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写在前面的话</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0年,许昌市文联《原野》杂志社约李清业老师,要发表一篇介绍他的书法艺术的文章,并指定了编辑部的一位编辑担纲采访、撰写任务。也许是因为我和李老师认识时间较长,彼此了解多一些,抑或是同在一地(那时我刚转业在新单位上班),比较方便,李老师找到了我,以一种不容商量的语气提出要我来写。我虽然感到很突兀,但意识里可能还保留着一点‘服从命令乃军人天职’之遗风余烬,所以就没有立刻表示推辞和拒绝,然而终究不免诚惶诚恐。首先是自知文疏墨浅,担心不能胜任,同时又觉得:先生是我从小就崇拜的偶像,如今,能有机会为他写一篇文章,向读者介绍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这是一件很荣幸的、义不容辞的义务!更何况先生如此的信任我。</p><p class="ql-block"> 信任,常常是一种动力和鞭策。</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经过一番短时间的斟酌后,我带着一种使命感郑重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虽然很有些忐忑。</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这已经是将近三十年前的往事了,时光荏苒,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这些年鄢陵的书法队伍空前壮大,水平大进,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是一众年轻书家强势登场,后生可畏,令人振奋,催人向上。同其他门类的文化现象一样,一个地域书画艺术的进步除了个体的素质和努力之外,还与当地的人文历史、群体环境氛围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李清业先生是鄢陵第一任书协主席,是鄢陵书法艺术领域一位承前启后的开拓者,其成就出类拔萃,久负盛名,他不仅自己潜心书艺,也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书法作者和爱好者,是鄢陵书法史上一个时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们那一代人勤奋的耕耘,无疑为后来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李清业先生刻苦学习,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回顾和瞻仰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写的这篇《李清业素描》,就文章本身而言,堪称拙作,但我是很认真地在读先生,写先生。在这个过程中,和李先生有过诸多的交谈(类似于采访、访谈),也使我对先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感触良多。可惜,当时《原野》编辑部对文章字数有限制,所以,有些章节不得不忍痛割爱,进行了删减,颇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在征得李先生家人的同意后,我谨将此原文再加上图片资料一并展示,以此纪念先生,亦期唤起同仁对昨夜星辰的回顾和对先贤的瞻仰~~</p><p class="ql-block"> 特别感谢李先生之女,著名摄影家李永先女士,本篇大多数照片是由她提供的。</p>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李 清 业 素 描 </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 </b></h1><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位惜时如金的人。那年我由部队归里省亲,到文联他当时的住室找他,敲过门后,他一手提笔,一手开门,只见满案宣纸,全是写了字的,其时是下午2时许。寒喧过后,我随便翻看起来,却在案头处翻出一盘炒芹菜和两个烧饼来。他看到后哑然失笑,原来这是被遗忘了的午餐。</p><p class="ql-block"> 他有一脸很浓重的络腮胡子,常至其密不通风方匆匆除去。</p><p class="ql-block"> 李清业先生这种对时间的吝啬是自年幼时即开始的,早在孩提时代,一日乌云骤至,村人急急收拢晒场小麦,其父令其回家拿袋子装麦,久等未归,急急寻回家去,却看见小清业木偶般地站着,手扶门锁,嘴里喃喃地念叨着什么,气得一巴掌打下去,他才如梦初醒。原来,看着满天乌云翻滚,他忽然触景生情,想起了在私塾学堂上刚学得的一首描绘风雨突起的诗文来。念着念着,竟忘记了打麦场上的事了。十足书痴一个~~</p><p class="ql-block"> 晚间读书常至深夜,伏案小憩又唯恐梦长,便取香一节,点燃后夹于手指间以计时,曰“燃香惊梦”。</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他在县剧团绘布景道具,在众人纷纷串联“闹革命”的时候,他“躲进小楼成一统”,潜心书艺,并到处搜集毛主席诗词、题字手书,虔诚摹写,装订成册,至今尚珍藏于室。</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他常随剧团外出,工作之余总是离群索居,以舞台景片、道具围一斗室,读诗练字,每每通宵达旦。唐诗宋词,爱不释手,名篇佳句,诵不绝口,非朗朗熟背而不已。又常以清水为墨,地板为纸,纵情挥洒,怡然忘情。人称“早晚一碗水”,其实何止一碗。</p> <h1><font color="#167efb"><b> 二 </b></font></h1><h3> 李清业爱书成癖,每遇好书,如逢知己,必予得之而后快。一九六九年他在北京筹办林业展览,闻知中国书店正销售一批供大批判用的旧书,遂设法弄得一纸证明,饿虎扑食般购买了足足十几斤重的《愙斋集古录》、《古籀补》等“批判资料”。李先生如获至宝,带回家后夜夜闭门临摹,孜孜不倦。今天,这些幸存者安栖于李先生的书架上,是在接受主人之感激抑或在感激主人当年救命之恩?<br></h3><h3> 一九八六年的一天,李先生在开封觏遇《说文解字注》,此乃他‘踏破铁鞋无觅处’,久慕而不得见者,即刻倾囊以购,然囊中所剩“铜板”无几,仅能买得两块烤红薯充饥。尔后安步当车,踏上一百五十余华里的归程。爱物在身,兴味盎然,走累了便坐在路边贪婪地读上两页,如此走走停停,待到家时,已是月落星稀,时至子夜。“何不拦一辆货车坐”?我曾问他。“拦了, 拦了两辆都没停,就没再拦,许是要领不当。”他 又是憨笑说道。</h3> <h1><font color="#167efb"><b> 三 </b></font></h1><h3> 他是一个极认真、求实的人,每作书绘画,全然忘却身外事物,甚至如戏剧海报、图片说明之类小事亦一丝不拘,全无敷衍应酬之举。他的第一部著作《篆法初步》历经八年而问世。八载春秋,几多辛酸,几多心血,个中甘苦,谁人能知!有一年也是探亲回来,我问起这本书的进展情况,先生说:“出版社在催稿,可我感觉有些地方尚欠斟酌,正在改‘’。</h3><h3> 在《篆法初步》中,先生编了“篆法歌”,将易错易讹及篆楷结体迥异之字一一列出,并使其配偶结对。如“戌在步中岁,禾下有千年“~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先生为此反复查证、反复推敲,自编了成叠的卡片,常装入上衣口袋,外出乘车,平时走路亦不断琢磨,偶有所得,即以录写,达到了忘我的地步。</h3><h3> 春华秋实,1984年, 河南出版社传来佳音,《篆法初步》一书经过严格审稿,汇综各地新华书店征订信息,一锤定音,决定印刷一万六千四百册,印数为当时同类书中之姣姣者。出版后一售而空,供不应求。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于安澜教授在为该书所作序中说,清业先生“于公余之暇,潜心文字之学,以其心得,勒为专篇,学者手此一编,于篆书物点,探骊得珠,将与清王录友之《蒙求》同奏入门捷径之功”。</h3><h3> 一九八八年,展望出版社汇集全国千余名书法家精品,出版《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作为入选作者之一,李先生购买了这套集子之一部分。如通常一样,他逐页品评每一件作品,结果,在欣赏之余,他在手头15本集子里的19件篆书作品中发现了25处22个错、讹篆字。“你瞧,烽火之烽字,篆当作㷭,烽为后起字,不宜作篆书,许慎云:‘㷭燧候火也,边有警则举火’。还有这容貌之容字,篆应作颂而不得作容,容,许书解‘盛也’,颂,许书解:貌也...‘’他指给我看时,我才见他在每个错字页边均详作批注。此时我忆起他几年前所说一段话:“篆书写法, 目前多有讹误,甚至在一些重要展览和出版物中亦不乏其例,此事令人堪忧”;‘’若能通过我的劳动,为此做出些有益之事,我觉得会是有意义的。”《篆法初步》之出版,当可了却先生这番心愿,然李先生意犹未尽,基于同样缘因,经多方筹措,于1988年,开始了他又一项更加艰巨之工程,即目前业已脱稿的《篆文唐诗三百首》。</h3><h3> 著书立说“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是先生所恪守之信条。唐诗三百首,浩浩瀚瀚,计二万九千零四字,在书写过程中,他沤心沥血,付出了比第一部著作更大的代价与努力。他书写所用《唐诗三百首》印刷本,在全部诗文几乎每一字旁边均注有密密麻麻阿拉伯数字,标明此字在《说文解字注》、《古籀汇编》、《股墟文字编》等书中所在页数,及一些字正俗、古今之别等等,实令外人眼花瞭乱。他依此索引逐字考究,反复核准,仅此一项工作即耗去整整三年时间,用心良苦,由此可窥一斑。为使“《三百首》”雅俗共赏,既能临习,又为工具,先生精益求精,苦练金文写法并修正其歪斜部分,均衡其大小不一处,所书之体既似金文,亦蕴小篆意趣,意韵无穷。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康殷先生看过初稿赞曰:‘’你的字写得较真、老辣、浑朴、典丽、端凝。”并题道:“清业先生继吴清卿之后,以金文书唐诗三百首,用心良苦、亦前人未竟之业也。”黄胄、刘倩等书画界大师亦热情题词作序。那天我看着先生书柜中那一尺多高的书稿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该交稿了吧?”,他微蹙眉宇,用其一贯之低浑音道: " 这其中有一少部分因我当时心绪欠佳而受影响,还得再重写”。我不再问,我知道先生为这本书所付出的代价,并非仅仅是大量案牍劳形,对此他虽苦犹乐,更因常年潜心工作,无暇顾及家中各方事宜,甚至连子女就业安排等家庭要事也疏于照管。加之他生性澹泊,不入世俗,在当今世风尚未全然好转之时,难免有是是非非寻得他来,里里外外,几度感伤,几度惆怅,道来颇令人感慨!此乃古人所谓‘’君子无逸‘’也欤!?~~~</h3> <h1><font color="#167efb"><b> 四</b></font></h1><h3> 他的书法作品曾使有的人为之瞠目咋舌,曾有一位略涉墨池的人站在他的一幅作品前道:“李清业写的这些字,究竟是谁家的体呢?”半是疑惑,半是讥讽。这位先生确乎未曾见得在一幅书法作品里,何以如此斑驳陆离,既篆亦隶且行,真草交相辉映,格局扑朔迷离。其实,倘使这位先生略知板桥郑燮书法之一二,亦不会如此大惊小怪矣。清业先生自已承认,他喜爱板桥书法且临习其真迹数年,然师古意在超越,最终呈现自家风貌,这一点,他做到了,成功了。较之板桥“乱石铺路”,清业先生之书更多了几分灵秀之气。他藉其深厚之篆隶功力,将真、草、隶、篆集结连袂,犹如列阵布兵,纵横捭阖;飞镖流剑,横槊走马;动静相宜,浑然天成。取代板桥兰竹笔势的是诸体联袂齐舞,此乃作者长期生活修养、刻苦学习之结晶, 这即是个人风格,时代感!</h3><h3> “如同烹饪,适量多味而成佳肴。好的书法作品,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不落窠臼,自成一格,为我所孜孜以求者。”先生斯言,当可给陋见者作为欣赏其作品之钥匙矣~~</h3> <h1><font color="#167efb"><b> 五</b></font></h1><h3> 他永远是那样谦虚,随和、温文尔雅。在鄢陵县各界,未必谁都认识他,但不知道李清业名字之人实可谓寥寥无几。留心者当会发现,他的作品不胫而走,机关厅堂、商店门额、职工干部客房及至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其墨迹。据说在他农村老家,几乎每户皆有李书炫壁,且以此为耀。爱书之士更是无须看落款即直呼其名。李先生知名度日增,我曾浏览他那本不常示人之《索书录》,见得在索书者的名字中,有原外交部宫达非付部长,著名演员祝希娟、笑星侯宝林、作家李准等等,所书内容,多名句佳联,格调高雅,催人向上。对索书者,先生一视同仁,有求必应。一次在外地省亲,被当地一工厂邀请作书法辅导,三日内除讲课外,为工厂作书耗宣纸一百五十余张。此后,该厂书风蔚然,并成立了工人书法协会,至今还与他保持密切联系。</h3><h3> 李先生不尚空谈, 与书道同仁,恳诚以待。作为省书协会员、市书协副主席、县书协理事长(又是市政协委员),常有书法爱好者登门求访,他都热情接待,倾力相助,因而深得尊崇。对青少年,他不仅讲书,亦常听得既似对人,又似自言道:“时光多宝贵啊!永远有学不完的东面。珍惜啊,莫让年华付水流!”。曾有人谈及他刻苦求学精神,李先生一段自白,听来颇耐人寻味,“我这个人自觉很笨,因此在学习上,我的信条是人一我十,人十我百,刻苦自学,以勤补拙’。谦谦君子,大家气度。凡事业有成者,莫不谦虚好学,以苦作舟,方登书山之路,广撷博采,厚积薄发,乃得一鸣惊人。纵观今古中西,莫能例外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愿以此作为李清业先生素描的收尾一笔,并期待着为他描绘下一张素描。</h3> <h3> 中排右二是李清业先生,那时他是一名小学校的教师。</h3> <h3> 书生意气~ 风华正茂~(右下蹲者是青年时期的李清业)</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鄢陵县是全国林业工作先进县, 文化馆年轻画家沈先生创作了一幅名为《育苗》的绘画作品,李先生非常关心和支持,为了解决作者在人物造型方面遇到的困难,他带领美术培训班的学员,组织、导演、摆拍了这张照片,用来给作者做参考,并亲自当模特儿,照片中间拿树苗的就是李清业先生。至今,远在美国的沈先生,提到这张照片,仍念念不忘当年李先生为人师表的高尚风格和真挚友情。</h3> <h3> 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闻名全国的鄢陵县板车剧团,有一个五七工厂,负责制作活动舞台,道具,甚至乐器等,李先生是其中的主力和骨干。</h3> <h3> 鄢陵县书法协会成立时的合影照。当时的名称叫‘书法工作者协会’。李清业先生是众望所归的首任主席,但当时不叫主席,称理事长。</h3> <h3> 李先生(第三排中间戴鸭舌帽者)和剧团的演职人员的合影。</h3> <h3> 李先生和当年板车剧团的老团长胡素清(右)合影。</h3> <h3> 据李先生家人说,他一生就穿过一次西服。</h3> <h3> 记不清这张速写是我什么时候画的了,大概是1990年前后,在一次文联笔会上‘偷’画的。因为当时的环境原因,画得很仓促,现在看来,虽然肖似,但线条组织得很差,功夫不到。不过,当年的记忆是宝贵的,别的就退而其次了~~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儿,曾给先生画过好几副速写、素描,现在只保留着这一张。</h3> <h3> 李先生应邀参加品茗赏梅诗会。</h3> <h3><font color="#ed2308">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font></h3><h3> 书房,是李先生永远的乐园和精神栖息地。</h3> <h3> 李先生晚年患了脑血管疾病,行动不便,但他坚持活动,亲近大自然,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人们时常在街上看到他骑一辆脚蹬式三轮车缓缓地行走,逢拐弯处,必规规矩矩地平伸出左臂或右臂来示人,认真得像是在书房里运腕挥毫一般。</h3><h3><font color="#b04fbb"> 文人,骨子里的儒雅和文明!</font></h3> <h3> 耄耋之年的李先生,你是在觅诗嚼句?还是又在挑剔自己作品中的瑕疵?~~~</h3> <h3> 女儿为父亲拍的照片,颇具匠心,女儿是真的懂父亲的。</h3> <h3> 李先生在翻看《篆书唐诗三百首》,这部倾注了他后半生心血的煌煌巨制,因为(资金原因?),最终没有能在他生前问世,土埋黄金,不能说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h3><h3><font color="#ed2308">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font><br></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黄胄、康殷、柳倩诸大家为李先生《篆书唐诗三百首》题识。</h3> <h3> 《篆书唐诗三百首》部分页面。</h3> <h3> 县姚花春酒厂原大门上的题扁。</h3> <h3>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197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鄢陵县豫剧团》,全长28分钟,(那个年代,这样的纪录片通常是在正片(故事片)放映之前作为‘加演片’放映的)。我截取了其中一段视频,视频中唯一戴眼镜的人是李清业先生。巧的是,那年我在大连参加旅大警备区的美术创作班,有一天和创作班的同志们在军人俱乐部看电影,正好看到了这部片子,他乡见故乡,又在影片里看到了熟悉的老师,还有其他认识的人,我甚是惊喜,第二天兴高采烈地给李先生写了一封信,说我在大连如何如何看到了您云云~~</h3> <h3> 这是视频中的截图。</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15年农历六月初十,83大寿的生日家宴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现在看他的这个表情和挥手动作,实在令人百感交集!~~~这是一个告别的手势吗?呜呼~</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1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五,李先生结束了他毕生的艺术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祈愿他在天堂里能有自己宽敞的书房,继续醉心他钟爱的书法艺术。</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则题外话</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结束本篇作文的时候,我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与《李清业素描》有联系但又无关的题外事,听起来不免有些滑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是在写完《李清业素描》文章不久, 主抓城建的m副县长,有在县城做一件雕塑的想法,我们经过几次交流,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带着我一同去见县委M书记,希望他能同意这件事。M书记是外地人,一人在县委大院里住。简单的寒暄过后,m副县长开始扯到主题,他向M书记介绍我会做雕塑,在部队时有不少作品云云。但M书记显然对雕塑没有兴趣,理由是农业县......嗯哼……呵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扯了一会儿,可能是 m副县长为了打破一下尴尬,就又转移了一下话题,向他介绍,说我还会写文章:‘’他最近写了一篇《李清业素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M书记听到‘素描’二字,突然很是兴奋起来,抬起了头,提高了声音问我:‘’哦~你会画素描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弄两岔了。m副县长和我同时给他解释是文章的题目叫‘’素描‘’,但是没容我们说完,M书记就接着说:‘’我母亲有一张小像片,二吋的,她已经去世了,你给画一张素描像吧‘’。说着就起身回到里间拿像片去了。我无语,我看见m副县长脸上也流露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和苦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后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雕塑肯定是没做,但我给M书记母亲画了一张大16K纸的肖像,是用炭铅笔、炭精粉、棉花球擦的,据说他比较满意,说画的很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可不, 我小时候干过这活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因为刚学画画的时候很幼稚,以为炭精画很逼真,所以就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后来才慢慢懂了,正规的绘画素描与之有着很大的差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