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月11日,木棉花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再次相聚介休三幼,举行“科学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研讨活动。</h3> <h3>导师李晓红指出本次活动以科学活动案例分享为主,通过案例分享、指导教师点评、集体研讨提升的形式开展。主要目的是让老师们通过案例交流形式分析幼儿行为并找出科学活动实施中教师组织的有效策略,提升教师对生活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水平。</h3> <h3>本次活动由“木棉花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张俊平主持,主要包含以下四项内容:</h3><h3>一、工作室推选三位成员分享优秀实践案例</h3><h3>二、指导教师施风莲、武纯贤进行案例点评</h3><h3>三、指导教师张俊平结合案例组织集体研讨</h3><h3>四、导师李晓红组织全体成员体验科学游戏</h3> 案例分享 <h3> 👉义棠中心幼儿园老师——侯慧琪介绍</h3><h3> 大班案例《吹泡泡》</h3> <h3>侯老师的案例分调查篇、实验篇、延伸篇、分析篇四个部分,从案例发生的背景到孩子们探究的一点一滴,记录详实、鲜活生动、条理清晰,完美呈现了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最后“分析篇”中理论语言的提炼,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h3> <h3> 👉剑桥幼儿园老师——杨玲介绍</h3><h3> 大班案例《奇妙的影子》</h3> <h3>杨老师的案例从户外踩影子,暗室内利用手电筒探索影子的秘密,观赏体验皮影戏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究、发现,获得有关光影知识方面经验的提升。</h3> <h3> 👉育苗幼儿园老师——李恒瑞介绍</h3><h3> 大班案例《我的影子》</h3> <h3>李老师的案例中幼儿是积极的探索者,紧紧围绕孩子们感兴趣的五个话题进行探究:户外找影子、影子去哪儿了、影子的方向、量量我的影子、身影分离,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均得到有益的发展。</h3> 案例评析 <h3>指导教师施风莲针对大班案例《吹泡泡》进行评析,她认为: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精心取舍,选择了最具有探究价值的四个问题,这些问题的价值是体现在:</h3><h3>🌷具有真实性: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由幼儿的兴趣引发的真实问题,是基于幼儿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基础之上的探究活动。</h3><h3>🌷隐含事物关系:吹泡泡工具的形状与泡泡之间的关系;泡泡的大小与吹泡泡工具的关系等,这都是大班幼儿适宜探究的关键经验。</h3><h3>🌷整个探究过程以幼儿的亲身实践、直接感知、操作体验为主,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h3><h3>🌷教师运用语言上的鼓励、材料支持、工具的提供等策略,层层推进,引发幼儿的深入探究学习,获得科学经验的提升。</h3> <h3>指导教师武纯贤因外出培训没能到场,但她针对杨玲老师和李恒瑞老师的案例从外地发回指导建议如下:</h3><h3>🌷两位老师的案例都是有关“影子”的探究,但孩子们探究的关注点却各不相同,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也正说明了我们老师是非常有心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h3><h3> 🌷杨玲老师能从教师角度转变为从幼儿角度观察,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讨论,验证,最后自己解决问题,做到了以幼儿为主。</h3><h3>🌷李老师是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和孩子的互动以及各个游戏的生成注重语言组织,对每个游戏环节进行了小结,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h3> 集体研讨 <h3>张俊平老师围绕案例《我的影子》中的精彩环节——“身影分离的探究”,组织大家互动研讨。</h3> <h3>她带大家共同回顾科学探究过程应该包含: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形成结论、解释预测,这些环节进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h3> <h3>张老师结合实例给大家详细解读各个环节中教师指导的要点和注意事项:</h3><h3>🌷确定探究对象,提出问题</h3><h3>🌷鼓励假设猜想并形成记录</h3><h3>🌷设计解决发方案,选用合适的探究方法</h3><h3>🌷支持幼儿实验,进行观察记录</h3><h3>🌷引导幼儿表达和交流</h3><h3>🌷提聆有价值的问题</h3><h3> 听了张老师的讲解,大家茅塞顿开、频频点头表示赞同。</h3> 游戏体验 <h3>最后导师李晓红组织大家一起体验科学游戏。</h3><h3>🌷科学原理:当杯子装满水、盖上一张纸片后,杯中就没有了空气。此时,外界的大气压强会对纸片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使它托住杯子中的水。</h3><h3>🌷为什么水也没从小孔漏出呢?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会在纸片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薄膜,阻止水从小孔中漏出。</h3> <h3>扎满针孔的手工纸竟然能撑住满满一纸杯水,大家如同孩子一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会议室中爆发出老师们成功的欢呼声和阵阵笑声。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到让孩子大胆探究的快乐所在!</h3> 活动小结 <h3>导师李晓红进行活动总结,她指出:</h3><h3>🌷教师需了解幼儿的经验建构并非一次活动就能达成的,需要不断的操作体验,开展深入、持续的科学探究。 </h3><h3>1.设计思路应从宏观转变为聚焦,将活动做细、做透。</h3><h3>2.明白关键经验与活动目标的区别,关键经验是需要通过若干个活动形成的经验;活动目标仅仅是针对本节活动需要完成的。</h3><h3>3.做到“搭好平台,备好材料,闭上嘴巴,退后一步”。</h3><h3>4.科学教育更多以关注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兴趣,教师需要通过预设-生成或顺应-转化途径支持幼儿经验建构。</h3><h3> 🌷科学活动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还是两者交织,教师都要考虑3个要素:</h3><h3>★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h3><h3>★幼儿能探究或通过探究能获得经验;</h3><h3>★有教育价值,体现科学领域或某一年龄段关键经验;概括一句话就是:让幼儿乐学、能学、应该学。</h3><h3><br></h3> <h3> 新的一年开始了,李晓红老师送给大家新年的祝福:感恩2018年大家一起相聚、一起学习、一起碰撞、一起收获。期望2019年我们再一起出发,一起探索、一起展望。让幼儿园探究式科学的实践研究切实落实到园所中、幼儿的生活中。工作室提前预祝老师们:春节快乐!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