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50周年

毛朝久

<p class="ql-block">文字、钢笔画/毛朝久</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五年前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画的一组《知青岁月》钢笔画。最近,我到重庆知青博物馆参观,被重庆到云南支边知青的劳动生活,特别是他们在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中奋勇支前、有的还直接参军参战的事迹感动,便补充了几幅这方面的内容,现予重发。</p><p class="ql-block">“知青”,是对那个特殊年代,有过那段特别经历的那代人的独特称谓,是1700多万青春和热血铸就的时代里程碑。</p><p class="ql-block">老三届是1968年12月21日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贪下中农的再教育”后,第一批大规模上山下乡的知青。</p><p class="ql-block">他们小小年纪,告别城市,离开父母,去到山村荒野、草原边疆。经历了人生从未有过的艰难困苦,奉献了他们稚嫩的豆蔻年华。</p><p class="ql-block">他们这代人,是共和国的长子,经历了共和国经历的所有苦难和社会变革。他们不惧艰难、拼搏不息、乐观向上,是吃苦最多,牺牲最多,奉献最多的可歌可泣的一代。他们中走出了不少时代骄子,国之栋梁。</p><p class="ql-block">今年是重庆的老三届上山下乡50周年(首批是1969年2月到的农村),也是我上山下乡50周年。</p><p class="ql-block">我是初66级的。1969年2月我插队到了四川省綦江县东溪区永乐公社牛心山上的心安大队,其间1970年6月参加战备民兵去修建襄渝铁路;1972年4月招工进厂返城。</p><p class="ql-block">五十年风风雨雨,经历的太多太多。但当知青的那段经历至今却还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在农村,我住的是社员堆放柴灰肥、一下雨就满屋漏雨的土墙茅草屋。后面是牛圈和猪圈,中间只隔了一道没有到顶的墙。臭轰轰的,蚊子特别多。下雨时,睡觉的床、烧饭的灶都得用塑料布、草帽、蓑衣搭在上面遮雨。生活得靠自己,烧饭得从头学。那里虽然是山区,但树木少柴禾不够烧,主要靠烧煤,煤要到十多里外的镇上去挑。</p><p class="ql-block">在生产队,24个农时节气春播秋收、犁田插秧我全都干过。干农活,我一天6个工分(男劳力最高8分,女劳力最高6分)。挑粪是按重量记分,我能挑80斤可记8分,我常挑粪。冬天还被生产队派去修过水渠。</p><p class="ql-block">修襄渝铁路时,住的是楠竹和稻草搭建的低矮工棚。一间屋三、四十个人挤在一起,夏天很热。当时那是条战备铁路,是三线建设重要工程。全线有少量铁道兵,大多数是从农村选派的民兵。施工条件差,开山放炮、筑路建桥主要靠人工。我上班的第一天就是抬石头修建双河大桥……</p><p class="ql-block">在贫穷苦累的劳动生活中,我同乡親们也结下了深深的情谊。</p><p class="ql-block">我的知青经历虽短,但它却是我人生记忆的第一份宝贵珍藏。那个贫穷的小山村和那些勤劳吃苦,朴实厚道的乡親也成了我常常的牵挂。回城后,我曾多次携夫人和女儿前去看望,还专程去给他们挨家挨户拍过全家福……</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半个世纪过去了,青春早已成为远处的一道风景!知青就是那座不朽的丰碑。</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老三届上山下乡50周年,特画此组反映知青生活的《知青岁月》钢笔画,以纪念那个特殊的年代和那段特别的经历!并以此</p><p class="ql-block">向知青朋友致敬!</p><p class="ql-block">向老三届的知青朋友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