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北京 . 影象 (之五)

黎明

<h3><br></h3><h3> 如果没有赶上北京大规模拆迁,如果张巍没有从废墟上拣起那块“步步紧”的窗棱,松木窗棱的美丽触动了他内心的忧伤,看到这已经和即将要失去的旧城建築,他下决心想做点什么,于是他辞去报社编输的职任做了个网站《老北京网》起了网名儿,名字叫“掌柜的”到现在已经十八年了。</h3><h3><br></h3><h3><br></h3> <h3>老北京网除了介绍风土民情等等外,2005年又成立了“老北京拍记队”。</h3><h3>每个周末由掌柜的发帖到某处集合拍胡同以保畄影视资料。这是2006年3月的一天拍照地点是东四二条至五条一带。坐着的头戴兰色毛线有红色浅兰色镶边帽子的就是掌柜的,正在画图给大家介绍院落部局的讲究。</h3> <h3>由张巍以一己之力成立引來无数自愿者支持的"老北京网''当时是越办越好,引來无数电视台和各传媒的观注。拍记队每次参加的人数多则百人少则十几名,老中青、外国人都有参加。</h3> <h3>这是在采访一个热爱北京文化的外国人,当时“掌拒的”在各大院校举办老北京风情摄影展反映很好,“掌柜的”也经常上电视接受采访,而且获奖无数。</h3> <h3>热心的住户要请拍记队成员进院拍照。这是一个大杂院,但原來是一个占了一条胡同宽度的大宅门。</h3> <h3>原来很气派的门楼如今搭了不少小平房,显得杂乱无章</h3> <h3>院子里盖的小房子只留下了能二个人通过的通道</h3> <h3>改造的面目全非的院子</h3> <h3><br></h3><h3>躲在角落里的小猫睁着惊恐的眼晴,看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他在想下一秒是跑还是呆在原地</h3> <h3>这个房屋侧面能看出原來建築的气势</h3><h3><br></h3><h3><br></h3> <h3>这是一个亭子,不过现在成了一个房屋。原來这儿可能是个花园</h3> <h3>假山还在,周围盖满了房子</h3> <h3>换个角度看假山,这里应该是个后花园了。</h3> <h3>爬在屋顶上的猫咪夫妇安祥地看着拍记队员</h3> <h3>这是大院子的后门,出來后象做梦一样。看似很平常大门里边,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高贵跌入了平庸。</h3> <h3>这是另外一处院子,应该也是几进的大宅子,如今被小厨房分割地七零八落只剩下够二人走路的通道,拍记队员们争相拍照,房屋很有特色。</h3> <h3>这是稍微宽敞一点的院子</h3> <h3>这个屋角的装饰很别致,很少见到</h3> <h3>放大了看,保存的很好雕刻很精细</h3> <h3>房屋、游廊建築和雕刻只要不破坏仍然状况良好。</h3> <h3>后院的廊子里堆满了杂物,这是一种生活常态了</h3> <h3>房屋保存的还是很好,因为当时的工艺还是很讲究,匠人们不会偷工减料。</h3> <h3>这么大的门道也堆满了杂物,如果遇到危机情况进出都很困难,缺乏安全意识。</h3> <h3>这一天拍摄完成,如果不是“掌拒的”带队自已很少进入别人的院子拍摄,也看不到那么多生话形态,北京的四合院越來越少,电视上演的“xx四合院”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下层百姓的生活中,只有被侵食的面目全非的样子,看着让人心疼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人是要生存空间的。</h3><h3><br></h3><h3><br></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