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战前练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军委命令;43军采用铁路输送,全军于1979年1月10号前,到达广西扶绥崇左地区集结,执行对越作战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 1月4日前后,383团分乘4个专列,安全到达扶绥县渠黎公社各驻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1月6号开始,部队开展了紧张的军事训练。383团从乙种编制扩编至甲种编制,新编单位多,补充兵员多。短时间内官兵来自各个单位,互不熟悉,也不了解;尤其是补充新兵多,刚到部队,连基础技能都没有;新提干部多,本级指挥技能不高;部队常年担负施工、生产及非军事任务,军事训练少,部队整体军事素质偏低,实战能力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部队几十年没有打仗,新兵基础差,干部组织指挥水平不高的实际。上级机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部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下大力气抓干部组织指挥能力的培训。针对山岳丛林地带特点,紧急集合机动奔袭练体能;单兵苦练基本动作长技能;班排攻防协同配合练战术;夜间开进按图作业增智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扎扎实实练为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月上旬,全师连以上干部,集中观摩了由383团1营组织,由副连长肖运洪带领一个加强排的进攻战术演习。演习圆满成功,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团直82炮连在训练中,根据火炮特点;各炮班在战斗中伴随步兵作战,战场机动范围广,体力消耗大等难点;火炮目标明显,易遭敌报复打击等劣势,有针对性的加强体能和各炮手协同配合训练。突出利用地形地物,采取简易肩扛,快速瞄准,果断发射,迅速隐蔽转移的训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前训练,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战友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有一个人叫苦累。大家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经过一个多月高强度的磨练,官兵的脸变黑了,体形变瘦了,但个个更精神。个人体能明显增强,军事素质普遍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得到加强,为执行作战任务,为夺取战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在紧张军事训练的同时,加强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时事政治教育。组织大家观看了大量的战争影片和军事资料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2月5日开始,部队开展有针对性的临战思想动员教育,用大量的事实,揭露越南当局对我国恩将仇报,以我为敌的反华本质。控诉越军在我边界,不断挑起武装冲突,开枪开炮打死我边境军民,蚕食我国领土,迫害驱赶我国华侨的罪行。激发官兵,对越反击作战的勇气,为捍卫祖国尊严,领土完整,保卫边疆安宁的使命责任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期间,兵员陆续补充到位,作战物资,武器装备配置完毕。上级还为各单位,配备了2到3名翻译和向导。部队开始学习简单的战场越语对话。部队齐装满员,官兵枕戈待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图;部队对越反击作战动员提纲。(1979年2月5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战场简单越语喊话,中越语对照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壮乡小山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团直82炮连,到达广西第一个驻地,是扶绥县渠黎公社笆邦村。这是一个座落有序的壮族小村,房屋建筑具有典型的壮乡特色,以砖瓦和木质结构为主的二层吊脚楼。全连以班为单位分散住在有条件的老乡家中。有的战士住在吊脚楼底层,有的住在阁楼上。连部也住在一位老乡家中,队部人员住在底层,连队干部住在阁楼上。一个窄小木梯供上下,棉垫就铺在阁楼地扳上,高个子还得弯腰才能活动。好在睡觉时才上楼,平时无大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地处壮乡,以壮族为主,老乡们都讲壮语,我们根本听不懂。除两广籍的战友能和他们简单沟通外,内地战友只能和当地青年人,用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交流了。我们和老乡碰面的机会不是很多,连队外出训练都是早出晚归,夜间训练也在野外。乡亲们对我们非常热情,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邦助。我们也经常抽时间,对全村的环境卫生,进行大扫除。部队每次放电影,都会预先留出一块空地,方便老乡们观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南疆过春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的春节来的特别早,1月27号是大年三十,全连休息会餐。训练的劳累,疲惫的身心,在这一天得到放松。战友们尽情享受,这份难得的空闲。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大家互祝新年快乐!正月初一午饭过后,连队又投入到紧张的军事训练中,晚上,全幅武装夜行军,直到午夜才返回住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喜庆佳节,安享幸福生活时,守卫在边疆的军人,舍小家顾大家,爬冰卧雪忍霜冻,风歺露宿饮饥寒,时刻保卫着祖国的和平与安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壮乡的春节很浓重,贴春联,放爆竹,祭祀祖先。包粽子,打年糕,全家大团圆,风俗习惯和内地差不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乡亲们把用笆蕉叶包裹的粽子送给我们,里边用糯米掺和着猪肉和各种豆类,很好吃。一个粽子有二三斤重,几个人分着吃。我们也回敬一些罐头食品之类的物品给他们,军民关系非常融洽。部队开往边境前夕,为感谢房东,连队统一购置了镜匾,用红油漆题词,如“军民一家親"等祝福用语,送给连队各住户房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连队从1979年1月4日进住笆邦村,到2月15日清晨,部队开赴前线,只有短短的40多天。虽然平日和老乡们接触不多,但壮乡人的朴实无华,淳朴善良的品格和对部队官兵的热情,特别是部队临别时,全村乡亲齐聚村口为我们送行,他们饱含着热泪与战友们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感动,至今印象深刻。几十年来,从这里出发上前线的参战老兵,一直都牵挂着乡亲们,总想再去看看他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重返山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5月,原383团团直82炮连,部分参战老兵聚会南宁,纪念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胜利40周年,专程去拜访看望了笆邦村的乡亲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南疆故地行的老兵们,在宁明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后。又重返爱店故地,游览通天峡谷和德天瀑布。那几天,老兵们格外兴奋,对40年前,洒下汗水泪水和鲜血的这片土地,格外亲切。对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战友们情不自禁的唱起了40年前响彻南疆大地的优美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月14日下午,老兵们在游览完德天瀑布后,专程前往笆邦村。大巴车载着我们向目的地前进,距离不远了,老兵们心情越发激动,各自诉说着40年前的故事,看着窗外,东指指西点点,情绪几近亢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巴七拐八弯,借助先进的导航仪器,终于停在了村口,战友们迫不及待地涌下车去。4O年沧桑巨变,当年的村庄己面目全非,昔日的老宅大多己拆除,只有几栋早己荒废的石墙瓦屋,还能辩认出当年的模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乡亲们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当年的村支书陆秀娟和部分住户房东。老兵们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当年精明能干的村支书,已是84岁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她身体硬朗,不失当年的神采。老人拉着我们的手,含着眼泪诉说着当年的军民鱼水情,诉说着当年送别队伍上前线,乡亲们对子弟兵的惦记和牵挂。当我们得知老人的小儿子,在老山前线壮烈牺牲时,而老人面对伤子之痛,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大度令人敬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让我们感动,是在拜访几位房东时,看到当年我们送给房东的镜匾,还高高地挂在厅堂上。因年代久远,除油漆有些脱落外,字迹清晰可辨,整体还完好无损。40年了,乡亲们没有忘记那段军民鱼水情,把这小小的镜匾,作为贵重的物品来珍藏。让我们肃然起敬,赞叹不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和乡亲们在新的村办公楼前合影留念,互诉衷肠。书记告诉我们村庄这片地区搞开发,再过半年就全部搬迁拆除,如果我们再晚点来,原来的笆帮村就找不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逢的时间是短暂的,当我们要登车离开时,村支书和40年前一样,带着乡亲们与我们话别。眼含热泪,依依不舍的送我们到村口,目送我们的座车远去。再见了乡亲们,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记住南疆的小壮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2px;">在广西南疆的那些日子里,紧张训练间隙,一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它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一种温暖愉悦的精神享受,使人心旷神怡。也缓解不少,因紧张训练带来的劳累。后来回到内地,再听这首歌时,那种感觉就淡化很多,也许当时人在边疆,身临其境,环境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上图;1979年2月上前线时,团直82炮连送给房东的镜匾,40年后还挂在厅堂上,它见证了一段军民鱼水深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到达广西后,128师新列装的东风大卡车,都集中到崇左汽车修配厂加装护栏,安裝棚架篷盖。按约定时间,我和司机班的同志驾车按时到达。经过工人师付的安装操作,6台高护栏,绿蓬布威武漂亮的军车呈现在眼前,直到天黑我们才返回驻地。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我随司机班的同志执行了各种运输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2月12日,我奉命带三台汽车,到弹药库去运送弹药。清晨,我们就驾车出发了。看到沿途各村庄都住满了部队,野外还搭建有大片的军用帐篷。不时看到步兵、炮兵、装甲兵部队,在紧张的训练。公路上来往的大多是装满各种物资的军车,偶尔出现的地方车辆,看到我们军车过来,远远地就停靠在路边,待军车过后,他们才走。大军云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服从军事,在那时体现的格外明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弹药库座落在山区的一个洞库里。汽车离开公路,行驶在通往山区的沙石路上,通过几道岗哨,拐过几道弯才到达。仓库极隐蔽,我们直接将车开进仓库,只见里面灯火通明,给人的感觉仓库好大,仿佛整座山都是空的。十多台汽车正在里面装卸,四通八达的几条路通往山的深处,路的两边是装满各种物资的仓库。我们按指示标志,把车停在指定仓库联系装货。(师团军械后勤早有人在此等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趁装货空隙,我观察了一下洞库;这是一个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大溶洞,后经改造加工而成。天然层高约二十多米,改造过的地方也有十多米高。从规模上看,应是一个大型综合性,战备物资储备基地。除枪枝弹药外,还有各种火炮,高射机枪和其它军用器械等装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弹药很快装好了,我们将车开出洞库,顺原路返回,将弹药安全送到了目的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司机班在司务长张晋标的带领下,配属团后勤,担负后勤保障。圆满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受到上级单位的表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战争一触即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边界形势日趋紧张恶化,各参战部队不断向边境云集,战争一触即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2月15号凌晨,383団奉命向边境开拔,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很快作好了出发准备。部队轻装机动,除武器弹药和统一规定个人携带的物品外,多余物资打包,集中寄存在房东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乘汽车向边境一路前行,车队连绵数公里,于当天下午到达宁明县双龙一线待命,82炮连住双龙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月16号上午,我奉命带司机班,返回扶绥县渠黎公社,部队原住地,将各连队存放在房东家中的物资运回双龙。随车同行的还有各个连队的几位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返回渠黎途中,多次遇到向边境开拔的部队。滿载士兵的大卡车接连不断;一台台牵引车、拖着各种大炮及多管火箭发射车奔驰向前;除标识着"红十字"的医疗救护车和装满各种物资的军车外,还有满载民工民兵的地方汽车;公路两旁田野上,是轰鸣向前的坦克装甲车。大军所到之处,尘土飞杨,他们的目标一致,向前,向边境集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路上人多车多,各车司机低速慢行,到达渠黎公社各连队驻地时,己近黄昏。在驻地乡亲们的协助下,各连很快将物品装好,待各车到达集中点后,我们顺原路连夜返回。各车卸完货返回驻地,已是1979年2月17日凌晨三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晨,我被一阵阵"轰轰“沉闷的大炮声惊醒,马上意识到,边境战争爆发了。驻地离边界还有几十公里,都能感受到炮弹爆炸的震动。战友们跑到屋外,看着低空穿梭飞舞的战鹰,听着沉闷的大炮声。纷纷议论:为什么我们没有接到参战命令?当时谁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默默为前线将士祝福,也为我们没能第一时间,打出国门而遗憾。后来得知,战斗打响后,383团除一营担负师前指预备队外,其余部队担负广州军区前线指挥部的预备队。根据作战需要,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为达到战争的突然性,上级对没有战斗任务的部队,都没有下达命令。</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383团南疆征战记 )第二章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部份资料、图片来自于网络或战友,向原作者和战友们致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杨显德,战时任383团团直82炮连副指导员,率3排配属3营对越作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