意国画!云淡风轻下极目,霜叶在小石林上点燃激情,“坐看云起时”,才折服自然的造化神力,初秋的风像一个玉面书生,点笔几下,就将秋天的色彩播撒在石林,深秋的风却是一个佩剑将军,疾风中让秋霜出击,石林处变不惊,安然加深这幅国画的色彩。</h3> <h3> 午后的阳光慵懒而惬意,秋阳中的石林更大气豪迈,是大自然妙手偶得、刀劈斧凿下的杰作,石林挺拔于天地,厚重中彰显出淳朴,这一峰峰,一簇簇,在秋草的掩映和经霜的灌木丛的点缀下,是一幅古意盎然,透着书卷气息的卷轴画。风霜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混和着岁月在它身上雕琢,它在苦难中隐忍,在烈火中涅磐,才呈现出苍凉雄浑的造型,而我沉迷于大自然的杰作,看峰峦叠嶂,绵延不绝,叹造化之神力。我想如果让《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看到此情此景,会激发他创作的灵感吗?大自然这个工匠和真正的国画大师结合会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h3> <h3> 此时的石林又宛如一个个漂浮在大海上的岛屿,蓝天就是大海,白云就是船帆,我在岸边吟诵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诗意中,石林又幻化成一个个厚重朴实的丹城汉子,热情、率直、刚正不阿,他的梦想是把船划到远处靠岸,登上它日夜凝视的雪山,把自己的彩带奉上,换取雪山身上的哈达。因为雪山就是热辣奔放的丹城少女,造山运动前,它们本在一块相厮相守,如今只能隔空相对,眉目传情,以风为媒,互传情愫,但也不必遗憾,雪山的冰清玉洁辉映着小石林,让它更加淡然宁静。</h3> <h3> 在感慨中,我走入了山谷的底部,这里绿草如茵,索溪潺潺,牛羊在惬意的吃草,依然是一副盛夏的模样。这难道是石林对秋天的不屈和抗争吗?在山谷底部向上仰望,石林又变成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在仰望天空,参加动物合唱团,白云就是他们的指挥,他们憨态可掬,万分投入,旁边窈窕的石林在红色织锦的缠绕下,像一个个挥舞彩带的飞天,在这些动物的伴唱声中翩然起舞。</h3> <h3> 在这幅立体的写意山水前逗留,每一时都会浮想联翩,每一刻都会诗情涌动,它承受着风霜的侵蚀,却日益强壮、它经历着岁月的考验,却更加大气豪迈,它的不屈、它的包容,它的隐忍、它的凝重给我们这些浮躁不安,每天对名利趋之如骛的现代人上了很好的一课,让我们的审视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加淡定。此时每一座石林在我眼前又幻化成一部部竖立的辞典,初读很薄,再读却很厚,它启迪我思考,让我仿佛读懂了李白和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感觉。</h3> <h3> 夕阳钟爱着石林,将晚霞和石林烧成一片,我在不舍和留恋中离开了小石林,路上,我突然想,月夜中的小石林,是如何一种情形呢?月华如水倾泻在石林上,月光和美玉交相辉映,是不是“丹城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石林”呢?</h3><h3> 湟源石林,我们彼此相欠一个月华之夜!</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