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缝纫机的故事</h3><h3>一九六三年末,最困难的时期已快过去,家中的情况也有所好转,但是要缝制一家九口人一年四季的衣物和鞋子也是个艰巨的任务,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大部分人家穿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家手工缝制的,很少去商店买衣服的,因此为了一家人穿的衣服鞋子,母亲一年到头手都没有闲过,尽管如此还是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家里迫切的需要买台缝纫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家节衣缩食挤出了百十元钱,但那时新缝纫机既难买到价钱又贵,所以父母亲多次到“大十字”的寄卖行探询“二手货”的行情,经过反复斟酌比较,终于下决心买回一台苏联产的旧縫纫机,虽说是台旧缝纫机但是也给我家解决了大问题。</h3><h3>起初母亲只能用缝纫机做些简单的衣服,但是母亲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学习,不久照着书就学会了裁剪,能够制作各种式样的衣服了,不仅如此,还能利用缝纫机挣点收入,那时常有一些单身的气象局的职工将破损的衣物拿来修补,最常见的是给衣裤打补丁,那时的人们都以艰苦朴素为荣,不会因穿补丁衣服而难为情,开始母亲都是免费帮忙的,但后来人家看到母亲修补时又仅出力还要用布用线的,也不好意思让母亲白忙活。就会给个块儿八毛的辛苦钱,有了缝纫机后,母亲又从外边揽来一些活来做以增加收入,我记得主要是轧帆布带子,带子的宽度和皮带差不多,在上面要轧五道线,开始时母亲是用常规的手工方法操作,既费力还不能保证走线平直,这时父亲的聪明才智就发挥了作用,父亲用木条按带子的宽度制作了一个条形的木框,可以固定在缝纫机的台面上,把带子放在这个框架里来轧,带子就不会左右移动了,这样轧出来的带子走线平直而且人也轻松了许多。只是用脚不停的踩动缝纫机即可。</h3><h3> 后来父亲更是利用缝纫机发明创造了纺毛线机,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一切都要自力更生,那时时兴穿毛衣,但毛线不好买还贵,于是父亲托人从昌吉的“北塔山”牧区买来一些羊毛和驼毛,只要能把这些羊毛纺成毛线,就可以用来织毛衣毛裤了,起初母亲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来纺毛线,所用的工具就是一个手工纺锤,用这种方法纺线一是效率很低,二是纺出来的毛线松紧不匀,而父亲发明的纺毛线机是利用缝纫机的驱动装置配合自制的纺线机就可以做到连续纺线,纺出的线会自动的绕在线轮上,和使用纺锤相比,效率提高了几倍,而且纺出的线松紧比较均匀,母亲就是用这台土制的纺线机纺出了不少的毛线,纺好毛线后再经过染色就可以织毛衣了,几个姐姐也都继承了父母聪明能干的基因,都学会了织毛衣,特别是大姐织的比较好。因为有了这些毛线,我们都穿上了毛衣,毛裤,和毛袜子,因为是用手工土法纺出的毛线,当然没有买的毛线那样松软舒适,但是却比买的经久耐用,在那个年代能穿上这种毛衣也就很知足了,我穿着自家织的毛衣毛裤渡过了上山下乡的艰苦日子,直到我工作结婚后才换了新的毛衣。</h3><h3> 由于这台缝纫机本身买来时就是二手货,到咱家后又超负荷运转出了大力,大约到了1967年,这台缝纫机的零件许多都磨损严重,因为是外国货,也买不到配件,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来维修,但终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一些,于是就又买了一台上海产的“蝴蝶”牌国产缝纫机头,把它装在原来的机架上,这样我家就又有了一台“新”的缝纫机,从此这台缝纫机一直伴随着母亲,直到生命的尽头。</h3> <h3>缝纫机头</h3> <h3>一种与我们当年用的相似的纺锤</h3> <h3>又一种手工纺锤</h3> <h3>这就是手工纺毛线的情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