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台湾老人高秉涵的逃难经历

上善若水

<h1>前言:</h1><h1> 没有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一则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颁奖词道出了高秉涵老人一生的传奇。他少年离家,一世乡愁。乱世游离尝尽世间疾苦,飘落台湾夜校苦读学习改变命运。作为军中法官,荣获蒋中正与蒋经国父子颁发“忠勤勋章”;作为执业律师,马英九亲自为其颁发“杰出律师服务奖”。年近花甲开始奔波两岸运送老兵骨灰回家,当选“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情系乡梓,心系家国,曾身穿律师袍站在“倒扁”前台,携妻子儿孙返乡认祖寻根,公开发声反对“台独”。他就是台湾老兵高秉涵,让我们一读他的别样人生。</h1> <h3></h3><h1><font color="#ff8a00"> 高秉涵老人的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font><br></h1><h1> 高秉涵老人,今年83岁,三十七年如一日,他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梦回家乡的愿望,踏上归程,骨肉团圆、亲人重逢,一幕幕感人场景承载着历史的伤痛,更彰显着两岸改善发展的希望与生机。无数国人敬佩他的无私和亲情,他的义举感动了两岸同胞,他的事迹广为人知,传遍神州。他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战乱与和平,分离与团聚。然而,他的苦难不仅照亮了他自己的回家之路,也照亮了客死他乡的台湾老兵的归乡之旅。</h1><h3></h3> <h1>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h1><h1> 他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做过小贩,几经周折,之后十年,高秉涵寒窗苦读,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h1><h1>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h1> <h1>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三十七年间,先后抱回了100多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h1><h1><font color="#ff8a00"> 故去的阎肃老师说:这海峡好浅好浅,深不过我的遗憾。抱回的岂止百十个骨灰罐,抱回来的是人心啊,成千上万上万。坚信着亲情骨血相连,谁也隔不断隔不断。</font></h1> <h1>  “2012年高秉涵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初登央视演播厅,76岁的高秉涵颤颤巍巍。他说:腿脚还挺利落,只是实在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从后台走到舞台中央,是一段起伏弯曲的布景桥,高秉涵却把这看作黄河、长江,是任何一切能勾连起他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图景。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h1><h1> 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高秉涵不愿去回忆离开母亲、离开老家村庄的清晨,可那个清晨总会从记忆中清晰地跳出来。</h1> <h1>  1948年,山东菏泽处于国共两党“拉锯区”,高秉涵的父亲高金锡被枪毙,母亲宋书玉告诉他,“因为你父亲是国民党”。当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时,宋书玉将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儿子送到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的“流亡学校”。在儿子高秉涵的印象里,一辈子都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几乎没有经历过团圆:两个女儿在抗战初期外出求学没了音信,而后丈夫死了,又决定让儿子离开。少年高秉涵用了6个月,穿越6个省份,足足走了2017多里地,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h1><h1> 数十年后,他在图书馆翻查史料,发现自己乘坐的,是那年由厦门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日期是1949年10月16日。而半个月前,在遥远的北京,新中国宣布成立。对所有从各个港口逃至台湾的人来说,回家是最迫切的梦想,可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未能踏上故土与亲人团聚。</h1> <h1></h1><h1> 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亲人手中的时候,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h1><h1>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来台时年龄最小,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每一个同乡与亲人团聚。70多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他说:“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h1> <h1>  从台北到山东菏泽,高秉涵老人回家之路走了将近40年,成了香港的“常客”。他曾抱着一坛坛同乡的骨灰从台北飞到香港,再从香港飞到大陆的不同城市,三十七年间,共计携带近200多个老兵的骨灰坛回大陆。</h1><h1> 高秉涵老人的典型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海峡两岸亿万国人,他热心教育和慈善事业,屡屡为家乡募捐,赞助小学、中学和大学。他将自己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亲自签署的勋章证书等20余件重要文物、书籍捐献给母校,再次表达了热爱故土思念母校的拳拳之心。</h1> <h1>  “回家的路再长,也长不过一生。”高秉涵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而他的一生,也凝聚在这一段段回家的路上。乱世游离尝尽世间疾苦,始终不忘家国情怀,他年过八十,迈过海峡,踏上回家的路,携妻子儿孙返乡认祖寻根,他跪在母亲的墓前,嚎啕大哭。一句“娘,我回来了”,隔了将近四十年。……</h1><h1> 高秉涵老人致力于将当年赴台同乡、老兵的骨灰送回故乡,他的这种精神和义举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传承。抗战期间,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还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他们集结在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那些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和为国牺牲的英雄英烈们,他们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卫国杀敌,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永放光芒!</h1> <h3></h3><h1><font color="#ff8a00"> 高秉涵说:“如今,我要将对爹娘的孝心,移向家国,移向社会,我要为我们的家国尽大孝,为我们的社会尽大孝。我要在我有生之年里,多发一点光和热,来温暖被人遗忘的弱者,来照亮需要光的地方。”高秉涵先生信奉和践行的价值,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font></h1><h1> 走笔至此,心有感慨!家国情怀支撑着83岁的高秉涵老人在两岸之间往来奔走。他传奇的一生,读来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他的大爱之举,功高义薄云天。他说:“你做了游子,死了不能做游魂,要回家”。三十七年来,近200位台湾老兵,因他 ,魂归故里!“故乡最难忘的是什么”?高秉涵无数次,面对过这个问题,也无数次用一个答案回答:“娘!”</h1><h1> 高秉涵的故事,足以使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 那段往事,像飞鸟的翅膀,读起来会一下子掠过内心深处。这是一个人的“命运跌宕”,也是一代人的“岁月山河”。高秉涵曾说:让他们那一代人的乡愁把海峡填满吧!让以后回家的人路不再遥远!……落叶归根的期盼,他懂得!……他带着老兵的心愿,让他们与家乡的泥土在一起!……</h1> <h1>文编/上善若水</h1><h1>图片/选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