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多年前从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知道了摩洛哥和撒哈拉。摩洛哥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古老、神秘又传奇的国家,一直吸引着我想去看看。在圣诞节前我们踏上了环游摩洛哥之旅。 从华盛顿市起飞,我们经巴黎飞到了卡萨布兰卡。入关后直接前往摩洛哥的首都,被称为“白色皇城”的拉巴特是我们环游摩洛哥的第一站。 从卡萨布兰卡到拉巴特沿途葱郁的田园风光给了我很好的第一印象。</h3> <h3> 到酒店安顿下来后我们决定去吃一顿摩洛哥风味的晚餐,吃的是用塔吉锅做的鱼饭和牛肉饭,喝了摩洛哥特色薄荷茶。 塔吉锅 tagine 产于北非摩洛哥,高盖帽是它的特点。塔吉锅都是陶土锅,因为透气不透水,加上三角圆锥的造型使得蒸气循环上升,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丧失。在烹调时一般不需要额外加水,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汽会均匀地滴落在食材上,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 这家饭店没有让我们失望。第二天晚上我们又回到这家餐厅,还是点了塔吉锅饭。</h3> <h3> 拉巴特濒临大西洋,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为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洛哥的政治首都。 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著名的乌达亚城堡。城堡是由摩洛哥的柏柏尔人于12世纪所建。</h3> <h3>城堡内有一花园,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典型的安达卢西亚园林建筑风格。</h3> <h3>城堡内的最高点是一个信号台,视野开阔,面对着浩瀚美丽的大西洋,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当地谈恋爱的年轻人。</h3> <h3> 乌达亚城堡内居住着3000多居民,800多年来城堡内住过多种民族的人。 17~18世纪,来自安达卢西亚的移民将这一带的房屋刷成了上白下蓝两色,与远处的大海蓝天遥相呼应,淡雅清新。小镇的结构很紧凑,狭窄的路面铺着碎石,曲径通幽,干净静谧。</h3> <h3>街道两旁房屋的每一扇门都不一样,每个角落都是风景。一些设计和装饰都很漂亮别致的房门吸引了游人的眼球。</h3> <h3> 离开乌达亚城堡后我们到了前国王穆哈默德五世的陵寝。这座精美的建筑由400名工匠耗时10年精雕细刻而完成,外围用汉白玉大理石建成,里面安放着摩洛哥独立以后的第一位国王穆哈默德五世的灵柩和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灵柩。</h3> <h3> 屹立在穆哈默德五世陵寝广场前的哈桑清真塔高44米,是当初的国王雅克薄曼苏尔未完成的夙愿,这座据称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随着国王的过世而停止建设,只留下高耸的清真塔和312根立柱及周围的残恒断壁相伴。 在广场上正好碰上了一群穆斯林的神职人员阿訇们。</h3> <h3> 拉巴特王宫是摩洛哥当今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居所和办公的地方。王宫不得入内参观,游客们只能在远处拍个外景。 皇宫门前的卫兵军服、军帽五花八门。这是摩洛哥皇室的特色,抽调各军兵种混合组队守卫皇宫。</h3> <h3> 舍拉废墟是拉巴特的著名景点之一。舍拉曾经是一个古罗马城市,也是当时北非最重要的港口。这个古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荒芜了。1775年的葡萄牙大地震几乎把荒芜的舍拉古城夷为平地。 在舍拉废墟可以看到几千年来伊斯兰和古罗马两种相互竞争甚至对立风格的历史遗迹同时并存。一边是古罗马的舍拉古城遗址(上图),另一边是马林王朝陵园遗址的宣礼塔(下图)。</h3> <h3> 摩洛哥最有人气的购物点是每个城市的老城麦地那(Medina),麦地那可以解释为北非城市中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这里一般比较拥挤,狭窄的巷子两边都是店铺和摊位。 拉巴特的麦地那没有马拉喀什、菲斯的有名气,显得比较清爽,也很有市井的感觉。<br></h3> <h3> 到了摩洛哥才知道这里盛产柑橘,还出口欧洲和其它非洲国家。摩洛哥也盛产椰枣、苹果、梨、石榴、橄榄和仙人掌果等干鲜水果。 摩洛哥在各个城市里都栽有供观赏的橘子树,路边两侧修剪整齐的橘子树上碧绿的枝叶中透着一个个金黄色的橘子,非常抢眼。导游说供观赏的橘子树上的橘子都很酸,否则等不到我们看到就早没了。 法国大餐里的蜗牛,在摩洛哥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市井寻常小吃。</h3> <h3>我们在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梅克内斯停留了几小时,还去看了一个当地人买日常用品的农贸市场。</h3> <h3>农贸市场门口和里面卖的吃喝用品都很丰富。</h3> <h3> 市场内有不少卖甜食和干果的摊位。在摩洛哥的大小街头和老城的麦地那都能看到不少制作精美的甜点和各种干果。撒哈拉沙漠地带盛产椰枣,摩洛哥生产的蜜枣很不错,也出口世界其它国家。 摩洛哥人很能吃甜食。一些放了大量糖和蜂蜜的油炸食品真是让人觉得死甜。不过老实说我们品尝过的一些甜点真的很好吃。现在想起来还会咽一下口水。</h3> <h3>市场内也有很多卖橄榄和香料的摊位。摩洛哥盛产橄榄。在摩洛哥的一路上我吃了不少。这次游摩洛哥的一个收获是让我这个不吃橄榄的人也变的喜欢吃了。</h3> <h3> 我们从拉巴特到菲斯的路上还看了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罗马遗迹沃吕比利斯。 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在此建了沃吕比利斯城,并逐渐发展成为古罗马帝国在非洲的行政中心,负责生产并向古罗马帝国输出粮食。 记录着凯撒功绩的凯旋门将城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活区,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民居和零售商铺。另一部分则是公共区、议政大厅、主神庙、公共浴池、油坊、面坊等等。</h3> <h3> 在生活区民宅的断壁残垣之间有300多幅马赛克镶嵌画,均是利用石子本身天然的色彩,精心拼接出啧啧称奇的图案。这种工艺,开始于古代东方,盛行于拜占庭,后来希腊、罗马也普遍应用。 一些镶嵌画的颜色依旧鲜艳,让人无法相信它们已经历了上千年的阳光和雨水侵蚀。这些马赛克拼贴画的内容往往讲述一些罗马神话故事,通过不同的故事,可以推测出一些房屋主人的身份。</h3> <h3> 我们在摩洛哥住的第二个城市是建于公元808年的菲斯,它是四大皇城中最古老的,也是北非地区第一座伊斯兰城市。 菲斯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老城麦地那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于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老城占地约2.5平方公里,有9400多条街道和小巷纵横交错。80%的街道小巷没有路牌标识,如果没有当地人带领,进了古城再想走出来会很困难。 我们一团人由两个当地导游,外加一个领队导游带领着,穿梭于迷宫般的小巷中,还好没有发生团员走失。</h3> <h3> 菲斯老城里的大巷套着小巷,小巷尽头连着更小的巷,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寸步难行,毛驴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在狭窄小巷驮货的毛驴讲述着千百年来不变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行走在这样的小巷中会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h3> <h3> 老城狭窄的巷子里到处是传统手工业。深藏在楼宇之间的染色作坊、皮革加工厂,各种手工作坊、餐厅、杂货铺、肉店、甜食店、青菜店,卖衣服、鞋、布匹、灯具、刺绣品的店、陶器制作,铜器加工的店、裁缝铺...…令人眼花缭乱。</h3> <h3> 老城中一个用马赛克瓷砖拼图制作的街头饮水池,建于19世纪中期,被誉为是菲斯麦地那里面最美丽的水池。</h3> <h3> 我们去了一个地毯公司,销售人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漂亮的地毯。他们很会说话,指着一个制作精美的地毯说地毯一面的编织方法会让人踩上去感到温暖舒适,适合阴冷天气用。地毯的另一面会让人感觉到清凉,适合天气炎热的季节。我们如果买了他的地毯,等于是花一份钱,买了两个地毯。 团友看中了一个挂毯,开价$600,最后以$125成交。到摩洛哥的第二天导游告我们说,在摩洛哥老城麦地那看到没有标价的东西如果想买就要讨价还价,如果不想买就不要搭理商家。</h3> <h3> 游菲斯的人一般都会到大名鼎鼎、世界上最古老的皮革染色工坊去看看。这里的皮革染色工坊仍然用着600多年前的工艺。工匠们将白鸽屎、鱼油、牛尿、动物油脂等搅和在一起浸泡皮革。 据说这种古老方法可以让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在皮革上自然呈现,使皮革更加柔软上乘,颜色更持久。用这种传统方式染色的代价是血腥,屎臭、尿熏、皮臭和石灰水气味混合在一起而造成的恶臭弥漫着整个环境。 参观皮革制作工坊时,我们每人都得到了几片薄荷叶。大家一边闻着薄荷叶淡淡的清香,一边观看工匠们在那些含有各种染料的大染缸中工作。</h3> <h3> 皮革染色工坊的推销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皮件质量如何的好。还用水冲,用打火机点燃火烧来演示他们的小山羊皮是如何的结实耐用。从他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最好的皮衣皮包是用小山羊皮做的,而不是用小绵羊皮做的。 讲完后销售人员把我们带到了皮件销售室。推销皮衣的人说他们可以给我们量身定做。我们先去找喜欢的皮衣,如果不合适,他们给我们量了尺寸后再做一件,当晚交货。 团里有不少人都买了皮衣。有一家父母加两个孩子花了一千美元,每人买了一件。团里有两个人买了皮衣后说他们在美国花六、七百美元买的皮衣都没有在这里买的手感和质量好。</h3> <h3>菲斯的卡拉维因大学是至今为止一直在从事教育事业的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建于公元859年。卡拉维因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培育出了很多著名人物。我们去时学校不对外开放,只能在大门口拍张照片。</h3> <h3> 菲斯的皇宫位于新城区,目前还在使用中,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在大门前欣赏。当今摩洛哥国王的妻子就是菲斯人,嫁给国王以前是摩洛哥电讯公司的程序员。皇宫大门的装饰富丽豪华,细节之处尽显奢华。</h3> <h3> 在菲斯我们还有一个到当地人家里吃晚饭的活动。在老城的一栋公寓里居住的女主人给我们做了一顿地道的摩洛哥风味晚餐。从塔吉锅饭到像是出自于职业甜点师之手的甜点都很好吃。 晚饭间我们有机会和女主人的儿子和侄儿聊天,得知主人190平方米的公寓房是多年前花了相当于三万六千多美元买的,现在的房价高了好多。这一活动使我们对摩洛哥和当地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都很喜欢。<br></h3> <h3> 世界上有三个蓝城,印度的焦特布尔,希腊的圣托里尼,摩洛哥的舍夫沙万。舍夫沙万是摩洛哥北部的一座山城,许多游客会从菲斯坐车到舍夫沙万玩几个小时后当天返回。 从菲斯到舍夫沙万要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开3个多小时。路两旁绿色的田园美景很吸引人的眼球。</h3> <h3> 从高处俯瞰舍夫沙万,城里的蓝白房屋鳞次栉比,层层叠叠。 为什么舍夫沙万会被涂成蓝色?一种说法跟这个城市的信仰和历史有关,蓝色是犹太人的颜色。据记载,1471年受到西班牙宗教迫害的犹太人来到舍夫沙万,并在此居住了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灭绝的种族清洗,那时候又有了一大波新的犹太人跑到舍夫沙万避难。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里的柏柏尔人忍受不了北非夏天的高温,把房子外墙刷成了蓝色,不但增添荫凉的感觉,还可以防止蚊虫叮咬。</h3> <h3> 坐落于粗犷的里夫山脉下方,舍夫沙万的历史没有非斯、马拉喀什那样厚重,但很多人都认为舍夫沙万是摩洛哥最美的地方之一。这儿的墙面、路面,家家户户的大门、信箱,都被粉刷成深浅不一的蓝色,浪漫安逸,别具一格。</h3> <h3> 蜿蜒交错的小巷里,时不时会出现缓步走来,步履蹒跚的老人。舍夫沙万的年轻人大多都到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大城市去了。留在舍夫沙万的老人们以慢生活的节奏安度晚年。</h3> <h3>鲜艳的商品和蓝色的台阶构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画面。</h3> <h3> 欢快玩耍的孩子们使寂静的蓝色小巷有了生机。 舍夫沙万的蓝不是单一的蓝。刷墙的蓝色是居民们自己调制的。天蓝、湖蓝、孔雀蓝、青蓝、海军蓝,大概世界上所有可以用语言形容的蓝都可以在这里看到。</h3> <h3> 摩洛哥给人的一个印象是猫真多,大小城市街道两旁有猫,餐馆有猫,清真寺里有猫,公园里有猫,老城麦地那内到处都是猫,导游说在摩洛哥见不到老鼠。</h3> <h3> 自成一景的房门。</h3> <h3> 我们从菲斯前往撒哈拉地区途径伊芙兰。伊芙兰位于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中,是摩洛哥著名的滑雪胜地,也是摩洛哥最“欧洲化”的小镇。由于与阿尔卑斯山区十分相似,该地还被亲切地称为“非洲的小瑞士” 到伊芙兰的游客们一般都要和城中的一个狮子石雕合影。导游说上一世纪初在伊芙兰周围山上生活的狮子彻底灭绝了,狮子雕塑是为了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过狮子出没。</h3> <h3> 在摩洛哥我们住的第三个城市是位于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 Erfoud。下榻的酒店很有摩洛哥风味。酒店内的一些装饰和洗脸池都是用镶嵌有动植物化石的石板做的。</h3> <h3> 我们去了Erfou d 城里的一个化石加工厂。大约在2.5到5亿多年前,Erfoud及周围地区都是处于海底深处。现在在 Erfoud 及周围100多公里的方圆内都内找到形成于几亿年前的动植物化石,在这里发现的一些最古老、最罕见的动植物化石都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加工化石的流程。过后又带我们去了销售室向我们推销他们的化石产品。我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用化石做成的桌子、洗脸池等家用产品,算是开了眼界。<br></h3> <h3> 在Erfoud城里,导游给我们叫来了一个卖围巾的人,价钱确实很不错,同样的波斯围巾比我在伊斯坦布尔大巴扎里买的要便宜很多。全团人差不多都买了,有的人买了不止一条。导游教我们按阿拉伯人的方式扎头巾,顿时团里的人个个都变成了假阿拉伯人。过后我们四人一组坐上了吉普车,向撒哈拉沙漠深处驶去。</h3> <h3> 虽然在电影、电视和照片中看到过沙漠,但是当真正置身于沙哈拉,极目远眺浩瀚无垠的金色沙漠,我的感受只能是感叹,震撼。 我们的车行驶在如波涛起伏的沙海中,朝着沙丘冲上冲下,感觉非常刺激。</h3> <h3> 不少游客都会在撒哈拉沙漠的帐篷里住一晚。沙漠冬日的夜晚气温会降到零下。住过的人说晚上盖了三层毯子还会在半夜被冻醒。</h3> <h3> 在沙哈拉沙漠骑骆驼是这次摩洛哥之旅留给我们的一个最难忘的经历。我们被分为两人或四人一组由牵骆驼的人领着走。</h3> <h3> 我们坐的是年轻的骆驼,比我想象的要小些。坐在上面没有感觉到特别的高高在上,骆驼走的还是挺稳的。</h3> <h3><br></h3> <h3>骑骆驼的影子倒影在沙漠上感觉很酷。</h3> <h3>阳光下沙漠的纹路如同海浪般美丽迷人。</h3> <h3>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最热的荒漠,还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其总面积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h3> <h3>在广袤的沙漠中,人显得好小!</h3> <h3> 骑了40多分钟后,我们下了骆驼,向沙丘顶走去,没想到看着没多远,往上走还挺费力。当时给人的感觉是每向上走一步就要往下滑半步。</h3> <h3> 刚登上沙丘顶时看到有一片厚云层遮住了太阳,还担心看不到落日。但过了没多久,老天开眼,太阳出现了!</h3> <h3> 撒哈拉沙漠的美在于它一望无垠、形态各异的沙丘,更因为它会随着自然光线的变化,展现出黄色、金色、橘红色、红色、褐色等不同的美丽色泽,尤其是在日出日落时。</h3> <h3><br></h3> <h3> 我看过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日出、日落、山川湖海、浩渺繁星,这次在摩洛哥又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哈拉沙漠和精彩绝美的沙漠落日,真是不虚此行!</h3> <h3> 从沙哈拉到下一站停留处瓦尔扎扎特的路途中,我们经过了摩洛哥著名的托德拉峡谷。托德拉峡谷在摩洛哥最高的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峡谷宽仅10米至数十米,高度达300米,两壁陡峭峻险。仅有一缕阳光可以照射到谷底,谷底公路旁还有一条平缓、清澈的小河流淌着。</h3> <h3> 在距离瓦尔扎扎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位于河谷中的蒙哥那小城,是著名的玫瑰之乡。每年的4、5月间是采集收获时节,玫瑰油加工作坊的工人们在花开的当天及时采摘、压榨,提取出玫瑰油,其中大部分再固化成玫瑰精出口到欧洲,作为制造高级香水和美容品的基础原料。</h3> <h3> 瓦尔扎扎特是一座很干净的小城,城里的标志性建筑是Taourit城堡,是当地的一个部族首领修建的,有百年历史的城堡里共有二百多个房间。导游说城堡的主人有9个妻子和众多的妾。城堡中大老婆住的房屋装饰的很精美豪华。</h3> <h3> 摩洛哥是一个受欢迎的电影拍摄地点,许多国际电影制作人都在此拍摄热销的电影。在众多地点中,瓦尔扎扎特更是成功的吸引了许多电影人。在瓦尔扎扎特拍摄的电影有《波斯王子:时之刃》、《不可能任务》、《神鬼战士》等。</h3> <h3> 从瓦尔扎扎特到马拉喀什的路上我们路过了阿伊特本哈杜村。阿伊特本哈杜位于摩洛哥南部的阿特拉斯群山之中,守卫着一条穿过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业路线。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阿伊特本哈杜是一个堡垒之城。整个村庄建在山上。由于位置偏远,现在绝大多数人家已经迁走了。保存完好的土城和美丽的撒哈拉风光使这座城成了众多影视剧的拍摄地,包括奥斯卡获奖电影《通天塔》、《遮蔽的天空》等。</h3> <h3>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南部的政治中心、是摩洛哥的第四大城市,也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 公元11世纪,摩洛哥的原住民柏柏尔人在此修建了都城,取名马拉喀什,意思是上帝的故乡。马拉喀什拥有富含铁元素的红土地,城市建筑,尤其是老城的房屋都是这种赭红色的,因而也被称为“红城”。</h3> <h3> 库图比亚清真寺是马拉喀什的主要地标,塔最高处有77米,城里建的房子都不能超过它。宣礼塔在建筑过程中,别出心裁地在石料中添加了数万袋名贵香料,因此又名“库图比亚香塔”,据说靠近塔身时可以闻到幽远的香气。</h3> <h3> 马拉喀什老城的德吉玛广场是这座城市的必游之地,作为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杰马夫纳自从公元1050年起存在至今。 白天,广场上各色人员穿流不息,马车穿行其间,各种各样的卖艺人施展着技艺:耍蛇、耍猴、演唱、吹奏……有算命的、画像的、画手纹的、卖香料的、卖水果的、卖水的……林林总总,应有尽有。 广场四周布满了小店,商品五花八门,皮包皮拖皮鞋,陶器铜器银器、长袍披肩纱巾、木雕灯具烟具、古玩字画雕塑……小老板们会用简单的华语热情招呼你,引诱你进入店铺。 杰马夫纳被称为“不眠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广场才真正开始热闹。我们由于有其它活动,没有在天黑后去。据在广场吃过晚饭的人说,广场中会冒出许许多多的带顶蓬、带轮子的大小排档,生火煮食,香气四溢。</h3> <h3> 在这座红城中,有一处以“蓝”闻名的马约尔花园。这个花园隶属于两任在世界上鼎鼎有名的主人,第一任主人法国著名的画家马约尔用了毕生精力设计建造了它,使其成为20世纪最神秘的花园之一。 第二任主人是世界著名的法国时装大师圣罗兰。1980年,他与伙伴皮埃尔·贝尔热共同买下了这个花园。他们竭尽全力修复花园,还在其中建立了伊斯兰文化博物馆,使这座花园更加闻名于世。在圣罗兰逝世之后,他的一部分骨灰放在了这里。 博物馆所在的深蓝色别墅在仙人掌、绿竹和九重莲的簇拥之中,有着伊斯兰风格的纹饰,呈现出浓浓的摩洛哥风情。</h3> <h3> 花园里种植了很多种类的仙人掌、仙人柱、仙人球等沙漠植物。从上世纪20年代起,马约尔从世界各地引进植物,尤其是各种造型的热带仙人掌。据说园内的多肉类植物品种达百种。</h3> <h3> 雅克·马约尔是位水彩画家,身居马拉喀什使他捕获到了崭新的灵感。雅克·马约尔首先将自己的工作室墙壁进行色彩处理,之后将门、廊棚、部分外墙、坛罐、花盆等等施以大胆、艳丽的原生蓝色---钴蓝色,这一颜料与色彩被称之为“马约尔蓝”。</h3> <h3> 绚丽的颜色:蓝、黄、绿、红紧密而协调地集中在一起。这样的色彩、建筑、光影、自然完美的结合实在少见,无不让人迷醉。 来到花园的人,尤其是女士们各个摆Pose拍照,不亦乐乎。</h3> <h3> 刚走进萨阿德王朝陵园,我还以为是一个市内公园。后来看到了地上的一块块墓碑,才知道不是。建于16世纪的萨阿德王朝陵墓,其装饰艺术处处彰显着西班牙摩尔艺术的特色。 最著名的“12柱厅”里面安放着萨阿德王朝著名的君主艾哈迈迪·曼苏尔苏丹及其嫔妃的石棺,石棺的石材是从意大利进口的。墓室的穹顶为雪松木雕刻,灰墁极为精细。雕刻工艺诠释了阿拉伯工匠的卓越技巧,这也是墓室吸引世界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h3> <h3> 建于19世纪的巴希亚宫坐落在马拉喀什老街中,是一位地方最高长官的府邸。巴希亚宫从外面看毫不起眼,里面却有很华丽的房间,惊艳的天花板、拱门、彩绘玻璃灯、地砖,美丽的中庭,马赛克喷泉。绿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格外夺目。大大小小的窗户上装饰有阿拉伯风情的花格木雕门窗。巴希亚宫是伊斯兰和摩洛哥建筑的典范之作。</h3> <h3> 我们在马拉喀什一个高档饭店吃了一顿晚饭并看了“肚皮舞”表演。导游说舞者来自伊朗,是属于这个饭店的工作人员,她的收入不菲。</h3> <h3> 在马拉喀什,一位餐厅的主厨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做摩洛哥的特色饭库斯库斯。库斯库斯是摩洛哥的“饭”。做法是把小麦加工成非常细小的颗粒,和面、黄油搅在一起加水蒸,反复三次,再配上炖制的牛羊肉、炖蔬菜、番茄汤一起食用。</h3> <h3> 从马拉喀什到海滨城市索维拉的沿路一带生长着许多阿甘树。阿甘树被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它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利用土壤深层的水源,也能促进水的渗透,对防止摩洛哥南部的土壤沙漠化起到了作用。 阿甘果实压榨出的阿甘油是非常珍贵的油脂,被称作“液体黄金”,是公认的优质天然美容护肤品。阿甘油富含维生素E、omega 3和omega 6脂肪酸,所含的维生素E是橄榄油的两倍,亚油酸的含量也比橄榄油要丰富得多。<br> 阿甘树不高,有好多分支,这一带的羊为了吃食阿甘树的叶和果,练就了一身上树的绝技。导游说到了夏天旱季,羊吃不到地上的草,都会爬到阿甘树上吃树叶。可以想象那会是一幅多么独特的风景。</h3> <h3> 阿甘油利用价值很高,但提取它却不容易。我们参观了一个妇女合作社。在这里的妇女们用一个拳头大小的石头将褐色的坚果打碎,取出果核后再碾碎,把油挤压出来。 用于制作护肤品的阿甘油在提取过程中不会被加热,制作食用的阿甘油的果仁要经过烘烤,然后将在磨坊碾碎。 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用人工破碎坚果可以更好的保存阿甘果中的营养成分,同时也可以给当地的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工作人员让我们品尝了他们的阿甘油。大家都说蘸上面包吃很不错。在听完阿甘油护肤品系列的介绍后,团里的人们纷纷掏钱买买买。 </h3> <h3> 索维拉座落在伸向大西洋的半岛上,由于三面临海,全年经常有来自大西洋的风,因而也被称为“风城”。索维拉是马拉喀什出海的最近港口,跨越撒哈拉贸易的货物都要经由这里流通。</h3> <h3> 与其它自由发展的摩洛哥城市不同,索维拉是由建筑师设计的城市,古城街巷成方格子棋盘状,这在摩洛哥的城市中绝无仅有。 由于吸收了柏柏尔、阿拉伯、犹太等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索维拉老城也是摩洛哥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h3> <h3>索维拉的街道和小巷洋溢着小城独特的舒适气氛。老城不大,不用担心迷路。</h3> <h3> 游过的摩洛哥城市中,索维拉给我的感觉是最适合多呆几天的地方。索维拉是摩洛哥大西洋沿岸最有魅力的一个城市,这里终年气候宜人。夏天的索维拉充满了躲避摩洛哥内陆和南欧高温的人们。 导游说他每年冬天都会在这里租一套海边公寓,带家人住几天,看海景,享受鲜美的海鲜。家住马拉喀什的他还说会考虑退休后搬到索维拉居住。</h3> <h3> 我们在摩洛哥之旅的最后一站卡萨布兰卡住了一晚。只用了半天的时间浏览了几个景点。卡萨布兰卡有四百多万人口,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由于市内的建筑多呈白色,也被称为“白城”。 联合国广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中心,有一个喷水池。广场的周围是市政厅等政府部门的建筑。广场有很多鸽子,也叫鸽子广场,有不少人坐在那里观赏起落的鸽群,</h3> <h3>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摩洛哥也有天主教堂。</h3> <h3>教堂内的耶稣光!</h3> <h3> 游卡萨布兰卡一定不能错过的一个景点是哈桑二世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的地标。清真寺有三分之一的部分建在海上。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最高的宣礼塔,寺内有电梯可直达宣礼塔顶。清真寺内的部分地方定时对非穆斯林开放。</h3> <h3> 气势恢宏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通体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绿色的琉璃和形状各异的装饰材料镶嵌其间,体现了阿拉伯精美的建筑风格。</h3> <h3><br></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能容纳10万人同时祈祷,殿内能容纳2.5万人,露天广场上能容纳8万人。</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清真寺。主殿的正门重35吨,平时开闭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控制。钛合金铸造的自动门,还可以抵抗海水的腐蚀。屋顶是由25扇钛合金铸造的自动门构成,可以遥控开启闭合。重达1100吨的屋顶在3分钟之内可以缓缓开启,让户外的阳光洒进清真寺,而在晴朗的夜晚,穆斯林可以在星空下祈祷。寺内还有恒温的超大净洗池。</h3> <h3> 电影《北非谍影》让世人都知道了卡萨布兰卡。使这座城市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浪漫之地,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影迷来到这里,探寻那份浪漫。 现在在卡萨布兰卡经营的“Rick's Cafe” 不过是一个美国人以电影为模版而建的。电影中的场景是在好莱坞搭建,整个电影都没有在卡萨布兰卡拍摄过。 虽然是仿制品,但丝毫不影响咖啡店作为卡萨布兰卡的一景。店内经常满员,不经预约,不能入内。</h3> <h3> 摩洛哥之旅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摩洛哥不是一个典型的非洲国家,它有着灿烂的地中海文明和欧洲浪漫的风情与印迹。它不是欧洲国家,虽然与西班牙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它在非洲大陆,我们一路走过来都没有感觉到它的干旱荒凉,贫穷落后,不堪忍受;它气候宜人,生机勃勃,风景秀丽。法语和阿拉伯语都是官方语言,孩子们上学要同时学两种语言。西班牙语在摩洛哥也很通行。 摩洛哥是个包容的国家,几千年来,非洲,欧洲,和阿拉伯三种文化在这里交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和谐相处。摩洛哥是一个精彩迷人的国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