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chuang)名儿——孩子另类起名儿方式

李明海

<h3> 图片来源于网络</h3><h3><br></h3><h3> 每个人都有名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大人给孩子起名字一般都是很慎重的,尤其是男孩子。在我们这里一般会考虑不能和长辈冲突,如孔孟家族,几千年前就排好的,天南海北的孔孟后人一报名字辈份自然就知道了;再就是要好听、叫的顺嘴儿于是坑、牢、杀这些不吉利的字眼就跟名字不沾边了;美好愿望或者纪念也对给孩子起名有明显影响,毛主席时代建国、卫东重名的那么多也就不足为奇了。</h3> <h3>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特殊的起名字的方式——撞(chuang)名儿,也叫碰名儿。过去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差,怕孩子不好长大成人,撞名的孩子命大、好养活,和故意给孩子起一个特别难听的名字“阎王听着都恶心,不收”想法基本上是一样的。撞名儿就是家里生了孩子由长辈(一般是孩子的父亲、爷爷或奶奶)抱着出门,碰到什么东西就叫啥,碰到人的话,对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名字。附近村里有位老人叫“啥子”,就是因为碰到的人没听清孩子的爷爷说什么,问了一句“啥”,没想到这个爷爷扭头就走了,孩子就加“啥”。碰到动物就叫动物名,如牛、狗;碰到土堆、砖、石头等就叫,砖头、粪堆,因此我们当地农村就出现了一些奇怪名字。</h3><h3> 我们家有个邻居小名叫“shi拦”(我实在不好意思把这个字和名字联系在一起),姓金,大名叫啥村里人能叫上来的不多,“shi 拦”村里不会有几个不知道的。听父亲说,*拦出生之前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家里人生怕这个孩子长不大,能想到的“保全”措施都用上了,撞名儿——孩子健康成人——这又一道保障当然不能错过。孩子半夜降生,第二天刚蒙蒙亮,孩子的爷爷迫不及待地抱着孩子出门撞名儿,一开街门,被门口的一堆热气腾腾的猪粪给挡住了,于是抱着孩子关门回家了,“shi 拦”伴随着他至少已经叫了七十多年。</h3> <h3>  当然撞名儿都是以前的事了,年龄小的也得五十岁以上了吧。现在的人们别说在城市,就是在老家对“撞名儿”也已经很陌生了。几天前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瑞士首都伯尔尼命名由来的文章, 1200年前的欧洲人居然和我们的文化产生了交集——撞名儿。伯尔尼这一名称是从德文“熊”字演绎而来,德语中熊一词的发音是“拜尔”,后渐变为“伯尔尼”(Bern)。</h3><h3> 传说12世纪末,统治瑞士中东部的扎灵根公爵要在伯尔尼这个地方建立要塞,为给城市取名,扎灵根公爵决定外出打猎,以打到的第一只野兽作为城市名,你看和我们老家撞名儿有点相像吧。结果他收获了一头熊,于是以“熊”字为该城命名。因为这个历史的渊源,至今伯尔尼人对熊仍特别偏爱,熊的形象处处可见。无论是街道中心的喷泉中,还是那些古老的建筑物上,几乎都有熊的雕塑。</h3> <h3>  伯尔尼的雕塑(我没去过,借用百度的) </h3><h3> 撞名儿始于什么年代至少连我的老父亲也不知道,没有人对这些关注,它淡出人们的生活和很多的传统习俗命运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一个行将消失的文化现象我一直想做点什么,这估计也说不上什么文化,名字叫得那么难听,根本上不得台面。只是看到伯尔尼建城命名的故事才突发奇想的要把这篇文章写出来,只是水平有限,找点资料吧,问谁呢?“内事不明问老婆,外事不明问百度”。结果用“撞名”查询,显示的意思是同一个单位或圈子里俩人或多人叫一个名字,跟我这里讨论的风俗风马牛不相及,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用“碰名”查询显示相关结果有100,000多条,但仅仅有一个一分多钟的、非专业人士的相声跟我们的“撞名”是一回事儿(相声《碰名》http://v.ku6.com/show/clCNxlamXDPGmOh6.html?loc=youce_tuijian)。</h3><h3> 我来自何方,我去向何处。撞名儿——这一地域性传统“文化”(姑且咱也向文化靠拢一下)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消失了。“我轻轻的走,就如我轻轻地来”!</h3><h3><br></h3><h3><br></h3><h3> 2013.12.8于石家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