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剧虽说是讲述少女盛明兰的成长史,但背景放在宋朝,随着剧情的展开,宋朝的民风民俗也展现在观众面前。</h3><h3><br></h3><h3>在剧中有许多婚嫁习俗,走进《知否》,看看宋代的婚嫁习俗。</h3> 三书六礼 <h3>我们在讲古代的婚姻制度时,喜欢说古人“三妻四妾”,其实这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是“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位,娶妻是头等大事。</h3><h3><br></h3><h3>《知否》的第一集中,华兰与袁二公子定亲,袁家带着一群人来到盛府过“纳征”之礼,两家人热热闹闹的在盛府举行了盛宴。这里“纳征”其实就是下聘礼,是结婚“六礼”中的其中一个步骤。</h3><h3><br></h3><h3>“三书六礼”的制度起源于周朝,它远比现代的结婚制度更为细致繁琐,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步骤才能算是明媒正娶。</h3><h3><br></h3><h3>三书分别指:</h3><h3>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h3><h3><br></h3><h3>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h3><h3><br></h3><h3>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h3><h3><br></h3><h3>六礼是指:</h3><h3><br></h3><h3>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h3><h3><br></h3><h3>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男方得到女方家长的同意后,才可以询问女孩的“闺名”和生日,因为大家闺秀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不能随便让外人知道,只有未来的夫家才能正式地获取女孩的个人信息。</h3><h3><br></h3><h3>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h3><h3><br></h3><h3>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这也就是我们在《知否》中看到的“纳征”礼。</h3><h3><br></h3><h3>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h3><h3><br></h3><h3>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h3> 榜下捉婿 <h3>在《知否》剧中,顾廷烨、齐衡、盛长柏科考结束放榜日,许多富贵人家聚集在科举放榜的地方抢考中的进士,这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事情。</h3><h3><br></h3><h3>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在唐代,取得功名后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到了宋代,只要是进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迁的速度和级别之高也是其他途径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所以,宋朝政府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h3><h3><br></h3><h3>看过《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北宋时期经济相当发达,商业发展迅速,宋代的富裕之家通常来自士绅和商人阶层,但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商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发展自己的家族或者挤入上流社会就必须与官员攀上关系,但是可以选择的途径并不是很多。要么是自己的家族有读书做官的,要么是娶一个宗室子弟,或者就是通过陪嫁丰厚的资产来吸引士人结亲。这些人家为其出嫁的女儿置备了田地和嫁妆作为陪嫁品,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了。《知否》剧中多次提到妻子的丰厚嫁妆,便在于此。<br></h3><h3><br></h3><h3>有时为了得到这些金龟婿,老丈人们可谓费尽心机,不但不要什么聘礼,反而倒贴,嫁妆、资助等等,那是相当丰厚,就怕新姑爷不进门。</h3><h3><br></h3><h3>在宋代,婚嫁之费项目繁多,光大摆酒宴一次,花费就十分惊人,榜下择婿之风使进士“娶妻论财”,所以在宋代,若要得一佳婿,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h3><h3><br></h3><h3>“榜下捉婿”发展到后来甚至都已经在考前开始预订了,即女方家出资供男方读书,男方中举后便回来成婚,例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被提前预订的。</h3><h3><br></h3><h3>王安石的名句:“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红裙就是指的这些少女,绿衣郎则是金榜题名的进士们。</h3><h3><br></h3><h3>“榜下捉婿”是宋朝的婚姻文化,说明当时人民的婚姻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宋代之前,士庶不通婚,社会等级的壁垒森严。入宋之后,士庶之间的界线也因为社会风气的改变而被突破,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br></h3> 宠妾灭妻 <h3>《知否》剧中,盛家老爷老爷宠爱小妾,“大娘子”心直口快、没有城府,处处被丈夫的宠妾压了一头,并且说盛家的“宠妾灭妻”让她成了笑话。</h3><h3><br></h3><h3>在中国古代,正妻地位都要高于“妾”,这在宋朝也不例外。“妾”可以说等同于奴婢、丫鬟,其主要作用估计就是生孩子和服侍正妻。另外,“妾”生的孩子理论上的母亲就是“正妻”。</h3><h3><br></h3><h3>“妾”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就是“财产”而已,男主人死后,正妻甚至可以把看不顺眼的“妾”卖掉,这在当时是有法律保护。《金瓶梅》里就有过这样的例子:吴月娘在西门庆死后直接把潘金莲给卖掉。所以剧中王大娘子趁丈夫不在家,抓住林小娘子的错处,便打发人找来人贩子,准备把林小娘卖掉。</h3><h3><br></h3><h3><h3>宋代“妾”生的孩子是有财产继承权,不过因为这个权利,正妻害死小妾生的孩子的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因为正妻的权威性,所以《知否》里出现的那种“宠妾灭妻”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反过来就经常会出现。</h3></h3> 休书和离 <h3>在《知否》最新剧集中,盛明兰堂姐盛淑兰因被婆家欺负,盛家要求和离,而孙家却要休妻。那么休妻和和离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就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离婚制度了,宋朝的离婚制度主要是“七出、义绝和和离”。</h3><h3><br></h3><h3>“七出”, 叫七弃,即丈夫在七种情况下可以合法地休掉妻子,这是古代最常见的弃妻方式。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只要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以休妻。七出中,丈夫是主动的。</h3><h3><br></h3><h3>义绝指夫妻之间出现了法定的伤害行为而导致的恩断义绝、必须离婚,否则处以刑罚。义绝在封建社会,夫妇之间以“有义”与“无义”作为结合与离异的标准。义绝是其中的一种强制离婚制度。不管当事人的意愿如何,只要婚姻中出现了法定的伤害夫妻之义的行为,婚姻就应该断绝。应该离婚而不离者,国家就予以处罚。一旦判决离婚,即使以后遇到赦免,也不能重新结合。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官府再追究相关侵害人的刑事责任。</h3><h3><br></h3><h3>“和离”:协议离婚。自愿离婚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但在唐代才对离婚有明确规定,宋法继承这项原则。宋朝有这个制度就充分说明了宋代女性地位还是不低的。宋代时期离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休妻之后妻子可以改嫁。两宋时期,从士大夫家庭到百姓人家,妇女改嫁的事件俯拾皆是,例如爱国诗人陆游与唐婉离婚后,唐婉便另作他人妇;甚至皇帝的妃子也有改嫁的,如宋光宗有个姓张的贵妃就“出嫁于民间”。宋代的社会风气并不以再嫁为耻,对再嫁妇女也绝无歧视之意,而且改嫁后,妇女还可从夫家带走属于自己的财产。<br></h3><h3><br></h3><h3>从以上离婚制度来看,七出是女方过错,夫家休妻,女方只能接受;义绝是强制离婚,夫妻方有不义之举,触犯了法律;而和离是协议离婚,女方也可提出离婚。既如此,就明白泼皮无赖孙秀才为什么选择休妻,他是把妻子当做过错方给休掉,而盛家选择和离,是保护淑兰名声,也便于她日后改嫁,也便于妹妹择佳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