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老人刘松岩新著《明清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问世

笔墨烟云

<h3>内容简介</h3><h3>《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已印刷近二十次。本书为《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的姐妹篇,是年逾九旬的刘松岩先生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结晶。</h3><h3>本书参照的范画,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及张路、蓝瑛,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及吴历、恽寿平,清代四画僧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的作品,通过技法讲解,便于初学者了解明清绘画的基本脉络。</h3><h3>本书从解图、临摹要点、勾勒、皴、擦、点、染墨、设色七个步骤,详细讲解如何理解范画及如何临摹,便于初学者尽快入门。</h3><h3>书后附有《中国历代画论重要论点浅释(续)》,刘松岩先生共写有《中国历代画论重要论点浅释(简称画论释词)》48条,前半部分已刊在《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上,这是后一部分。供读者在学习山水画技法的同时,初步了解传统山水画理论。</h3> <h3>作者在翻看刚刚印刷完的样书。</h3><h3><br></h3><h3><br></h3><h3><br></h3> <h3>录制技法示范视频。</h3> <h3><h3>前&nbsp;&nbsp;&nbsp; 言</h3><h3>刘松岩生于1927年10月。他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并对绘画产生兴趣。1940年在北京育英中学学习时,喜爱国画、书法,经人介绍到贾羲民先生门下开蒙。在随贾老师学习的同时,也到溥松窗先生家馆听讲。贾老师年迈多病,将他介绍给吴镜汀先生。吴镜汀先生教学不用范画,只凭记忆就可以把历代名画的技法一一示范,这给刘松岩留下深刻印象。从此刘松岩专攻山水,兼学书法、诗文。<br>1945年抗战胜利,刘松岩考入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第八分班(即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在“艺专”时受到黄宾虹、秦仲文、胡佩衡、田世光、李智超诸位先生的教导。又在雪庐画社和四友画社学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br>在艺专时,他曾组织“临大八班国画系一年级师生画展”,还有三次《研社》画展。刘松岩曾在北平《纪事报》发表《研社二届画展宣言》,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画固然需要改革,但是‘改革’并不是让我们把几千年来先贤的心血向外国投降,中国自有崇高的文化,唯有她才能代表民族精神……”北平临时大学结束,刘松岩先后考入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参加中共华北局组织五省二市大学生在行政学院的培训,分配到海淀区人民政府工作。<br>1957年“大鸣大放”,徐燕孙、王雪涛等六位老画家邀请北京国画界人士在荣宝斋座谈。刘松岩是其中最年轻的。他的发言内容是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传统国画,并为画传统国画的老师们不受重视鸣不平。不久,徐燕孙被戴上国画界“画霸”的帽子,启功被划为“右派分子”,刘松岩被点名为徐燕孙、启功的“爪牙”。<br>&nbsp;“文革”结束后,刘松岩调到东城区少年宫做了13年书画教师,辅导学生及进修的美术老师。他在少年宫分别开办了小学生、中学生、中小学美术书法教师书法班、国画班。在山水画教学上,刘松岩研究了“四步骤教学法”,即把一幅范画,按作画的顺序分为四个步骤:一勾、二皴擦、三点染、四设色。他讲课时把宣纸贴在黑板上,按步骤示范,边画边讲。<br>退休后,刘松岩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聘为教授,授课19年,共为9期学员授过课,主要教授山水画,一直坚持讲课到八十岁。到函大任教之后,为了教好学生,他和侯长春(已故)、女儿刘黛琳老师,共同编写了《中国画知识与技法》。刘松岩还写了《传统书画,风雨百年》,这篇文章梳理了百年中国画发展的进程,是一篇难得的文献性资料。<br>刘松岩的祖籍在河北抚宁牛头崖村,紧邻山海关。学生时代他曾登上山海关长城,从那时起,他就期望有一天用自己的画笔描绘长城。退休后,刘松岩遍访名山,为长城写生,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经过多年的尝试、探索,多套长城组画得以问世。<br>《长城万里祖国同春&nbsp; 刘松岩用十二家法写景》,画法仿照自五代至现代十二位最有影响的山水大师的不同画风,有五代时荆浩的细笔画法,董源、巨然的披麻皴画法,北宋范宽的雨点皴法,李成、郭熙的卷云皴法,南宋马远、夏珪的斧劈皴法,明代唐寅的乱麻皴法,戴进的乱柴皴法,蓝瑛和清代石涛多变的皴法等。这幅作品展现了刘松岩对中国画前辈的尊重和对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娴熟把握。<br>75岁以后,刘松岩陆续用整卷皮纸创作完成《万里长城长卷》、《中国万里长城全景图卷》。至2008年重阳,在他80岁时,《万里长城全卷》完稿,他终于完成儿时的夙愿。<br>刘松岩先生是传统山水画的坚守者,同时也是创新者。他非常清楚,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启功先生称赞刘松岩的山水画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他的画作,既有前人的笔墨,又有浑厚华滋、自然天成的独特个人印记。<br>2011年9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等单位在中国美术馆主办了《长城万里祖国同春——刘松岩从艺七十年传统山水画展》。<br>与刘松岩先生神交,是2005年。那年,我提出将图书市场调研机构的“开卷”统计引入出版社。我发现,人民美术出版社登上畅销书榜的书,经常出现的有两本,一本是《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1998年出版;一本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析——历代传世名作步骤图》,2006年出版。作者就是刘松岩。《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解析——历代传世名作步骤图》在编辑过程中,社里曾有不同意见,我告诉责任编辑郝丽丽,这个选题好,一定是畅销书。《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已经再版14次。书看上去并不起眼,设计及纸张材料也不突出,但它排在销售排行榜前列。为什么?因为内容,其山水技法简捷实用,适于初学者使用,其传统教法与社会上广大教师观念相近,价格适中。除了上述两本书,再如《芥子园画传山水实用教材》《案头画范 刘松岩画山水》等,刘松岩的著作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竟有9种之多,这也是不多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刘松岩对出版社的信任,一方面说明出版社对刘松岩先生的重视。以他的美术技法图书发行量来说,称刘松岩为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也许更合适。<br>刘松岩,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坚守者,践行者,传播者!<br>这几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刘松岩先生的著作。《明清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是《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姊妹篇,希望得到读者的欢迎。<br> 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nbsp; 林阳<br></h3> <h3><p>六、仿蓝瑛笔意<br>蓝瑛(1585-1664)【明】字田叔,号蜨(蝶)叟、西湖外史等,晚号石头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画从黄公望入手,上窥晋唐两宋,遍仿元代诸家,追求古法。中年自立门庭,晚年自成一格,系浙派后期代表人物,“武林画派”之开创者。画史云:“画之有浙派,始自戴进,至蓝瑛为极。”有人说硬、板、秃、拙“肇于戴进,成于蓝瑛”,批评蓝瑛画无文人之逸气。蓝瑛之“硬”代表浙派风格,别有韵味。<br>解图<br>蓝瑛画风多变,临历代名作皆有自己的笔意。题为仿古,实有新意。临蓝瑛作品,既有古法,也有新意。蓝瑛用笔刚健,后人评他作品有霸气,要注意这个特点。他画山画树都有霸气,甚至画船或房,也有特点。临摹他的作品,要多学他的特点,防止过于霸气。<br>此图参考蓝瑛立幅册页,原图房屋建在画面中央,挤满水面,现将河面展宽改为立幅。<br>临摹要点<br>此图可分三个部分,右下近景为“起”,中部左侧坡石、林木、房屋为“转”,后面山峦起伏为“合”。</p><p><br></p><p><br></p><p><br></p></h3> <h3><p>临摹步骤:<br>第一步骤:勾勒 <br>先用木炭条将三部分画面分割,近景为一大三角形,左侧中部只占一小条,后面主山占上半部。然后用木炭条在各自范围内安排树石、房屋,再用淡墨勾轮廓线,最后按近浓远淡、近实远虚的要求勾勒。</p><p><br></p><p><br></p><p><br></p></h3> <h3><p>第二步骤:皴<br>蓝瑛皴法自成一格,打破斧劈与披麻的界限,自由挥洒,但不要出轮廓线。<br>提示:用狼毫或其他硬毫笔,中侧锋并用,但要严格掌握皴线淡于勾线这一原则。</p><p><br></p><p><br></p><p><br></p></h3> <h3><p>第三步骤:擦<br>蓝瑛作画皴擦并用,在前边皴的步骤中可以看出有擦笔,但还不够,本步骤补一些擦。连皴带擦已是侧锋运笔,可以把笔再侧一些。一般执笔,手心向左,手心向右;擦笔执笔,手心向上,手背向下,手指执笔,笔杆与纸面约30度。</p><p><br></p><p><br></p><p><br></p></h3> <h3><p>第四步骤:点<br>蓝瑛此图点子甚多,树叶有攒三聚五点(即三点或五点,从外向一个核心点,顿笔在外围),有三点或四点(“个字”或“介字”,扇形,如“点”字下边的四点),有横点,有水草(从根部起笔,到上部提笔出锋,顿笔在根部,尖笔在梢部),这些笔画都与书法用笔息息相关。</p><p><br></p><p><br></p><p><br></p></h3> <h3><p>第五步骤:染墨<br>染树叶与青苔,可以将调好的淡墨,先从树中央向外染,中央较深,外围越往外越淡。另一种染法是点染,即原来点什么点,现在用淡一点的墨点第二次,如果不够,还可以点染第三遍。注意,墨的浓淡应有变化,切忌用同一种墨色多次重复。点苔也用同样手法,更不要在点过的地方照样描画,而要错落地点,在一棵树上不要出现两种点。<br>提示:按道理点子应近大远小,近浓远淡,可是古代画家并不管这一套,以致很多名家的点子都远近一样大,一样黑。我辈并非大师,还是应该有所注意,远近关系虽不能与照相机比例一致,能分出远近关系总是好一些。</p><p><br></p><p><br></p><p><br></p></h3> <h3><p>第六步骤:设色<br>浅绛设色,绛即红色,浅绛指以赭石为主的设色。包括花青及其他浅淡的色彩都叫浅绛,实际指淡彩。<br>赭石:染树干、建筑物木结构、舟船、人脸、草帽、山石亮面。<br>花青:染远山、水纹。花青加墨即墨青又称螺青,染树叶、苔草、衣服。<br>提示:此图只用了赭石、花青两色,如果安排合适,胜似多种色彩,这是文人意笔画的特点,值得研究。</p><p><br></p><p><br></p><p><br></p></h3> <h3>一、仿张路扇面《观瀑图》<br>张路(1646-1538)【明】字天驰,一作天墀,号平山,祥符(今河南开封)人,终生不仕。工书善画,画山水多以气势取胜,笔法豪放,被后人讥为“狂态邪学”。师吴伟,是江夏派中坚人物。</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二、仿沈周《千山一白》雪景<br>沈周(1427-1509)【明】字启南,号石田,晚年自称白石翁。长洲湘城(今江苏省吴县湘城)人。学识渊博,终生不仕。出身于书画世家,兼师杜琼、陈宽等名家。出入宋元名手,中年宗黄公望、吴镇,唐寅、文徵明出其门下,四十岁前多做小幅,人称“细沈”。为吴门画派领袖,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三、仿文徵明山水大意<br>文徵明(1470-1559)【明】初名璧,一作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学画于沈周,后宗宋元诸大家。任翰林院待诏,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是继沈周后“吴门画派”的重要人物。著有《莆田集》。</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四、节临唐寅山水卷<br>唐寅(1407-1523)【明】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翌年三十岁,因科场舞弊案牵连入狱,被发往浙江为吏。唐不赴,从此灰心仕途,筑室桃花坞,致力书画,卖画为生,流连诗酒,中年后皈依佛门。<br>初学于周臣,自出新意,深得历代诸大家笔法,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之线条皴法。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六如画谱》、《六如居士全集》等。</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五、仇英山水笔意<br>仇(用于姓氏读裘qíu)英(约1482-1559) 【明】字实父(同甫),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后移居吴县(江苏苏州)。初为漆工,周臣发现其有异才,收为弟子。得文徵明称誉,知名于时,临仿名笔可乱真。晚年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家,为之摹仿历代名迹。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六、仿蓝瑛笔意<br>蓝瑛(1585-1664)【明】字田叔,号蜨(蝶)叟、西湖外史等,晚号石头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画从黄公望入手,上窥晋唐两宋,遍仿元代诸家,追求古法。中年自立门庭,晚年自成一格,系浙派后期代表人物,“武林画派”之开创者。画史云:“画之有浙派,始自戴进,至蓝瑛为极。”有人说硬、板、秃、拙“肇于戴进,成于蓝瑛”,批评蓝瑛画无文人之逸气。蓝瑛之“硬”代表浙派风格,别有韵味。</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八、王鉴仿古山水笔意<br>王鉴(1598-1677)【清】字玄照,后改元照,号湘碧,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曾孙,王时敏侄辈。崇祯六年举人,官廉州太守,十年罢官归,入清不仕,为清代“四王”、“六家”正统派之首,“娄东派”首领。受董其昌影响,学董、巨及“元四家”。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九、仿王翚笔意<br>王翚(1632-1717)【清】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道人、青晖老人等。虞山(今江苏常州)人。早年得王鉴、王时敏指授,博览宋元山水名迹,融汇唐宋各家之长,注重师法自然,笔墨严谨精深,章法变化丰富,在“四王”中山水风格面貌多样,享“画圣”之誉。康熙三十年应召入京主绘《南巡图》,六年后归里。以书画终老,享年86岁。</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十、仿王原祁《竹溪松岭图》笔意<br>王原祁(1642-1715)【清】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奉旨与人合编《佩文斋书画谱》,主持绘《万寿盛典图》。画宗黄公望,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与王时敏并称“娄东派”, 弟子多,为“清初六大家”之一。</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十一、仿吴历《林塘诗思》<br>吴历(1632-1718)【清】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清初六大家”之一。早年师从王鉴、王时敏。中年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吸收王蒙、吴镇之长,形成自己沉着严谨、浑朴厚重的风格。五十岁时旅居澳门,入天主教修行,五十七岁成为天主教司锋,传教于上海、嘉定等地。吴历出身贫寒,一生布衣,不俯仰权势,人品、画品皆高。</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十二、仿恽寿平树石画法<br>恽寿平(1633-1690)【清】初名格,字惟大。后名寿平,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清初六家”之一。中年时受王时敏指导,得见宋元名迹。后观王翚山水画,叹服其才,因耻为天下第二手,故避而画花鸟,卖画度日,布衣终老。创“没骨花”一派,为“常州画派”创始人。著有《瓯香馆集》、《南田诗抄》、《南田画跋》。</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十三、仿弘仁南岗清韵<br>弘仁(1610-1664)【清】,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盟鸥。法名弘仁,自号渐江上人,死后人称“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曾从事抗清复明活动,后见清王朝的强大,遂到武夷山削发为僧,研究绘画。画从宋元各家入手,尤崇倪瓒画法。以画黄山著称,为“新安画派”的奠基人。 “四大画僧”之一。</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十四、仿髡残《溪洞读书图》<br>髡残(1612-1673)【清】俗姓刘,二十岁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笔墨老辣,富于创新精神。是清初“四画僧”(髡残、弘仁、石涛、朱耷)之一。</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十五、八大山人笔意<br>朱耷(1626-1705),【清】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别号雪个、个山等,江西南昌人。书画署名八大山人,(隐藏“哭之笑之”四字)。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顺治五年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山水学黄公望、董其昌,笔墨简括,不拘成法,自成一家。与原济、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著有画集及诗抄多种。</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十六、节临石涛山水卷<br>原济(1641-?)【清】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全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后人。明亡,父被杀,五岁出家为僧。法号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别号小乘客、大涤子、苦瓜和尚、清湘老人等。早年各地漫游,山水融董源、米芾为一炉,自出新意,后宅居扬州,卖画为生,,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晚年画风独具面目。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对“扬州画派”与近代画风影响极大。</h3><h3><br></h3><h3>步骤图(略)</h3><h3><br></h3><h3><br></h3><h3><br></h3> <h3><p>画论释词(续)选一</p><p>1.国画与中国画、丹青与无声诗&nbsp; <br>《辞海》关于:“中国画”的条目释义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约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以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构图;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同诗文、书法以至篆刻相互影响,日益结合,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工具材料为中国特制的笔、墨、砚、纸和绢。……”辞条中简要地将中国绘画的民族性、体系、分科、技法形式、表现手法、透视、画幅形式、装裱以及与诗文、书法、篆刻的结合等全面地进行了概括。但是关于“国画”的辞条,却过于简单,只释为“中国画的简称”。其实,并不如此简单。中国绘画在解放前多称“国画”,正如研究古经史称“国学”,武术称“国术”,京剧称“国剧”,广东音乐称“国乐”,棋类高手称“国手”一样,皆系国粹。如1931年1月傅抱石先生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自序》的开头就是“在六、七年前,我曾费了七个月的时间,写《国画源流述概》……。去年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校要我担任高中艺术科的国画,我总是叫他们多看些关于国画理论的书……。” 1933年上海国画家组织的“中国画会”,编辑发行了《国画月刊》,当时70岁的黄宾虹先生担任编辑之一。至1957年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胡佩衡先生《我怎样画山水画》书中还有“国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笔墨。评定一幅国画的优劣,价值的高低以及鉴别真假,都和笔墨分不开。……笔墨就是国画的生命,也就是国画的灵魂。”1961年8月9日《上海文汇报》载贺天健先生《学画山水过程自述》中《答客问》开头第一句就是“常有人来和我谈国画传统发展问题……。”<br>解放后,有些油画家对国画独占“国”字异议,中央美术学院一度取消了“国画系”,改为“彩墨”。周恩来总理为调和各方意见,提出用“中国画”代替“国画”。<br>古代中国闭关自守,外国画在中国尚未成气候,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必要提出“中国画”之称。只有外国人这样说,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引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的话:“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说中国的绘画不涂阴影。中国绘画古称“丹青”,古代绘画多用朱砂和石青等矿物质颜料,所以称丹青,设色画早于水墨画。《汉书·苏武传》称:“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汉代造纸只是初创阶段,著书立传用竹木简或丝织品,画功臣像用丹青。《晋书·顾恺之传》称其“尤善丹青”,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曹霸善画马和人物,杜甫赞他专心绘画,不追求富贵。<br>国画一向被誉为“无声诗”,如北宋宋迪《潇湘八景图》人称“无声诗”。与之相对的是诗僧惠洪为八景各赋以诗,自称“有声画”。黄庭坚《次韵子瞻子由题憩寂图》:“泼墨写作无声诗。”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由此也能看出诗与画的关系。</p></h3> <h3>《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首任责编,人美社编辑室主任、编审王石之先生听闻《明清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出版,欣然赋诗一首。</h3><h3><br></h3><h3>贺刘松岩先生新书《明清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出版<br> 六不居主<br>山水大家刘松岩,传统功力世人先,<br>古代名家三十二,笔墨技法皆熟娴,<br>万里长城绘长卷,国宾馆里写江山,<br>教授国画和书法,著书山水唐宋元,<br>十六名家技法解,美社年年需再版,<br>石之有幸作责编,喜获当代芥子园,<br>入室观刘老作画,交得忘年半生缘,<br>既有唐宋元在先,未续明清终遗憾,<br>为著明清十六家,九十高龄仍伏案,<br>耄耋之年不歇笔,编绘明清十六全,<br>辛苦经营三余载,今朝人美社出版,<br>全国山水画学子,人手一册案头边,<br>唐宋元明清山水,勾皴点染步骤全。<br> 2019年1月王石之作于北京天安门<br> 正南一百里六不居闲云草堂静远斋</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刘松岩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其他技法书</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