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陈慕华老师和陈楚凤老师则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了《假如没有灰尘》一课。</h3><h3> 陈慕华老师从自己及他人对灰尘的看法入手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继而品读课文,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并领悟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习得方法,懂得道理,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h3><h3><br></h3> <h3> 陈楚凤老师以辩论会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弄懂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领悟本文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并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灰尘的作用,加深了印象,使课堂充满情趣。整节课,师生配合默契,能体现出“本真”课堂教学的理念。</h3> <h3> 林墀老师和张介芬老师也进行同课异构,展示了《落花生》一课。在教学活动中,林老师能抓住关键词语、句子进行理解、感悟,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体会全文点晴之笔――“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理解这个句子时,老师能巧妙地设计了几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的做奉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理解句子意思,明辨是非,情感也得到了熏陶。</h3><h3> 整节课,老师能以生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h3> <h3> 张介芬老师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父亲第三次谈话的内容,领悟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这种方法,老师推荐学生学习《竹》这篇文章,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老师这样设计,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写作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教学效果好。</h3> <h3> “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让老师看到不同的教材处理方式,更主要的是给老师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思索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受益匪浅。</h3> <h3> 《西江月 夜行黄道中》是一首吟诵田园的词,充满诗情画意。 </h3><h3> 彭丽洁老师通过“读――品――赏――悟”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在品读词时,能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概括出小标题,感受词的意境美,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鉴赏的能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