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一生闲赋的两个地方。

大 愚

<h1>  2019年1月8日,重庆这几天是细雨蒙蒙中略带寒意的天气,作为一个山东泰安人在得知重庆也有一个冯玉祥纪念馆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去一探究竟。</h1><h1> 在参观完后,对比两馆在展出图片是有区别的,冯玉祥二次闲赋泰安期间,主要是学习新知识、帮穷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泰山脚下修筑了大众桥,为贫苦孩子办了十余所学校等。在重庆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主要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像募捐、宣传抗日及统一战线等活动。共同点就是此阶段冯玉祥基本闲赋在家。</h1><h1> 重庆冯玉祥纪念馆由于展出的图片量较大,只能摘取部分图片包括:早期的冯玉祥;冯蒋关系;冯玉祥在泰山;冯玉祥墓几个片段。</h1><h1> 我感觉重庆和泰安两个纪念馆中,在冯玉祥史料记载中各有区别,只有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将两个馆藏史料完整的组合才能更丰富冯玉祥将军的一生。泰山作为历代帝王将相和名人朝拜的圣山,冯玉祥将军最终在此安息,也是最好的归宿吧!</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冯</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玉祥旧居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街道白鹤村,原系当地人张海南的住宅,当时称“张家大院”,1939年初,冯玉祥购买该院,命名为“抗倭庐,在此共工作、生活了七年。</span></h1> <h1>  这是摆放在大门正堂口,由冯玉祥撰写的诗《我》,很好的诠释了他的一生,后人们把这首诗镌刻在冯玉祥墓壁上。</h1> <h1>&nbsp; &nbsp; &nbsp;蒋介石和冯玉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是民国时期左右政局之人。现有资料显示,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最早的联系始于1926年6月3日,其后更于1928年2月18日,“互换兰谱,结为异姓兄弟”。自此一直到1948年9月1日,冯玉祥在黑海敖德萨港附近因苏联“胜利号”轮船起火去世,两人交往一共二十年又六个多月。蒋冯两人之分合,影响民国政局至深。蒋冯之间复杂关系,堪称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时代周报》记者严友良的文章通过对蒋冯两人来往函电的解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交往秘闻。</h1> <h1>“互换兰谱,结为异姓兄弟”</h1> <h1>  冯玉祥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其“雄视中原”的西北军被蒋介石完全击溃,成了光杆司令。在极度的失落与痛苦中,冯玉祥先后两次“隐居”泰山:第一次是1932年3月到10月,第二次是1933年8月到1935年11月。</h1> <h1>  冯玉祥在来泰山之前,曾一度隐居到晋西汾阳县的峪道河。1932年,日本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冯玉祥极力主战,但苦于手中无兵,爱莫能助。冯玉祥的抗日主张既然得不到蒋介石的支持,而他本人又不愿与蒋同流合污,于是便托病住进徐州医院,并准备重返晋西峪道河。当时主政山东的韩复榘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铁甲车前往徐州,迎冯至泰山隐居。冯玉祥经过认真考虑,同意了韩的请求,便来到泰山,住到泰山普照寺一带。不久,冯的手枪团及一部分幕僚也从山西来到山东,与他同住一处。这便是冯玉祥第一次隐居泰山</h1> <h1>  1932年10月,冯玉祥应其旧部吉鸿昌之请,离开泰山赴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就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率部抗日。</h1><h1> 但是,在日蒋的联合夹击下,“同盟军”最终归于失败。8月14日,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冯原本打算住在张北,但南京及北平方面一再催其南下,于是冯决定仍回泰山。</h1><h1> 8月15日下午,冯玉祥在韩复榘的安排下,抵达济南。3天后,冯离济抵泰,仍住在普照寺一带,并一直住到1935年11月。这就是冯玉祥第二次隐居泰山。</h1> <h1>冯玉祥之所以将隐居地选在泰山,是由当时国内局势和他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对韩复榘来说,拉拢冯可以提高自己与蒋介石斗争的力量,可以“挟冯自重”。就冯玉祥方面来讲,当时国内各派军阀和蒋介石都排挤他,只有韩复榘对他表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韩是他的老部下,来泰山隐居多多少少可以对韩施加一定影响,从而进行曲线救国。</h1> <h1>  冯玉祥隐居泰山(一度住在普照寺后院的二层楼里),却并没有把时间消磨在流连于泰山的优美景色之中。前半生的坎坷经历使他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因此在泰山隐居期间,冯玉祥开始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和其他科学知识。他在普照寺设了研究室,由进步教授陈豹隐讲授唯物辩证法,李季谷教授讲授西洋史,李达讲授马列主义,陶行知等抗日爱国人士讲述分析国内外形势,另外还有天文、地理、宪法、政治经济学等课程。</h1> <h3>普照寺的塔林。</h3> <h1>  针对泰山人民生活贫困,世代上不起学的状况,冯玉祥大力兴办教育事业。1933年冬,冯玉祥委托夫人李德全创办了泰山第一所贫民小学,校舍设在普照寺西南隅新建的三间草房内,很快就招收了30多名学生。不久,又在张家庄建立了一所女校。冯玉祥对武训行乞办学的精神很赞赏,将学校定名为“武训小学”,并陆陆续续在绵延30华里的泰山附近农村办起了15所学校,总校设在小王庄。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教学内容以宣传抗日爱国为主,教育学生要自立、自爱、精忠报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武训小学”的部分师生跟随冯玉祥一起奔赴抗日前线。</h1> <h1>。</h1> <h1>  这是1946年蒋介石给冯玉祥出具的出国考察水利事业的特派状。</h1> <h1>  这是冯玉祥赴美前蒋介石给他的一封信。</h1> <h1>&nbsp; &nbsp; &nbsp; 这座桥是1935年冯玉祥寓居泰山期间,看到当地群众往来被西溪谷壑所阻,十分不便,遂出资建桥,并名为“大众桥”,大众桥北直通冯玉祥墓。</h1> <h1>&nbsp; &nbsp; &nbsp; 冯玉祥将军墓地前的墓阶共4层66级,四层代表他一生走过的四个阶段:第一层20级,代表从出生到弱冠从军;第二层14级,代表从青年到成年;第三层14级,代表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第四层18级,记述他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为祖国的民主与和平奋斗不懈的战斗生涯。66级象征他一生渡过了66个春秋。</h1> <h1>&nbsp; &nbsp; &nbsp; 1948年7月,在美国的冯玉祥受到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所乘轮船途经黑海时发生火灾, 与女儿冯晓达一起遇难,享年66岁。1953年,根据冯玉祥生前的愿望,国家将他的遗骨安葬在了泰山脚下。</h1> <h1>&nbsp; &nbsp; &nbsp; &nbsp;冯玉祥将军墓用泰山花岗岩石砌成,前临深涧,背依大山,松柏苍郁,肃穆庄严。墓壁正上方横镌郭沫若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h1> <h1>&nbsp; &nbsp; &nbsp; 《我》的全文为:“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爱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这首诗很好地诠释了他战斗的一生。</h1> <h1>&nbsp; &nbsp; &nbsp;在冯玉祥将军的墓地左侧,有冯玉祥先生原配夫人刘德贞之墓伴其左右。</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冯玉祥将军的墓志铭,文从沈梦记铭文:冯玉祥(1882年-1948年),著名爱国将领,1932年—1935年间两次寓居泰山,并在此潜心自学,兴办教育,倡导科学,1953年政府遵照冯玉祥先生遗愿,将其骨灰安葬于泰山,托体同山阿。</h1> <h1>&nbsp; &nbsp; &nbsp;冯玉祥死后,由毛主席亲自选址,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横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35年所建。冯玉祥墓在大众桥东首,1952年破土动工,1953年10月15日安葬,举行骨灰安葬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黄炎培赠送挽联,李济深、于毅夫、梅龚彬、张治中、余心清、王昆仑、邵力子、冯夫人李德全及其子女和泰安地方各级领导、群众 800 余人参加了安葬仪式。</h1> <h1>  泰山冯玉祥纪念馆原设在普照寺后院的二层楼上,也是冯玉祥在泰山隐居处。后期在普照寺附近的革命烈士祠处修建了纪念馆,整洁大气,史料丰富,供后人瞻仰。</h1>