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六小,如此沙龙!——记宁都六小数学组教研沙龙活动

🌻

<h3>  1月11日,宁都六小数学老师们仍然怀揣着对数学教学的殷殷期待,相约在熟悉的多媒体教室,再一次踏上数学教研之旅,共同探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永恒的话题。</h3> 抛砖引玉 <h3>  活动开始,小春老师对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作了简单的小结,尤为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与付出,并相信更坚信:六小会继续努力行走在数学教研的路上......</h3> 畅所欲言 <h3>  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严艺老师认为抛出一个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说,稍难一些的问题让中上生的来说,并可伴有针对性的展示,当然交流中老师也可适时去引导。</h3> <h3>  严小翠老师提出在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时的做法及达到的目标: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②提前让学生整理展示的内容,合理利用时间;③展示的内容要有价值,能诱发学生的思考;④在交流问题时,对了应该鼓励,错了应该启发。<br></h3> <h3> 对于如何组织学生交流,特别是交流后对于中差生该怎么办?黄美华老师分享了她的见解:不仅要让学生会做,而且要让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①预设好可能出现的情况;②交流的过程中,应选取具有代表性,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展示;③展示过后,应适当的统计学情;④让学生在交流中有思维碰撞;⑤好生展示之后,中差生怎么办?这可以让中差生去提出问题,让好生去回答。如果中差生不会提问题时,老师可以扮演中差生的角色向好生讨教。</h3><h3> </h3> <h3> 对于学生的展示我们该怎么组织学生来探讨,谢小媛老师认为:在应用题中写出算式后,让学生来说一说意义,由此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展示前先全班巡视,挑一些有代表性、有错误的展示,在交流中让其他孩子进行指正。</h3><h3> </h3> <h3>  低年级的孩子还小,同学之间的交流还不能做到,那在教一年级小朋友时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呢?我们来听听这几位老师的吧!</h3> <h3>  温娜老师认为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展示的内容应该具有基础性、典型性,代表性,并以学生评价为主,老师评价为辅。</h3><h3> </h3><h3></h3> <h3>  王媛老师认为该培养孩子的“真、善、美”。“真”是严谨性,“善”是运用数学的基本能力,“美”是热爱数学。</h3><h3> </h3> <h3>  谢艳老师分享了她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应用题中先提问,题意理解后去独立思考。让学生多说多举例,再进行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给学生建立模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h3> <h3>  您认为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刘莲花老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保底,有方法保底、数学思想保底。数学思想的渗透,使思维得到进步。核心素养应该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基。</h3><h3> 李华英老师认为:①数学思维要培养;②其中逻辑思维培养很重要。如:在教学解方程时,最终解方程目的是什么?需要利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运算能力的培养该如何去渗透?</h3><h3><br></h3> <h3>  蔡怡老师和赖海燕老师一致赞同:教学生是教一种技能、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因为只学技巧从长远看是走不远的,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里面的意义。比如我们在教应用题时,我们更应该让学生理解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以后解决问题时才能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h3><h3> </h3> <h3>  张雪英主任她认为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她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学习中。数学核心素养依附于课堂内容或课堂教学。</h3> <h3> 钟芳英校长助理说学习数学核心素养应该理解为学生应达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抽象逻辑能力,(a+b)×c=a×c+b×c,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释,a+b是兄妹俩,c是爸爸发的压岁钱;反之发给爸爸妈妈压岁钱。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去理解,建立一个模型。</h3><h3> </h3> <h3>  谢敏主任的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做题、独立思考,学生材料的展示应该围绕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找出普遍性与错例。组织学生交流时先让中上生说,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抛出问题:你同意吗?你听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于此来进行思考。</h3><h3> 例如:学习方程12-x=5,学生却不会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把x换成( )变成12-( )=5,其实就是一年级学习过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去感悟化繁为简,不求全,而求联。</h3> 指点蓝图 <h3>  李志勤校长对此次研讨活动赞赏有加,并给予了指导性的建议。他说:这样“问题化”的教研路径,真正促进了老师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入认知,也加强了彼此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让数学教研活动更接“地气”,更富有“活力”!<br></h3> <h3>  数学以研促教,以教促质,因而更促使我们进一步去反思,去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h3><h3> 相信,我们会遇见更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