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又到了天台山国清寺。时隔三十三年。</h3> <h3>这是浙江省天台山的国清寺。陏代古刹。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寺庙规模不亚于杭州的灵隐寺庐山东林寺。</h3><h3>一九八五年夏,应上海文艺出版社《故事会》之邀第一次参加他们主办的两山笔会。天台山七天普陀山七天。笔会有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前来交流探讨民间文艺尤其是民间故事怎样发扬光大。</h3> <h3>这是当年的集体照片。我在这里只能算个民间文艺爱好者。为了陪养我们这些年轻的故事爱好者,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们用心良苦,新老搭配。深入浅出的让我们快速撑握新故事的创作。</h3> <h3>新民间故事研讨会在天台山国清寺召开。来自全国的民间文化使者,有文联的领导文化馆的领导,专业作家业余作家。我这个又新又嫩没什么文化的小人物也在会上发了言。坐在我旁边的是《故事会》的副主编吴复新同志。他一直在鼓励我。没有他的鼓励我也不敢发言。</h3> <h3>研讨会期间我坐在江西组里。右边的龙江河是江西奉新的文化馆馆长。他对我帮助很大。有些作品都是他帮我润色才得以发表。</h3> <h3>吴副总编的旁边就是陈中朝编辑。他是《故事会》的老资格。对我帮助也很大。</h3> <h3>七天的天台山新故事研讨会结束后。文艺出版社把我们带到普陀山旅游。普陀山是东海上的一个小岛。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观音菩萨为主。其中普济寺最大,有僧人几千。</h3> <h3>我们江西的作者在磐陀石下留影。这块大石头在普陀山顶,重约几千顿。据说风大的时候能看见它动,但就是不倒。很神奇。</h3> <h3>二0一九年元旦我率领一家人,夫人,女儿一家儿子一家又一次到浙江天台山这回是自驾游。</h3> 这张照片是我女儿拍的,让我尽量保持三十三年前的状态。<h3><br></h3> <h3>这张照片与三十三年前背景有点变化。</h3> <h3>中间这位弥沙当年只有十八岁。正在国清寺读书《国清寺佛学院》另位是我的笔友,江西奉新县文化馆长:龙江河。</h3> <h3>这四张照片时隔三十三年。所不同的是陏代古刹四个字的照壁前少了两个人。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前除了少个人外,后面的大樟树死了一棵半。请只细看。</h3> <h3>这座塔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九层,五十多米高。古代没有钢筋水泥,完全靠一块砖一块砖的彻上去。很了不起。可以看出我们的老祖宗的聪明才智。我把这个视频放上火山去得到成千上万人点赞。</h3> <h3>以上都是国清寺周边风光。大雄宝殿不许拍照。</h3> <h3>这是和尚们的遼房。三十三年前我们在这跟和尚们住在一起。他念他的经,我们开我们的会。</h3> <h3>第二天我们全家兴高彩烈上天台山去看风景,没想到上山看到的是冰天雪地比东北还要东北。据说零下十几度。比我们去年在德国过年时还冷。那时我们遇到的是零下七,八度。儿子开车还嫩,把我耽心死了。</h3> <h3>如果不是下雪,天台山还是很美的。</h3> <h3>不过还是有收获的,看到了寒冬冰雪下的红梅。以前见过腊梅,黄色,白色。真没见过红梅。至此我想起了很多咏梅诗,其中王安石的《梅》比较帖切:</h3><h3>墙角数枝梅,凌寒獨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也写首奏奏热闹:</h3><h3>《梅》</h3><h3>冰雪又加霜,群芳都避寒。万物皆惧冷,唯有红梅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