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文/编辑~李岳建</h3><h3>配乐~春,(纯音乐)</h3> <h1><font color="#ed2308"> 一个有一点传奇的故事</font></h1><h3> 一段20多年前难以忘怀的回忆……</h3><h3> </h3><h3>早年由于经常去老朋友王恒生先生家玩,知道王先生非常喜欢巴金先生的作品,以至于用小楷誊抄巴老的巨著。一些朋友提议何不拍几张照片告诉巴老。于是我们拍了一些《家》、《春》、《秋》手抄本的照片并寄给巴金先生,不知道巴老的具体地址,王先生就试着写上“上海作家协会转交巴金先生收”。没想到巴金先生还真的收到了,而且很快让秘书给王先生回了信。</h3> <h3>王恒生语录:</h3><h3> 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总要做点有益于这个世界的事,不能白吃了这个世界的饭。</h3><h3> 摘录于聂扶民散文集《山缘 . 奋斗老人》</h3> <h3>1998年11月23日喜从天降,单位领导电话通知我说我的老朋友王恒生先生邀请我和他一起到上海图书馆参加为期18天的“巴金著作版本展览”,于是我们赶紧将王老抄写的《家》、《春》、《秋》及《寒夜》手抄本装了满满的一拉杆箱。当天下午王恒生先生和我就出发去上海,一路上我都在激动之中,想着能与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见上一面那将是何等地荣幸啊!</h3><h3>尽管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但是至今想起与巴老见面合影的情景依然激动万分,像昨天刚发生的那样历历在目……</h3><h3></h3><h3>值得一提的是,王恒生先生退休后26年如一日就做一件事——用小楷毛笔抄巴金的《家》、《春》、《秋》、《寒夜》、《雾》、《雨》、《电》、《随想录》等十几部小说。堆积如山的手抄本用了上百斤的宣纸,用坏了几百支笔头,笔头厂家得知王恒生先生这么多年都是在抄写巴金的巨著而被深深感动,从此以后王先生使用的笔头都是由这家厂免费提供的。</h3> <h3>到达上海后巴老的秘书陆正伟将我们安排在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招待所入住。</h3> <h3>1998.11.25~12.12《巴金著作版本展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h3> <h3>雄伟大气的上海图书馆</h3> <h3>上海图书馆正门</h3> <h3>中国上海:淮海中路1555号</h3> <h3>24日晚上陆秘书来到招待所通知我俩25日下午去华东医院一号楼,参加庆贺巴老95岁生日的活动。接到通知后我是激动兴奋得不得了,一想到明天就可以见到大名鼎鼎的大文豪,差点我就失眠了……</h3><h3></h3><h3><br></h3><h3>25日下午我们去了华东医院,一号楼的电梯口、病房门口都有警卫把守,我怀着紧张的心情走进巴老的病房,里面已经有许多人了,我将我们献的花篮与其它的花篮放在一起。大家都压低嗓子小声祝贺受人尊敬的巴老生日快乐!巴老也频频点头真诚地回谢,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很快就有医师出来说庆贺仪式完成了,请大家考虑巴老的身体健康,都请离场吧。我们虽然恋恋不舍,也只能默默地离开了。不管怎样,总算是见到过巴老了。</h3> <h3>25日晚上陆秘书来看望我们,交谈时我们提到今天白天人很多,巴老与王先生也没有讲上一句话,真是有点遗憾。是否能让巴老和王先生见上一面?秘书回答说:每天想见巴老的人很多,出于敬仰和所有美好祝愿的探视理由,都不能得到通融和批准。为防止病菌感染,巴老的病室一直是禁区,今天这样的场面,是采取措施后,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h3><h3>看来再见一见巴老的希望很小,我只好说您辛苦一下把话带给巴老,实在不行也只好作罢。26日一天没有消息,我们俩也不再抱有希望了。<br></h3><h3>1998.11.27日下午在上图展厅里陆秘书突然出现在我俩面前,他脸上的笑容已经告诉我:巴老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让我们马上去见巴老。<br></h3><h3><br></h3><h3></h3><h3>我们在激动兴奋中来到了上海华东医院,受到了巴老第二次接见。零距离见到文学大师巴老,我有些拘谨,但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而巴老儒雅慈祥又是那样地随和,很快我也就放松了。此时惊喜发生了,陆秘书提着相机让我们站在巴老后面,拍摄了一张特别珍贵且让我终身难忘的合影。</h3> <h3>前排就座的是文学巨匠巴金先生。</h3><h3>后排右起王恒生先生、李岳建(大李)、中间是巴老的弟弟李济生、李济生边上是巴老的侄女、左边的是巴老的秘书。</h3> <h3>陆秘书告诉我们说: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巴老就有“不会客、不题词和不担任荣誉职的三不原则”但是这一次巴老却破例热情接待了我们。</h3><h3>巴老和王恒生在翻阅手抄本,王先生对巴老说让您辛苦了,巴老对着王恒生说:不,你比我辛苦……</h3><h3>大李按动快门将这瞬间定格在相机里。</h3><h3>(回家后王先生将这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客厅里并注明:作者:李岳建)</h3> <h3>版本展上有巴老弟弟李济生的编著</h3> <h3>这是巴金著作版本展的部分作品</h3> <h3>在版本展上我发现了《团圆》版本的小说。《团圆》是巴老上个世纪创作的一部小说,60年代初发表,后来长影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改名为《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向我开炮!”影片中的英雄王成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团圆》就是巴老实践着自己的创作原则。因为他作为志愿军慰问团的成员,在朝鲜战场呆过很长时间,冒着极大的危险,终日在战壕里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可以这样说,“英雄儿女”是巴老用生命写出来的。</h3> <h3>其中同时展出的有王恒生先生手抄本《家》、《春》、《秋》和《寒夜》。</h3><h3>这天来了个清瘦但很精神的老者,眼睛盯着手抄本,看了看后,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这是啥子版本嘛?”我在边上解释说这是这王先生的手抄本,是应巴老的邀请来参展的。老者:哦,手抄本,抄了这么多,真了不起。并告诉我,他是巴金的弟弟李济生。此时王先生过来,二位先生握着手畅聊着……成了一对很要好的朋友</h3> <h3>是1998.11.27日下午受到第二次接见时,巴金在手抄本《家》、《春》、《秋》,每卷的首页上的签名</h3> <h3>手抄本上的照片摄影~大李</h3> <h3>王恒生先生《家》、《春》、《秋》部分手抄本</h3> <h3>字迹清晰整洁,没有一点涂改。</h3> <h3>王先生的手抄本,《第四病室》、《再思录》、《海底集》等……</h3> <h3>王先生手抄本--《病中集》、《无题集》、《真话集、》《探索集》等……</h3> <h3>巴老的胞弟李济生先生在王先生的手抄本上的签名和题字</h3> <h3>美友精评~落雨</h3><h3>王老师用行动诠释挚爱,巴老的博爱,王老师的执着留给我们深深的人生启迪!</h3> <h3>新余市贺王恒生先生八十八岁米寿,制作的明信片上的图片,就是当时寄给巴老的照片</h3> <h3>老朋友王恒生先生寄给大李的明信片</h3><h3>(邮戳日期,2016.1.27)</h3> <h3>出于对巴老的崇敬、仰慕,我二次到巴金故居参观。</h3> <h3>上海巴金故居</h3><h3>上海巴金故居是一座优秀历史建筑,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化圣地。</h3><h3>故居,见证了巴金先生在这里的足迹。</h3><h3>巴金在这居住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h3> <h3>友情,是他生命中的明灯!</h3> <h3>故居大厅挂着纪念巴金夫人萧珊诞辰100周年的图片。</h3> <h3>美丽、整洁、明亮的“太阳间”</h3> <h3>太阳间里一台旧缝纫机当小书桌,巴老在这“小书桌“上完成了他最后的五卷巨著《随想录》</h3> <h3>太阳间的会客处</h3> <h3>会客大厅曾经是高朋滿座的地方</h3> <h3>一楼的餐厅</h3> <h3>二楼主卧室</h3> <h3>一楼客厅挂着巴老夫妇和孩子的合照</h3> <h3>美丽的花园四季如春,处处留有巴老的身影</h3> <h3>后花园内拍摄的巴金故居</h3> <h3>后花园草坪边的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当年主人亲手种植。</h3> <h3>花园一角环境优雅</h3> <h3>上海花园洋房特有的竹子篱笆。</h3> <h3>花园内的雕像,巴老和孩子们亲密玩耍的秋千。</h3> <h3>巴金的手模</h3> <h3>游客中心,参观券可盖纪念章。</h3> <h3>大李参观巴金故居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