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小学的时候,文庙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文庙,不像今天这般庄严肃穆,就和“蓬莱市场”一样:于市民而言,如同老北京之于“天桥”;于我们而言,如鲁迅之于“百草园”。白天,文庙的西南角紧贴老道前街的荒芜之处常有百戏杂耍可看;明伦堂前还有养着飞鸟走兽的“文庙动物园”;泮池、荷花池、小河更是我们赏荷、戏水之地;尊经阁里陈列有多种书报杂志。晚上,购买3分钱一张的入场券,就可以在明伦堂里观看刚问世的黑白电视机播放的节目……</p><p class="ql-block">平民化的的文庙,因此也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乐土。</p><p class="ql-block"> 文革之中,文庙一度关闭了。从紧闭的门缝中难窥其尊容……</p><p class="ql-block">后来,文庙重建了。</p><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之后,我只是星期天偶有机会去逛“文庙书市”,淘点喜欢的古书杂志。但是,那时的文庙和我疏远了,变得陌生了,变得严肃、尊严了。</p><p class="ql-block">或许,那才能叫做“文庙”吧?</p><p class="ql-block">今年中秋节,购票进入久违的文庙,“朝花夕拾”,企希重新拾起儿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可是,荒芜的不再是文庙,而是我的希望了</p><p class="ql-block">——全新的文庙拔除了我的“朝花”…… </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文庙毕竟不属于我个人的。</p><p class="ql-block">文庙的新生,依旧是值得欣喜,值得纪念的。 <b> </b></p><p class="ql-block"><b> 高 峰 </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10月28日</b></p> <h3>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史籍记载,在上海建县之前的南宋淳年间,上海镇就有文庙了。建县后,上海县建文庙于今天的四牌楼附近。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1855年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同年,上海士绅在明代海防道署旧址(文庙现址)重建文庙,占地17亩。内有棂星门、泮池、三顶桥、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点。</h3><h3>1959年和1978年,有关部门两次花巨资对文庙进行修葺,使文庙的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扩充。 </h3><h3>1995年起文庙重修,经历了近3年的时间的修缮,1999年10月重新对外开。</h3> <h3>据史料记载,原先的上海文庙第一进分上下两院,下院正中之泮池保存完好,池上有桥,桥孔嵌有石龙首和狮头。上院左右两侧分别为节孝祠及明伦堂。第二进正中的棂星门,系四柱门冲天式雕花石牌坊,面阔9米,高8米,雕饰刀法精湛,布局严谨。院子两端的奎文阁和尊经阁,皆为重檐山顶。 第三进为大成门、大成殿和两座钟鼓楼构成的四合院。</h3><h3> </h3><h3><br></h3><h3></h3> <h3>但是,今日的文庙并非完全沿袭昔日的建制,规模“缩水”了——泮池不见了;大成殿后面的建筑不对外开放了;后门关闭了;东北角的“花园”变成了文庙图书市场了;东边的学宫街和西边的老道前街的围墙“破墙开店”成为了饭馆、商铺…… <br></h3><h3><br></h3><h3></h3> <h3> 文庙正门 <br></h3><h3>上海文庙又称“孔庙”,是上海市区唯一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古代建筑群,已有700多年历史。南宋咸淳三年,唐时措、唐时拱两兄弟建“梓潼祠”以祀孔子,旁筑古修堂,为培养学生的场所。</h3><h3> 在我小时候,文庙进门后有泮池,池上有三座石桥。不知重修设计者为何忽视了文庙的传统布局规则,把传统孔庙必须有的‘’泮池‘’都未曾设计在内</h3> <h3>据记载,上海早先的文庙就在今天的四牌楼、学院路。因为文庙进门的甬道上建有宣化坊、崇礼坊、泽民坊和集庆坊四座石牌坊,所以文庙被战火夷为平地后,原来的甬道改作为马路,就是今天的“四牌楼路”。</h3><h3> </h3><h3></h3> <h3>在我的记忆里,今日明伦堂一地,曾经是一个小型动物园,饲养着猴子和鸟类动物。而今日的文庙书市一带,即尊经阁(图书馆)边的小河东面是一片荒芜之地。文革后曾辟为游泳池对外开放。</h3><h3>在泮池西南面,是一片空地,时常有民间艺术团在此演出。我曾在此看过“露天戏”,看过福建木偶戏,看过蔡少华的“飞车走壁”——从最开始的“大木桶式”舞台,到后来的“钢铁网桶式”舞台——我们买票坐在桶上沿的观众席上,尖叫着观赏蔡少华和他的弟子们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沿着筒壁上下、左右绕圈飞行。其场景着实惊心动魄,至今难忘。</h3><h3><br></h3><h3> </h3><h3></h3> <h3>文庙大成殿</h3> <h3>大成殿正中神龛内是台胞敬赠的用香樟木贴金雕饰的孔子坐像,两侧站立的是孔门高徒颜回和曾参。殿中梁上悬有3块匾:最上是清嘉庆皇帝所题“圣集大成”匾,中间是道光皇帝所题“圣协时中”匾,下面是咸丰皇帝所题 “德齐帱载”匾;殿柱上有楹联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义,知耻近乎勇,先哲明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今人右铭。</h3> <h3> 大成殿的孔子铜像</h3><h3>据记载 在上海建县之前的南宋淳年间,上海镇就有文庙了,只是那时的文庙在今日四牌楼附近。清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指挥部设帐于此。后四牌楼的文庙毁于兵燹。以后,上海县知事便在西门附近择址重建文庙,这就是今日所见的文庙所在。</h3><h3>文革后的文庙大成殿前敬立起香港陈春先生捐赠的孔子铜像。 铜像高约1.70米,先哲青带束发,双目炯炯,神采奕奕,双手合于胸前,似在循循诱导,不倦诲人。</h3> <h3>大成殿前有两根居石透雕的龙柱,柱上盘绕着两条镂空的云龙,一鳞一爪一须,均有细致的刻画,生动传神;柱高6米,柱径0.8米,分别由两头石托起,集深、浅浮雕、圆雕、透空雕等多种名雕技艺为一体,体现出艺人高超的石雕技艺。其构思之独特,造型之优美,技艺之精湛,令中外专家赞叹不已,认定为“国宝”。</h3> <h3>每逢星期天,这里会专门辟为上海很有名的“文庙旧书市场”(文庙书会)。有兴趣的读者往往可以在此交换,选购到自己喜爱的各类古旧书刊。</h3> <h3>重建的儒学署(老文庙里的儒学署建于1855年),儒学署周围的庑廊内是上海百位名人书法碑林</h3> <h3>儒学署前的灵璧石“虎啸龙吟”</h3> <h3>1995年在旧时“尊经阁”原址上新建的“藏书楼”(尊经阁)</h3> <h3>小时候,‘’尊经阁‘’曾经是我经常去的图书馆、阅览室。但那时的尊经阁是一座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两层水泥建筑,很敦实,很敞亮,四周并无回廊。门前是一汪池塘,东边是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河东的花园已经是一片荒芜之地。文革后期在荒地上建造了对外开放的游泳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游泳池被填平,改建为以卖教辅资料、各类通俗读物等为主的“文庙图书市场”了。</h3> <h3>藏书楼(尊经阁)前的灵璧石“玉麒麟”</h3> <h3>新建的文庙仪门</h3> <h3>新建的文庙听雨轩</h3> <h3>新建的文庙“明伦堂”</h3> <h3>明伦堂内景和庑廊</h3> <h3>新建的文庙里,唯有这座魁星而阁未经改建,它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就是文庙。</h3> <h3>文庙正门东首新建的“学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