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家书

浪漫一生

<h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h3><h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h3><h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h3><h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h3><h3> 唐 杜甫 《春望》</h3> <h3>  清闲在家,整理书房,再次翻开一沓发黄了的书信,思绪的闸门大开,往事像洪水一样喷涌而出,那段曾经拥有、永不忘却的岁月历历在目。</h3> <h3>  书信是父母兄弟姊妹写给我的,是家书,共计115封。一直以来,每一封家书我都把它视为无价之宝,到过很多地方,换了多个单位,跨越二十七个春秋,它们始终伴我身边,我不在可以,但它们要存在。</h3> <h3>  115封家书,从1992年1月7日起至1996年11月3日止。这段岁月,正是我从军入伍远离家乡、励志奋斗军校毕业的时间段,家信解我思念、给我力量、助我成长。</h3> <h3>  这是我在部队收到的第一封家书,是父亲的亲笔信。父亲是很少给我写信的,一共寄给我5封信,其中3封是亲自写的,另外2封由儿女代写。父亲的信总是很短,寥寥数语,简而言之,叮嘱的话,鼓励的话,再告诉一点高兴的事,“三哥楼房盖起了”“又添了一个外甥”……。但父亲对我的期望高过任何一个人,“努力学习,苦练本领,保卫首长而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真的是希望我走出农村,凤凰展翅,鱼跃龙门。当我戴上军功章第一次探亲回家,父亲专门拉着我陪他在村里转了一圈,一直笑容满面。当我考上军校寒假回家时,他专门为此办了一次酒席。真是儿女有出息,做父母的脸上才有光。信还在,音容笑貌依然印刻在脑海里,但人已不再,几回回梦里相见,亦是阴阳两相隔,醒时清泪挂腮边,无奈何。</h3> <h3>  “……如果你能感受,大海在汹涌,远方在召唤……放马——远行”,这是我六哥写给我众多信中的一封信。每当读到这封信,就让我想起长江公安码头离别的场景,参军的队伍与送别的人们人山人海、密密麻麻,拥挤着缓慢地从江堤顺坡而下,队伍开始登船时,人群躁动了,渐渐地我们俩紧握的手,因为拥挤,不得不从腰下越过头顶,最后无奈地松开。当手指钩再也不能钩住时,我使出浑身之力,奋然冲向轮船奔到船顶,在万人之中搜寻他的身影,以致于背包挤掉了也没有感知。轮船开动的汽笛响起,甲板上的人和堤岸上的人扯着嗓门千呼万唤,拼命地挥舞着双手,我发现他消瘦的身体站在大堤之上,同样呼喊着舞动着,就像巨人一样印在我眼里。轮船缓慢前行,但我却觉得太快了,呼喊归于平静,身影渐成模糊,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猛然之间远离亲人、远离家门、远离故土,是多么地难分难舍。我六哥给我写信最多,是兄弟姊妹中第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跳出农村走向城市的,是我最真实最靠近最直接的奋斗榜样。那些年,正是他充满理想、芳华正茂之时,经常在信中与我谈理想、谈人生、谈奋斗,春潮涌动,激情澎湃,满满地正能量,满满地豪情万丈,满满地生活阳光。</h3> <h3>这是我唯一的亲弟写给我的信,行云流水,尤如书法。十七八岁之时,穿戴潇洒,处事莽撞,想法天大,做功甚微,好似这个年纪的代名词。他给我写信亦不少,对我在部队很关心,但信中主要谈自己的想法多,隔一段时间就冒出一个新想法,当兵、上大学、上班、学厨师、做生意等等,都想过,思想很活跃,脑瓜转得快。现在好了,想过的事情没一个真正做成,没想过的事现在做了很多年,而且还做的很好。现在想来,我写信给他,没被我影响,他写信给我,没被他影响,但结果都好,兄弟感情也蛮好。</h3> <h3>  还有大哥、二哥、三哥、五哥、姐夫、海燕写的信,就不一一叙述了。已经走上了回忆的年纪,但还没有在彻底的回忆之中,还在奋勇拼搏,待真正沉下心来之时,好好叙述。把你们的信拍成照片,也能体味一下吧!</h3> <h3>  115封信,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通信不太发达的年代里,写信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115封信,是文字无法表述的思念,亲情骨肉、血脉相连,都叠加在每一封信里。115封信,在我心里封封抵万金,随我到老伴我终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