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乡愁】

一禾一木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中国人也许是最喜欢故乡的族群了,从古时候起,乡愁二字就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思想源泉,而且我们最喜欢讲回家,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似乎都认同这一绝对“正确”的情绪。</h3> <h3>那个年代只有公社、生产队、社员! 那个年代—老师叫师傅。 那个年代—技术叫手艺。 那个年代—报酬叫公分。 那个年代—</h3> <h3>  那个年代环境影对人的响很小,所以大多数人比较纯真、朴实、坚强,每个孩子每天都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父母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家里最大的孩子就要支撑起一个家,实在是不容易,他们懂得感恩。 </h3> <h3>  煤油灯是儿时的记忆,那些艰苦的岁月已经逐渐淡忘,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这个世界曾经有那么多简单的美好,这个世界变化太大,人生感悟太多。</h3> <h3>  但真在家乡的人,谁会整天把“思乡”挂在嘴边呢?</h3> <h3>  那时候,马路上基本都是非机动车。碰上赶集天,远路人有钱坐车也只能够坐拖拉机,并且是小型的拖拉机,那不是坐,而是双手扶着蓬杆站着,车一启动,车上的人就晃来晃去,手如果扶不稳,就会摔倒。</h3> <h3>  落日的余晖在缓缓前行的车上慢慢变淡,暮色四垂,汽笛声从一百里开外传来。</h3> <h3>  背井离乡之流,大多其实心中羡慕远方的繁华与新奇——偶尔在异乡受挫的时候,心中涌起酸楚,家乡的记忆才变得温暖美好,容他暂时躲进这份温暖里,默默舔舐伤口。</h3> <h3>  对故乡的记忆是深刻的,但我知道,我的血脉里有一种亲情,是来自故乡的山水。在那些岁月里,我时常会有一种淡淡的思念和向往,a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乡愁】</h3> <h3>  所以乡愁,根本就是那群背离故土的人鼓吹出来的,只是一种寄托,一种心理安慰罢了。</h3> <h3>  那时候,农村的日子都是贫穷而单调的,毫无生机的村庄、脏兮兮的门市部、油腻腻食品组,破旧低矮的房屋里住着一家人,为了生存而奔波劳作,一年到头的劳作还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h3> 第二天醒来,又是一条好汉。 他们懂得感恩,百大孝为先。 <h3>  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难受的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有着不同的人生和感情经历。我们70年代初出生的人,一只脚跨在传统里,一只脚跨在时尚里,我们是在党的雨露下成长的一代人,因受时代的折腾,也走了许多 弯路。无论顺畅还是曲折,我们还是一路走过来了。</h3> <h3>  那时候,没有电视机,只有广播和收音机,广播的声音基本是在中午或者是下午响起,播的不是生产队的事情,就是新闻和歌曲。</h3> <h3>  那时候,孩子基本没有新衣服穿,基本是小的孩子穿大孩子的旧衣服,有时候破旧的衣裤子上还有父母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上的补丁。</h3> 那个时候没有污染!没有雾霾!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因为我就是背井离乡的那个人。以上文字,就是一份检讨书。</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禾一木用摄影【说乡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文字来自网络(一曰)公众账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